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驱者
日期:2004-08-29 20:03:38|0000-00-00 00:00:00 来源:no 作者:高子雄
李鸿章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作为中国洋务运动的早期实践者,李鸿章兴办近代工业,组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编练新军,变法图强,这些都在改造着满清王朝已经疲弱不堪的肌体。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李鸿章本人的力量并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最后于1901年11月7日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
自1840年英国人用舰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后,中国人沿海岸修筑的所有整齐对称的炮台和花费巨银买来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舰队,没有一次阻挡住“蛮夷”的入侵:“自道光中叶以来,外患渐深,至于今日,危迫极已。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都,毁圆明园,文宗出走,崩于热河……自此以后,法并安南,日攘朝鲜,属地渐失。各海口亦为列强所据,德占胶州,俄占旅顺大连,英占威海九龙,法占广湾……”而就在李鸿章死时,因为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军和几近天文数字的赔款而成为“将来无数困难问题发生之源”的《辛丑条约》刚刚签订,外国联军仍在整个朝廷逃亡在外的情况下占领着大清国的都城北京。
对于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国来说,洋人的气焰永远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而李鸿章一死,大清上下就失去了惟一能够与洋人周旋的人。李鸿章的死令“太后及帝哭失声”,大清国犹如“梁倾栋折,骤失倚侍”。还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最初的动机是他组建的淮军需要银两购买武器。当淮军在两岸布满太平军营垒的水道上成功地进行了大穿越进至上海,从而一举扫平了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要卖到30两银子,1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水沸气满,开窍由铜喉达入气筒,筒中络一铁柱,随气升降俯仰,拔动铁轮,轮绾皮带,系绕轴心,彼此连缀,轮转则带旋,带旋则机动,仅资人力以发纵,不靠人力之运动。
在李鸿章之前的大清国,外交的概念根本就不曾存在,所有的外事统统归于“洋务”。洋务运动的首领李鸿章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大清国当然的“外交家”。李鸿章的外交生涯不但让西方人知道了大清国有一个“相貌堂堂”且“矜持、自信和傲慢”的李中堂,而且也让中国人在上一个世纪之交那段悲伤的日子里终于揪出了一个“罪魁祸首”————李鸿章让国人因为遭受屈辱而积淀的愤恨在怒斥他的过程中得到宣泄。
当然,我们无意为谁来翻案,但洋务运动的几位始作俑者中,也的确只有李鸿章能够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如果李鸿章无法在那一时期力挽狂澜的话,那么大清国早几十年也就灭亡了,而孙中山的同盟会尚不成气候,根本不可能在那个时期接过中国政府的大旗,中国势必面临被瓜分的结局。现在,很多的历史学家或是研究历史的人认为,如果李鸿章不卖国求荣的话,中国就会如何如何。试想一下,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会是什么后果?
看待历史要客观,看待历史人物更要客观,如果一味以现代观点去看待历史,那么就会得出想当然的结论。所以,很多问题要结合现代经验并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条件去挖掘,这才能看到一个比较完整且真实的历史。李鸿章也许出卖过国家,但毕竟保住了国家。争议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关键是要看他的结果,过程并不是绝对主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