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和“添兵减灶“是中国古代军事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两个战例,作为创造这两个战例的人,孙膑--这位来自兵圣孙武家族的年轻军事家当之无愧地位列中华军事家之列。 孙膑是战国齐人,活动范围当在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齐威王时期度过的,孙膑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 孙膑用金蝉脱壳之计逃脱后,前往齐国,在田忌门下为客卿,曾助田忌赛马获胜,被田忌荐给齐威王。当时齐威王正在想办法与魏国进行斗争,并为此广招贤才。田忌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后,颇受器重,任为军师之职。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赵攻魏属国卫而命庞涓率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出兵8万救赵。 孙膑以自己刚刚来到齐国为由拒不出任大将之位,兼且庞涓与孙膑素有大仇,恐暴露身份使庞涓有了警惕之心,因此以军师身份指挥作战。孙膑针对魏军在外作战,而魏都空虚的机会,采取“批亢捣虚“、攻其必救的战法,率军先攻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示敌以弱,尔后直奔大梁,逼使庞涓仓促回救,而在其回军必经之途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截击,大败魏军,战胜庞涓。 周显王二十七年,魏又因韩联络齐、宋,不赴逢泽(今开封南)之会而攻韩,韩求救于齐。齐再度以田忌、孙膑率军救韩,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扑魏都大梁,待庞涓撤围,即还师回齐。但是,这一次庞涓却穷追不舍,一直在齐军背后紧追,迫使齐军改变原来的战术,转而寻求全歼魏军的方法。 孙膑见此情景,决定因势利导,采取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使庞涓误以为齐军在魏军大军压迫下,仅仅三日,兵士就逃亡过半,造成庞涓轻视齐军,诱其弃主力步兵,仅以轻车锐卒追赶,齐军则以逸待劳,连车为垒,伏于马陵(今范县西南)道,静待魏军到来。果然,庞涓中孙膑之计,置步兵于不顾,仅以近随骑兵和车兵追击齐军。马陵地方道路狭窄,地势险隘,两旁树木茂盛,是个设伏的好地方。孙膑计算行程,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追至,遂命士卒伐木堵路,并将路边一棵大树剥去树皮,在树干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挑选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侧的山上,约定天黑后,见到火光就一齐放箭。 日暮时分,庞涓果然率军追到马陵,发现路旁的大树被剥去树皮,上面隐隐约约写有字,就命士卒点起火把来看,待他看清树上字后,这才发现中计,急令部队撤退。但已经晚了,两旁齐军看见火光,万弩齐发,伏兵四起。魏军措不及防,仓促应战,很快溃败,庞涓中箭,左突右冲无法突出重围,最后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大败魏军主力,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歼灭魏军10万。 桂陵、马陵之战是孙膑征战生涯的最高峰,此后,孙膑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学习他的前辈孙武隐居去了。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孙膑兵法》,反映了孙膑军事思想的全貌,也为现代人了解和认识孙膑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孙膑在其兵法中认为战争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反映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同时,孙膑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另外还为了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而强调攻城的重要性;此外还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在野战中对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重要的阐述。 孙膑的时代已经离开我们很遥远了,但是,孙膑敢于在其祖宗孙武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发展和创新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推敲和学习的。首先这就是一种对权威挑战的精神,因为孙武的兵法再好,也是有着不足的地方的,孙膑根据《孙子兵法》的不足进行自己理论的阐述,这本身就反应了军事理论研究领域的创新和变革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