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管窥中国古代军事精华]——著名战例篇


日期:2004-08-04 15:33:16|0000-00-00 00:00:00 来源:no 作者:张岂之

中国历史上,为实现国家统一,反抗外来侵略、民族压迫及统治暴政,各民族、各政治集团之间曾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许多关键性的战争,往往决定或影响某阶段历史的演进和某些民族、王朝及政治集团的兴亡盛衰。指挥这些战争的人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这里选取秦赵长平之战、汉匈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唐朝反击突厥之战、宋金和尚原之战,作为中国古代的典型战例进行一些分析。这几个战例,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长平之战不仅是决定秦能否统一的关键,而且在战略决策、用间出奇、战术调整等军事行动方面具有典型意义。汉匈之战,标志着骑战成为战略手段,而且创造了农业民族打败游牧民族的奇迹。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例,并对中国后来的政权格局有着决定作用,但二者又有较大的差异,曹魏输在战技战法上,前秦输在人心向背上。唐朝反击突厥之战,是长途奔袭的典范。宋金和尚原之战,则充分体现了守御战中奇兵出击的配合作用。   秦统一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是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军政制度后, “民富库实“,迅速强盛起来,成为秦国东进中原、统一天下的主要对手。周赧王五十五年 (公元前260年),秦军在王翦的统率下进攻居于赵国势力范围内的长平(今山 西高平西北)。赵国老将廉颇坚壁清野,筑城固守,准备待秦军师老兵疲之际予以歼灭性的打击。秦军攻势受阻,无可奈何。秦王为尽快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采纳范雎的计谋,派间谍用重金收买了赵国的权臣,四处散布流言,说秦最为畏惧的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赵王本来就不满意廉颇的作战方略,于是改由赵括指挥赵军,秦国见反间计成,即刻改派白起为主将,准备与赵军决战,并传令全军严禁泄漏白起为主将的消息。   赵括上任后,马上改变原来正确的固守疲敌的作战方略,并大举更换支持这一方略的中高级军官,引发赵军中不满情绪。赵括下令大举进攻,秦军佯败,赵军追至秦军营垒前,受阻。此时,白起派两支奇兵包抄赵军后路,一支切断赵军退路,另一支在赵军侧翼进行骚扰攻击,赵军被分割包围。秦王得知赵军被围的消息,征发15岁以上男子,全部开往长平前线,这实际上是全国总动员。秦军以优势兵力切断了赵军的援军和粮道,赵军在长平被围40余日,粮尽援绝,多次组织轮番突围,但均告失败。最后赵括亲率精兵突围,阵亡,赵军40万人投降白起。白起为彻底消除统一战争的这一强大对手,震慑并瓦解六国意志,将降卒全部坑杀 。   长平之战是秦统一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秦国胜利的原因是:首先,秦国正确地选择了战略进攻的主攻对象。在战国晚期,六国在军事上能与秦相抗衡的只有赵国。击败赵国,就等于扫除了秦统一六国事业军事上的最大障碍,对六国军心士气的打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秦充分利用反间、示弱等手段,诱使赵国决策者决策失误。再次,任命最有实战经验的白起为主帅,正确判断出赵军的作战意图,利用赵军求胜心切的心理,采取诱敌出击,分 割包围,聚而歼之的作战部署,一举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基本上摧毁了赵国赖以抗衡秦国的军事力量。   匈奴是自殷周至秦汉一直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楚汉战争时,匈奴乘隙进入富饶的河套平原,力量空前强大。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企图以汉室公主和大量物质财富换取和平。到文、景时期,此项政策行之70余年,结果没有也不可能阻止匈奴的袭扰。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的条件已经成熟。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汉军出师,从此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拉开序幕。   汉匈河南、漠南之战,是反击匈奴的第一回合。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兵犯上谷(今 河北怀来东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武帝避实就虚,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占据 的河套平原(当时又称河南)。卫青引兵北上,突袭匈奴,收复河南地,设朔方、五原郡,移民十万屯田戍边,为进一步反击匈奴奠定了基地。   此后,匈奴右贤王欲夺回水草丰美的河套平原,屡攻朔方,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率军北出朔方,进入漠南(今内蒙古南)反击右贤王。李息兵出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牵制单于、右贤王,策应卫青。卫青以三万铁骑出塞外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庭,击破匈奴有生力量。次年,卫青率大军十万再出塞北,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重创匈 奴,匈奴损失惨重,退往漠北。   河南、漠南之战,为汉朝彻底消除北部边境的战乱之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军事特点有三:其一,河南水草丰美,是汉匈战略要冲,双方对此争夺激烈,以前一直是匈奴进犯中原的前进基地,所以收复河套平原,是汉反击匈奴战争的良好开局。其二,收复河南后,汉军随即主动出击漠南的右贤王,扩大战果,将匈奴主力逼离汉境,并切断了匈奴左右部的联系,以便分而制之。其三,匈奴左部(左贤王)势力强大,所以汉军在东部虚晃一枪,以主力攻取其力量相对薄弱的河南,正应了兵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原则。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兵出陇西,目的是断匈奴右臂。霍去病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西入匈奴境内千余里,歼敌万余。次年,霍去病兵出北地(今甘肃庆阳西 北),越居延泽(今内蒙古居延海),西攻至祁连山,大破匈奴,俘三万余人。河西匈奴部损失惨重,浑邪王率所部四万人降汉。   河西之战,   汉军胜在战略进攻方向选择正确。汉军在取得漠南战役胜利后,匈奴主力被迫转入漠北,而来自东部、西部匈奴的威胁相对增加,但二者之中,西部较弱,且因汉立国关中,所以威胁更大。汉军选择西部作战略进攻方向,既歼灭了匈奴河西势力,扩大的漠南战役成果,又一举消除了其对关中平原的威胁。从战术上讲,汉军河西之战充分运用了连续出击与迂回包抄相结合的战法,使敌防不胜防,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战役任务。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对匈奴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派兵深入漠北(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寻歼匈奴主力。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为主力,另以步兵数十万,战马十万匹配合行动。二人分东西两路北进,决心在漠北与匈奴会战。   卫青兵出定襄,北进千余里,与匈奴单于相遇。经激战,击破匈奴军,歼敌近两万人,追至蜫颜山(今蒙古共和国境内杭爱山脉一支)。霍去病在东路出兵,深入两千里 ,与匈奴左贤王接战,歼其精锐,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共和国乌兰巴托东),歼敌七万,胜利凯旋。   漠北之战,汉军采取了远途奔袭,寻歼匈奴主力的战略方针。针对匈奴流动性大、机动力强的特点,汉军以骑兵大军团远途奔袭和大迂回战法,深入敌境,利用匈奴认为汉军不敢深入漠北的心理,出其不意,疾驰穷追,一举荡平之。   东汉末年,中原动荡。曹操因势而起,逐渐扫平群雄,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 ),曹操率军南下,夺取荆州,进而准备攻取江东,实现全国的统一,遭到刘备与孙权联合 抵御,双方在长江中游的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军自江陵(今湖北荆州)顺流而下,水陆并进。孙权与刘备联军抵抗 ,双方会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当时,曹军拥有20万人,孙刘联军不到5万人。但曹军长途跋涉,疲病之极,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士气不高。而联军方面,尤其是东吴的水师,一向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且因这场战争关乎孙刘两家前途,均是背水一战,故而战斗意志相当坚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军队数量上的劣势。两军在赤壁相遇 ,一经接战,曹军便告不利,曹操引军退至长江北岸的乌林休整,等待决战。   曹军不适应水上作战,因而将战船“首尾相接“,以求平稳。孙刘联军的指挥官周瑜的部将黄盖看到这种情况,便向周瑜进火攻之计。为实施这项计划,周瑜让黄盖诈降。曹操轻敌, 竟信以为真,便约定了投降的时间和信号。黄盖于是率战舰十艘,满载饱浸油脂的干柴,上 蒙布幕,插上投降的旗号,向曹营出发。时值东南风起,战舰顺风而驰,很快接近了曹营。 黄盖令各舰同时点火,然后跳上小船退回。风助火势,顷刻间,曹军水营便淹没在一片火海 之中。不久,又蔓延至岸上的大营,曹军一片混乱,人马被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此时, 孙刘联军发起进攻,曹军大溃。曹操率残部向江陵方向撤退,孙刘联军水陆并进,紧追不舍 。曹军一路饥病交加,退至江陵,已伤亡过半。曹操只得退回北方。   曹操兵败赤壁,关键在于骄傲轻敌,急于求战。而曹军恰恰不习水战,以己之短,击敌之长 ,犯了兵家大忌。而孙刘联军却能利用曹军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一战成功,取得了以弱胜强的胜利。赤壁之战,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性战役。经过这次战役,曹操力量受挫。孙权保住了江东,刘备占据了荆州四郡,有了立足之地,接着又取得了天府之国的益州,从而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前秦苻坚是十六国时期诸胡政权中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选贤任能,能征善战,兼并群雄,统一北方,为实现全国的统一,东晋太元八年(383年),苻坚对东晋宣战。   太元七年(382年),苻坚谋议伐晋,立即遭到以丞相苻融(苻坚之弟)为首的朝廷大臣、妃子、太子,乃至高僧释道安等人的一致反对。但苻坚一意孤行,他声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晋书·苻坚载记》),骄狂之态,溢于言表。   太元八年(383年),   苻坚下诏伐晋,在政权所及范围内征兵调粮,并作如下部署:命 丞相、征南大将军苻融督统步骑25万为前锋,直趋寿阳(今安徽寿县);命幽州、冀州所征兵员向彭城(今江苏徐州)集结;命姚苌督梁、益之师,顺江而下;苻坚亲率主力大军由长安出发,经项城(今河南沈丘)趋寿阳。几路大军,合计约百余万人,“东西万里,水陆并进“,大有席卷江南,一举扫平东晋之势。   面对前秦军队的攻势,东晋也作了下列防御部署:丞相谢安居中调度;桓冲都督长江中游巴东、江陵等地武装力量,控扼上游;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八万赴 淮南迎击秦军主力。秋季,符融的前锋军也进抵颍口(今安徽正阳关),其他两路秦军正在进 军途中,中路进展甚快,两翼行动迟缓,前秦的优势兵力,已呈分散之形。此时,苻融前锋 军包围了驻扎在硖石(今安徽寿县淮河北岸)的一部分晋军。苻坚大喜,亲率八千轻骑赴寿阳 , 并派原东晋的襄阳守将朱序去劝降晋军。朱序心怀故国之情,力劝谢石趁前秦大军未集,迅速出击,挫其锐气,以利于全面破敌。谢石于是决定改变原来坚守不战以待秦军师老兵疲的作战方案,转守为攻,沿淮河西上,一路击破秦军,进至淝水东岸,与秦军夹水而阵。此时,苻坚登寿阳城头,望见晋军布阵严整,见城外八公山上,于秋风中起伏的草木,以为是东 晋之伏兵,始有惧色。由于秦军逼淝水而阵,晋军不得渡河,谢玄便派人至秦方要求秦军后 撤一段距离,以便晋军渡河决战。苻坚心存幻想,企图待晋军半渡,一举战而胜之,所以答应了这个要求。不料,秦军此时已军心不稳,一听后撤的命令,便借机奔退,由此而不可遏止。朱序等人又在阵后大喊:“秦军败矣“,秦军后队不明前方战情,均信以为真,于是争相奔溃,全线大乱。晋军乘势追杀,大获全胜,苻融战殁,苻坚狼狈逃归,损失惨重。   淝水之战,东晋以八万北府兵一举战胜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从根本上说,这主要决定于军心、民心的向背。双方的战争谋略,及临阵指挥上的优劣,也是胜败的重要原因。首先,苻坚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在内外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倾全国之力,孤注一掷;其次,在临战指挥上,犹豫狐疑。当大军进驻寿阳后,迟迟不进兵,把希望寄托在晋军的投降上;待晋军反击后,锐气顿减,以致淝水之战前,全军上下就有惧敌心理,交战中一退而不可复止。 而晋军却抓住战机,一战成功,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突厥系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隋唐之际势力逐渐强大,其所辖范围东自辽东,西迄西域。隋朝时突厥内部不和,分为东西两部。唐朝立国后,东突厥的威胁尤其大,高祖甚至有迁都的打算 。武德九年(626年),东突厥可汗颉利趁“玄武门之变“,率十万铁骑兵犯关中,与唐军隔渭水而阵,唐所受威胁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为彻底解除突厥的威胁,唐太宗除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革弊兴利以增强国力外,同时于数年间培养起一支精锐部队,在军事上积极备战。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反击的条件成熟,大将李靖、李世眅率军进击突厥。李靖所部突袭定襄(今山西朔州平鲁区西北),颉利以为唐主力出动,急徙牙帐于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此时,从并州出发的李世眅越过云中(今山西大同),大败突厥,与李靖会师。二人商议趁夜进兵,不给突厥以喘息的机会。前锋苏定方星夜急驰,在离颉利牙帐仅七里的地方始被发现。颉利逃走,李靖大军继至,突厥大败,阵亡万余人,被俘十万。颉利夜遁灵州(今宁夏灵武),走投无路,举众降唐。至此,东突厥灭亡。唐太宗击灭东突厥,是隋唐以来取得的空前胜利 ,为中国北方清除了一大边患,唐太宗也以其赫赫威名,被北方少数民族君长尊为“天可汗“。   唐灭东突厥,之所以能一战而胜,除了唐朝经济恢复、政治稳定、国力增强等原因外,从军事上看,战前已取得进攻前进基地。最善于用兵的李靖实施前敌指挥,与李世眅相互协同,运用奇袭迂回的战术,突然接敌,连续突袭,使敌军走投无路,被迫投降。   女真族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12世纪初逐渐强大起来(建国号金),在攻灭辽朝后,迅速转攻北宋,并一举灭亡之。自建炎元年(1127年)起,金军数度南下,企图摧毁南宋政权,但不能如愿。建炎四年(1130年)秋,金方将全面进攻改为东守西攻,完颜宗弼的十万主力由江淮战场西调陕西,试图集中力量,占领陕西,进而越巴山、过蜀道攻入四川,控制长江上游,为从右翼大规模迂回南宋创造条件。金军以凤翔府(今陕西宝鸡)为前进基地,逼近作为四川门户的和尚原。绍兴元年(1131年)十月,宗弼十万精兵对和尚原宋军阵地发 猛攻,宋军主将吴筁命士卒以强弓劲弩抵御,分番迭射,连发不绝,密如骤雨。金军稍却,吴筁又出奇兵邀击,并截断金军粮道,又在金军撤退必经道路上设置伏军。金军至,伏兵出击,金军大乱。吴筁又挥军夜袭,金军不支,乃溃退而去。“俘馘首领及甲兵以万计,宗弼中流矢二,仅以身免,得其麾盖,自入中原,其败衅未尝如此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八)。吴筁指挥的这次防御作战,深得兵法之精髓。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兵法·势篇》)。宋军凭险关要隘顽强拒守,将正面抵御与侧翼邀击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杀伤敌有生力量,保卫战略要地不致沦陷的意图。(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历史十五讲》 作者:张岂之)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