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领域中一些关键性技术,外国有的我们中国一定要有,外国没有的中国也应该有!”这是工程院院士、中国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少将卢锡城的坚定信念。本着这一信念,他顽强拼搏、奋勇攻关,使我国的巨型计算机技术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1946年11月,卢锡城出生于靖江县东兴镇。幼年就读于东兴旺稼桥小学,1965年上海市上海中学毕业,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计算机系,1970年毕业留校任教。不久,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了我国第一代百万次大型计算机的研制,是该机交换器系统的主要设计者。首次参加这样重大的科研项目,他便显露出非凡的才干,“异步竞争”等一系列关键性技术难题,在他的刻苦攻关下得到圆满的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花巨资从某发达国家购进一台高性能计算机。对方对使用该机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给这台计算机建立一个“安全区”,进入“安全区”工作的只能是那个国家的工作人员,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无权进入。这件事深深刺伤了卢锡城的心,他痛感到高科技是花钱买不来的,中国的现代化不能乞求别人的恩赐!从此,研制出我国自己的巨型计算机,便成为他毕生追求的奋斗目标。 所谓巨型计算机,是指一个时期内运行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功能最强的计算机系统,是飞机和导弹制造、核武器研制、天气预报、石油勘探数据处理、药物研制等许多高科技领域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一个国家巨型计算机的水平,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因此,巨型计算机在卢锡城的眼中,不仅是单纯的运算机器,更是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的民族“争气机”。在我国研制每秒运行10亿次的“银河一Ⅱ”巨型计算机时,卢锡城和他的战友们曾提出给“银河一Ⅱ”上100兆的高速网。这是令人咋舌的大胆设想,因为当时发达国家最高也只能达到75兆。但卢锡城敢想敢为,他怀着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的强烈愿望,不畏艰险,锐意攻坚,连续突破了4大技术难题,使银河巨型机首次具备支撑网络超级计算的能力。随后,他又作为“银河仿真一Ⅱ”计算机的副总设计师,主持软件系统设计。按照他的创新思路,提高了该机关键性软件性能,使该机达到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 1994年,原国防科工委正式下达了“银河一Ⅲ”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任务,卢锡城担任该机研制工程总指挥。接受任务之初,人才、技术、经费等一道道难题,如同摆在他面前的一重重难以逾越的关卡。但他却把这种挑战,视为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再创辉煌的机遇。“银河一Ⅰ”、“银河一Ⅱ”走的是向量并行的技术路线,如果按这一设计思路,虽然可以不冒风险地研制出百亿次巨型机,却很难突破高性能的巨型计算机技术。因此,以卢锡城为首的攻关队伍,最终选择了缺少技术储备、险象环生,但又充满希望的大规模并行处理机技术路线,以千亿次量级的关键技术,支撑百亿次巨型机,使“银河一Ⅲ”规模可以扩充,能根据用户需要配置从每秒运行几十亿次到几千亿次不同规模的系统。3年后,银河人攻克种种难关,只用了不足发达国家研制同类计算机十分之一的经费,研制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银河一Ⅲ”。这种巨型计算机,现已装备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空军,还将用于核技术和空气动力学研究,为我国我军的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高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卢锡城不仅为国家先后培养出40余名博士和硕士等一大批计算机高科技人才,而且在科研工作中大胆启用新人。30岁左右的年轻干才,在他的力荐下,分别走上“银河一Ⅲ”的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和课题组组长等技术领导岗位,担当起挑大梁的角色,从而在计算机学院形成了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梯队。 多年来,卢锡城出版著作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由他领衔或参与创新的科研成果,有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10项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他本人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誉称号。因他在“银河一Ⅲ”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1997年3月,由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卢锡城荣立一等功,并被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通令嘉奖。1999年被推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