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台海空中交锋:雨夜歼灭“空中堡垒”B-17 


日期:2004-03-14 02:53:52|0000-00-00 00:00:00 来源:no 作者:千龙网

1958年底人民空军夺取了福建、粤东地区制空权后,国民党空军停止了对沿海地区轰炸、袭扰,开始了以对大陆实施侦察为主的骚扰活动。人民空军的国土防空作战也转入了以反侦察为主的阶段。   国民党空军对东南沿海地区的航空侦察,其目的是掌握我们的军事动向。这种侦察活动1959年前主要使用RF-84,RF-86型飞机。1960年起使用RF-101,1965年起使用RF-104型飞机。RF-101、RF-1O4都是美制的当时最先进的飞机,这两种飞机低空、垂直性能好,速度快,达2倍音速,机上安装多部照相机,在各种高度、角度均可实施照相侦察。   当时人民空军装备主战飞机是歼-5、歼-6,三四十年代57、85高炮,雷达性能也比较落后。双方装备性能差距很大。因此敌机开始侦察时,出现过我歼击机不能及时截击,高射炮来不及开火,雷达难以掌握行踪的被动局面。但是人民空军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依靠群众的力量,充分发挥现有兵器的性能,研究制定了发挥空、炮集体威力、机动隐蔽,以快制快,负速度差条件下截击等一系列战法,取得了不少战果,有的甚至是空战史上的创举:在1961年8月2日,空军高炮部队只用了3分20秒击落第一架RF-101,1965年3月18日,副大队长高长吉驾驶国产歼-6型飞机击落1架RF-101。1967年1月13日,我歼-6飞机在时速小于对方600公里的情况下,以大角度接敌,一举击落F-104型飞机1架,创造了在负速度条件下击落敌机的先例。至1968年人民空军先后击落击伤RF-101飞机6架,F-104飞机1架,迫使国民党空军停止了对大陆沿海阵地入窜侦察。   国民党空军在骚扰东南沿海地区的同时,先以小速度飞机夜间低空窜入大陆纵深,继以RB-57、U-2型飞机从高空进入大陆进行电子和照相侦察。这些侦察活动都是在美国情报机构的控制下实施的,是为美国提供战略情报的一种空中间谍活动。人民空军对进入大陆纵深地区活动的敌机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   人民空军抗击夜间中低空侦察的斗争。国民党空军飞机夜间窜入大陆骚扰,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开始,初期使用B-24、B-26、C-46等型飞机,主要是空投特务,撒传单等活动。   1955年8月,国民党空军成立第34中队,逐步更换装备美制B-17、P-2V型飞机,窜到大陆纵深进行电子侦察活动。   1955年前,人民空军没有夜间作战能力。1955年开始大力加强夜航训练,提高战术技术水平,初步建立以作战基地为中心的雷达情报网,提高了夜间作战能力。1956年夜间击落敌机3架,首开国土防空作战中航空兵夜间击落敌机的记录。   1957年开始,国民党空军主要使用经过改装的B-17型飞机进行电子侦察,并由月夜、中空活动改为暗夜、低空活动。   在夜间低空下作战,雷达探测、无线电通话距离都大大缩短。   人民空军当时装备在截击机上的雷达只适用于3000米以上高度作战。1957年B-17型飞机夜间窜入大陆侦察53架次,我空军出动米格-17波爱夫型飞机69架次。无一次成功。尤其是11月20日夜间1架B-17型飞机,低空飞越大陆9个省,接近北京,在大陆活动9个小时,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为此,人民空军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创造了“专责制”、“一号班”、“小分队”、“点面结合部署”、“机动设伏”、“神枪”“神炮”等作战方法和手段,改进机载雷达性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59年5月29日,航空兵18师中队长蒋哲伦驾驶米格-17波爱夫型飞机,使用机载雷达,在低空、暗夜、复杂气象条件下击落1架B-17飞机,取得了首次用机载雷达飞机击落敌机的经验。1961年11月6日和1963年6月20日,空军高射炮部队和歼击航空兵部队,又分别在夜间击落了国民党空军装有先进电子干扰设备的低空活动的P-2V飞机。从1956年至1966年,人民空军在夜间作战中共击落国民党空军飞机6架,击伤2架。这些战果都是在极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   从1959年起人民空军与美蒋空军高空侦察机展开了斗争。国民党空军先后使用美制RB-57D、U-2型高空侦察飞机深入大陆纵深进行骚扰。由于其高度高(2万米以上),人民空军当时装备最好的飞机是米格-19,但实用升限不足1.8万米。虽曾多次战斗起飞,但都未能达成攻击。于是人民空军迅速改装从苏联进口的地空导弹兵器,于1959年10月7日,首创战绩,将入侵北京地区的美蒋RB-57D高空侦察机一举击落,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敌机的先例。此后,国民党空军间断了2年3个月对大陆的高空侦察骚扰。1962年1月改用U-2型飞机恢复侦察活动。   U-2型飞机是美国当时最先进的高空侦察机,飞行高度达2.2万米,续航时间长八九个小时,航空照相可摄取大面积地幅的目标,并装有先进的电子侦察系统、人民空军仅有的5个导弹营,在中国广阔的领土上历尽艰辛,沿U-2飞机活动航线,机动设伏。9月9日,人民空军导弹部队首次击落一架U-2飞机。U-2飞机侦察活动虽遭到打击,但它通过电子侦察也摸到我地空导弹系统的工作频率,在飞机上加装电子预警系统。遇到我导弹跟踪时,U-2飞机能自动机动摆脱。1963年3月9日至9月25日,U-2飞机3次深入西北地区侦察,临近我地空导弹设伏地域时,预警系统工作,U-2及时改变航向,避开了导弹的火力范围。人民空军领导机关和地空导弹部队,采取敌变我亦变,创造了“近快战法”,研制反干扰系统,至1965年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又击落3架U—2型飞机。   1967年9月8日,我地空导弹部队使用国产红旗2号兵器,有效地反掉干扰,又击落1架U-2型飞机。   从1959年9月至1967年9月,国民党空军的RB-57D、U-2型高空侦察机共进入大陆侦察129架次,被人民空军击落6架。其中U-2型飞机窜入大陆110架次,被击落5架,生俘飞行员2名。从1968年起,国民党空军停止派遣U-2型高空侦察机窜入大陆活动。   雨夜追歼“空中堡垒”B-17轰炸机   1959年5月29日深夜,粤西山区乌云翻滚,电闪雷鸣,阵雨大风,墨天墨地。   担负着作战值班任务的我雷达某部和航空兵某部的指挥所里,指战员们比平时更加警惕地守候在自己的岗位上。警戒雷达的天线在风雨中不停地旋转;操纵员凝神屏息地监视着萤光屏。   23时零分,雷达显示;一架蒋帮B-17侦察机从雷州半岛方向飞来。   “打下B—17,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党支部的号召化作了全体指战员的决心。但这种飞机自从1956年6月23日,被我航空兵X师团长鲁珉在简单气象条件下击落过一架后至今,我空军多次截击,均未成功。今夜,云这么低,雨又不停,这样复杂的气象条件下作战能行吗?   指挥员李宪刚全神贯注地看着标图板上的敌机航迹,分析着敌机的企图和动向。他对参谋人员说:“再问问气象员,未来天气怎样?”显然,他是要“慎重出击”。   其实,他的考虑不无道理。我们的歼-5甲截击机上虽然有了截击雷达。但它只适用于3000米以上中高度作战,低于3000米,雷达受地物回波的干扰,无法正常工作。而敌B—17型战略侦察机的低空性能好,常以300—500米的高度隐蔽入陆,然后根据飞行航线上地面的实际地形变换高度。当受到我机威胁时,其低空飞行可降至200米左右,这样,我方雷达无法连续掌握航迹。以往敌机就是利用它适于暗夜、低空、慢速的特性悄然而来,侦察我地面雷达的部署和性能。当它遇到我机截击时,能用机上的无线电窃听设备得到我地面指挥员与飞行员的对话,测出我权的大致方向后,做机动飞行,钻山沟,绕山头,溜之乎也。何况,今夜这样复杂的气象条件下拦击还是第一次!   “首长,我机应当立即起飞!”参谋人员根据气象员的回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马上出击,叫蒋哲伦开车!”李宪刚果断地一挥拳头。   蒋哲伦,航空兵某师飞行中队长,平时少言寡语。前几天,在夜航支部的动员大会上,他却第一个向全队空战训练成绩最好的郝太华提出了挑战:“看谁先击落敌机!”今晚,正是他值班。他望着今夜这云,今夜这雨,听着今夜这风,今夜过雷,仿佛都预示着会“有情况”。   “起飞!”绿色信号弹腾空而起。   蒋哲伦驾驭的歼-5甲飞机,伴着轰鸣滑出跑道,直插茫茫夜空。“高度2500,航向240,时速850!”耳机里传来引导领航员的声音。   “明白!”蒋哲伦的回答,语气平和,声音清晰。   风卷着阴云,闪电频繁闪动。蒋哲伦利用两层云间的空隙,以最快的速度飞向战区。   突然,一堆浓云气势汹汹扑来,飞机来不及规避,一下子被吞没。在剧烈颠簸的气流中,机身如同巨浪托起的一叶舢板,抛起落下,难以操纵。高度表、速度表、升降表指针来回摆动。连人带机就象钻进了热气蒸腾的大笼屉,什么都看不见,只有耳机里叭叭作响,震得他耳膜发痛,那是云中电流的干扰。危险!蒋哲伦意识到飞机进入了积雨云,处置不当,就会触击雷电,后果将不堪设想!   “要相信自己,相信地面引导。”蒋哲伦暗暗告诫自己。   飞机在云海中起伏,蒋哲伦犹如一座雕像,稳坐在驾驶椅上。他紧紧盯着仪表,紧紧握着驾驶杆,细心地、柔和地操纵飞机,终于从积雨云的边沿穿过,向着敌机追去。   “减速!”在距敌机30公里时,地面指挥所发来了口令,飞驰的战鹰若突然减速,就会象狂奔的烈马被突然勒紧缰绳,尥蹶子踢蹦一样难以驾驭。但蒋哲伦毫不犹豫地放下减速板,果敢地来了个空中刹车。他相信自己娴熟的飞行技术!刹时,颤抖的飞机转入正常状态,按照地面指示的时速边下降高度,边向敌机靠近。   敌我距离在飞快地缩短,只有17公里了。但是,敌机钻进了山沟。指挥所雷达屏幕上的目标消失了。   “故伎重演,想逃。”参谋人员看着标图员停下来的航迹断定。   透过阴云笼罩的夜空,前面是一座黑黝黝的大山。今天要想把敌机击落,就必须在通过大山之前突破原来规定的高度,迅速下降接敌。然而,在这雨夜的云开大山中降低高度,稍有不慎,飞机就会撞山爆炸,机毁人亡啊!   “山高1200米。”引导领航员向他通报着这座山的标高。   蒋哲伦看了一下自己的高度表:1800米。他稍加思索果断地一推操纵杆,   将飞机下降到1400米的高度——仅仅高于山头200米的低空。他心里明白,这样很危险,但是,只有这样贴着山脊飞,才有把握发现敌机!   “注意,你已接近敌机!”地面领航员喊道。指挥所也通报我机仍比敌机高300米。   蒋哲伦这下滑边搜索。他打开机上雷达,专心细致地观察萤光屏。就在飞机转弯下滑时,萤光屏上出现了杂波干扰,目标回波信号极其微弱。他瞪大双眼,辨别着夜空中每一点异常迹象。果然,右下方不远处闪现出一个小小的红色亮点。恰好,雷达显示器上右15度3.2公里处就有一个模糊不清的目标信号。   “这肯定是敌机机尾喷口的火光!”蒋哲伦心中自语,不由的一阵兴奋。   “发现敌机”!他极力抑制着激动的心情向地面报告。他一面修正航向,一面调整高度差,接近至2公里处截获。   “攻击!”蒋哲伦一听,从敌机后上方下滑,瞄准目标,猛地按动炮钮,连射两秒。“咚咚咚,咚咚咚!”曳光弹划破长空,象一把烧红的利剑直刺敌机。强烈的火光刺得他两眼顿时一片空白,他只好凭着感觉带杯保持平飞。过了一会儿,他的脑子稍稍平静,视力逐渐恢复了,才发现左翼下方的夜空里,有一团蓝幽幽的火苗在慢慢地后移。   开火   “打中了!打中了!”蒋哲伦高兴得向地面连声呼喊。不能让敌机带伤逃掉!一不作,二不休,他扭转机头,重新占位,准备再次攻击。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敌机也掉过头来,迎面钻入一块厚厚的云层。目标又消失了。为防止敌机灭火逃窜,蒋哲伦请求再次引导。   “敌机在你正前方6公里处,按原来方向进入。”地面指挥员向蒋哲伦发出通报。   “明白!”蒋哲伦边回答,边向敌机接近。终于重新发现火光,并且逐渐增大,在距敌机2.5公里时截获目标。在距敌1500米时,边减速边瞄准。虽然人工影相被火光反射得看不清楚,但他毫不灰心。当达到射击距离时,他机敏地抓住人工影相增大、清晰的一瞬间,对准火光连射1.5秒。射击后,一面报告,一面增速准备退出攻击。当他再次出云时,发现敌机仍在着火,尚未坠地,便请求第三次攻击。   师指挥员即令:“沉着地打,坚决地打,狠狠地打,直到把它打掉为止!”   蒋哲伦略微修正了一下航向,即增速朝火光追去。直到敌机走投无路,撞山爆炸,火光冲天,他才舒了一口气,缓鼓地升入高空,凯旋而归。   战后查明,敌机坠于广东恩平南15公里的那关山上,机上15人全部毙命。   蒋哲伦创造了空战史上光辉的范例,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千龙军事连载系列。 所有文章转载自《一代天骄-新中国空军实战录》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黄裕冲))   资料:   歼五是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亚音速喷气战斗机,是中国制造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沈飞于1955年初开始,根据前苏联提供的米格-17Φ喷气歼击飞机为原型进行仿制。1956年7月19日,歼五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同年9月停产,共生产767架。该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和空战,也具有一定的攻击能力。其改进型歼五甲,机头装有雷达,用于夜间截击空战。   歼五翼展9.60米,机长11.36米,机高3.80米,机翼面积022.6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6吨,最大平飞时速1145公里,实用升限16000米,最大航程1560公里。装1台WP-5涡论喷气发动机。机头左侧2门23毫米机炮,机头右侧1门37毫米机炮;左右翼下可各挂1颗100~250公斤炸弹。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