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中国军方拥神奇装备再制造技术


日期:2004-06-30 01:39:36|0000-00-00 00:00:00 来源:no 作者:解放军报

●本报记者 赵波 武天敏 本报特约记者 刘程    初夏的一天,记者在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再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目睹了神奇的一幕:   在1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坦克发动机传动轴上的磨痕,像险峻的高峰深壑。一位技术人员用一根小小的导电棉刷,蘸着一种液体轻轻刷了几下,几个小时之后,磨痕光滑如镜,“高山”变成了“平原”;一个装甲车辆的报废零件,锈蚀坑坑洼洼,技术人员操纵喷枪喷涂一种高速射流,在炫目的蓝色火焰下,零件恢复如初,如新造产品……   这些令人惊叹的“神奇工程”,支撑起我军装备维修战线两个崭新的学科— ——装备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其奠基人,就是我军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   从1978年至今,徐滨士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项、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7部。   2004年2月20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徐滨士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荣誉证章。   金灿灿的奖章上,铭刻着徐滨士为推进我军机械化装备维修技术变革创建的功勋:   某新型主战坦克上的一种零件跑4000公里就磨损了。徐滨士利用他开发的等离子喷涂技术处理表面,跑了12000公里还可以用,耐磨性比新品提高近数倍,寿命延长近两倍,价格却只有新品的十分之一。   某重型军用牵引车发动机接近中修,徐滨士在润滑油中加入一种他研制的纳米减磨自修复添加剂,发动机在运行中就可以自动修复汽缸磨蚀。一个全寿命试验周期结束,缸体摩损度只是原来的七分之一。   某新型战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濒临报废,换新需要数十万元。徐滨士利用他首创的纳米电刷镀技术,仅用几个小时就将叶片修复如新,费用只有过去的千分之一。某新型舰艇,出海不久船体上出现斑斑锈迹。徐滨士利用他研制的耐磨电弧喷涂铝合金和粉芯丝材进行处理,在海水中防腐寿命可达15年。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火箭高速高温尾焰剥蚀着发射塔的“钢筋铁骨”。用徐滨士研制的新型涂料进行维护,发射塔焕然一新,年复一年把一颗颗“卫星”送上茫茫太空!   在我军现代化建设几乎所有高技术领域,徐滨士的“神奇工程”都大显身手,累计产生经济效益数十亿元。   金戈铁马延长了寿命,焕发了青春,徐滨士满头黑发已变白如雪。他用半个世纪的人生,开拓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装备维修技术变革之路。   1954年,徐滨士来到著名的“哈军工”从事坦克修理教学。50年代末,我军坦克薄壁零件修复技术相当落后,成为维修顽症。徐滨士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振动电弧堆焊设备,突破了我军装甲维修领域的一个技术禁区。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徐滨士从大量修理工程中发现,装备零部件的损坏,问题往往出在“表面”:磨损在表面发生,腐蚀从表面开始,疲劳损伤由表面延伸 ……然而,这些零部件的命运常常是整体报废。徐滨士心痛不已,如果掌握零部件表面修复规律,装备维修不就可以实现“多快好省”吗?   80年代初,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汤姆·贝尔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表面工程 ”的概念。几乎与此同时,徐滨士率先提出在我国建立表面工程学科的设想。19 87年,他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表面工程研究所,开发出电刷镀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使我国表面工程研究跃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90年代初,海湾战争爆发。徐滨士发现,美军担负“外科手术”作战任务的轰炸机,有些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早该退役的旧战机。如今,这些“老古董”却依然牙锋爪利。   其奥妙在哪里?他穷追不舍,一个新概念从硝烟中浮现———装备再制造工程。   然而,他了解到,美国的再制造技术主要是以换件修理实现技术升级。重新生产一个零部件,要经历采矿、冶金、铸造、加工等环节,大部分是耗材、耗能的重复劳动,相伴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料,不可避免地造成环境污染。   徐滨士蓦然想到,既然产品失效往往在表面发生,如果将成熟的“表面工程 ”技术融入到再制造技术中,对废旧产品进行高技术改造,就能实现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于是,他创造性地赋予再制造技术中国特色的全新内涵,从设计基础、关键技术、质量控制、应急维修4个研究方向展开系统研究,使“绿色再制造技术”成为我军装备维修保障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平台。   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日新月异。徐滨士院士与时俱进,带领课题组开发出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高速电弧喷涂技术、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和纳米减摩自修复添加剂技术,并突破了“原样修复”的局限,利用数字化嵌入技术、激光处理技术进行升级改造,使一批批老旧装备不仅面貌一新,而且脱胎换骨,我军装备再制造技术由此上了一个台阶。   短评   勇立军事变革潮头   我军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数十年如一日忘我奋斗,不辍攻关,为提高我军装备维护保障维修能力做出重要贡献。   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的伟大实践中,必然会遇到科学技术方面的许多难关险隘,必须有更多像徐滨士院士这样高水平的科学家积极参与,顽强攻关,以快速突破横亘在变革路上的科技难题。   当前,世界新军事变革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面对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广大军队科技工作者应像徐滨士院士那样,深刻认识自己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所肩负的特殊使命和责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自觉投身这场变革,努力站在科学前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了解部队在加速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满腔热忱地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提高战斗力服务,以实际行动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