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恩泽 科学家早就知道“电磁脉冲战”的威力:当电磁波接触到电子元件时,便会引发电流,从而给电子设备带来破坏。如果一条与计算机相连的电缆接收了一束高能电磁波,由此而导致的功率激增会严重损坏计算机芯片。 电磁脉冲是由核爆产生,具有强大的感应电压和电流,足以摧毁和干扰通电系统。其特点是:涵盖面积大、时间短、能量大和频率范围宽。电磁脉冲核弹,可利用导弹发射,将微型核弹在平流层做高空引爆,造成瞬间电磁脉冲冲击波,产生巨大的空间电场,以瘫痪敌网络系统,软杀伤整个信息构架。 目前,即使不经核爆也可以实现类似核爆产生的电磁脉冲。一种被称为“马克思发生器”的装置就可以产生高频微波脉冲,这正是美国应用物理学公司为美国空军建造的一套武器系统的核心。该公司宣称:“我们正在尝试把这套系统安装在无人驾驶的航空器、炮弹或导弹上,以便能制造出一种电磁雷场,用来烧毁敌人导弹的控制装置。” 实际上,这种电磁脉冲弹对电子设备实施的是“面摧毁”,功率可达8000万瓦,瞬间即可使供电网和有线通信网短路,也可将几十公里范围内电子元器件烧毁。 装在小货车上的射频武器可摧毁一家银行的计算机系统 EA-6B“徘徊者”电子干扰机,可实施全方位干扰,并可带最新的强电磁脉冲弹,一枚就足以使数十公里内各种电子设备遭受严重物理损伤。在科索沃战争中,停在意大利的10架EA-6B对南联盟实施的地毯式压制和强电磁脉冲杀伤,被誉为“像闪电一样”。 常规的电磁脉冲武器早已存在了。目前,已经能用现成的组件装配不同类型的低技术射频武器,装在一辆小货车上可摧毁一家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一种小型的电磁脉冲炸弹EDEMP,重35公斤,37千兆赫脉冲微波,可使10米内的计算机失效。1994年,俄罗斯就展示过“德国啤酒罐”———一种手持式小型电磁脉冲武器,可利用电磁力摧毁小范围内的电子零件,混凝土结构都无法保护。 电磁炮弹,则被称为“幽灵”炮弹,由大炮在地面发射,当接近目标时,就会发出强大的电子能量,封锁住它所覆盖的所有电路。该武器可以使用在人口稠密的地方,不伤及人群———“不损坏一块砖头,不流一滴血,就可使整个城市屈服”。 电磁脉冲战的兴起引发战争样式的新概括 “电磁脉冲战”的兴起,迫使人们在已经认可的“电子战”、“网络战”,或“网电一体战”之外,不得不对战争样式进行一种新概括———e战。 “e战”与“电子战”,两者之间虽然几近相同,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即:e战除电子战外,还有更广泛的含义。还有一种说法是:“e战就是信息战”。这种说法也有对的一面,因为e战的“核心”,即电子战,也正是信息战的核心。但是,这种说法也有不完全的一面,因为信息战除e战外,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在电子战概念之外,再增加网络概念、电磁脉冲概念等“以e为基”的概念;而同时又剥离“非以e为基”的概念———不妨称e战为“电基战”较为恰当。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信息战”的概念有点太泛了,不便创造性操作;“电子战”的概念有点嫌窄了,难于发展性概括;那么,居于其间的“e战”概念,自然便脱颖而出了。(解放军报2004年08月11日第9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