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杨靖宇:在侵略者面前低头,就不配做中国人


日期:2005-02-19 01:12:18|0000-00-00 00:00:00 来源:no 作者:光明网

<杨靖宇简介>   杨靖宇,原姓马,名尚德,字骥生,1905年生于河南确山一个农民家庭。杨靖宇是他到东北工作时的化名。他幼年丧父,7岁时靠叔父资助进入本村私塾,13岁考入县城第一高小。在校期间受五四运动影响,他出面领导了罢课和焚烧日货。1923年秋,杨靖宇考入开封工业学校,学习期间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于1926年夏加入了共青团,不久转党。   1926年末,中共河南省委为配合北伐,派杨靖宇回确山任县农民协会会长。当时农协只有刀矛没有枪,杨靖宇巧设一计,引诱一个军阀部队士兵出来后,突然冲上去只身夺枪。那个士兵追赶时,杨靖宇便掏出准备好的银元丢在后面,说:“这是你的路费。”那个士兵得到钱便开了小差,确山县农协就此得到第一支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确山县委于10月末发动秋收暴动,杨靖宇担任新建的农民革命军的总指挥。不久,他在与“进剿”之敌作战中腿部负伤,被送到驻马店治疗。1928年春,他伤愈后在河南从事地下工作,年末奉命赴上海,在党中央办的秘密训练班学习,1929年春天被派赴东北工作。   杨靖宇到东北后,首先到抚顺煤矿搞工人运动,被矿上的日本特务逮捕并引渡给东北军阀。他入狱两年多,1932年初才得以出狱。随后,他代理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重点整合了以吉林盘石地区为中心的抗日游击队,派党的干部开展工作,使其成为共产党在南满掌握的最早的武装,并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 1933年初,杨靖宇亲自到这支只有250人的部队当政委。为团结各阶层,他又把队伍的名称改为人民革命军。他吸取党在南方建立红军的经验,亲手制定了政治工作、参军和士兵优待、作战奖励等条例,使部队在打击日伪军的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于1934年成为拥有4000余人的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他担任了军长。同年,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二次大会缺席将杨靖宇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这表明党中央已将他作为东北革命力量的代表。   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杨靖宇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随后又任第一路军总指挥(下属第一、第二军),在东边道(如今的吉林东部及辽东)几十个县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他的基本部队有7000余人,还领导了一万人左右的统战关系部队,成为抗联中最大一支主力军。   日寇为巩固其战略后方,1938年内将关东军的兵力扩大了3倍以上,并以伪蒙军替换作战不积极的伪满军,加强对南满的“大讨伐”。一些非党的山林武装经不起艰苦考验纷纷瓦解和叛变,杨靖宇率部突围进入长白山区建立密营。日寇在诱降碰壁后,于1939年冬大雪封山时又展开封锁和“讨伐”。因敌追踪雪地脚印和炊烟,部队又衣食无着,杨靖宇决定分散突围。最后,他自己带60余人东进。因有一个参谋叛变使行踪暴露,激战后他身边只剩两人,被日寇封锁在伐木场附近的山中。1940年2月18日,两个警卫员下山买粮牺牲。2月23日,他孤身下山也被围,战至最后,壮烈就义。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侵略者残忍地剖开他的腹部,只见他的胃里一粒粮食都没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   后来,为了纪念杨靖宇,在杨靖宇牺牲地吉林省通化市建起了烈士陵园,吉林省和通化市的领导及杨靖宇的几十位老战友参加了公祭公葬大会。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都送了花圈;朱德元帅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   (人民网)   杨靖宇——密林雪原驻英魂   国防大学教授 徐焰   --------------------------------------------------------------------------------   民族英魂 气贯长虹   满腹棉絮草根,战至最后一人。   纵然肠剖颅断,犹令倭奴惊魂。   凭吊密营旧地,萦怀九宵英灵。   长存浩然正气,尚遗篝火余尘。   显扬中华血性,赢得赤县长春。   于   今忠骨眠处,陵园葱郁柏森。   杨靖宇的名字,多少年来在中华大地作为民族英雄的楷模广为传扬。他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密林雪原的艰苦环境中与敌寇血战,为全民抗战建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功绩。他本人以草根棉絮充饥战至最后一人的气概,更在亿万国人心头树立起不朽的精神丰碑。   ■他引诱一个军阀部队士兵出来,突然冲上去只身夺枪。那个士兵追赶,他丢下银元说:“这是你的路费。”确山县农协就此得到第一支枪   ■长年反复与日寇重兵拼杀,陷入重围仍战斗到最后一人一枪一息   杨靖宇,原姓马,名尚德,字骥生,1905年生于河南确山一个农民家庭。杨靖宇是他到东北工作时的化名。他幼年丧父,7岁时靠叔父资助进入本村私塾,13岁考入县城第一高小。在校期间受五四运动影响,他出面领导了罢课和焚烧日货。1923年秋,杨靖宇考入开封工业学校,学习期间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于1926年夏加入了共青团,不久转党。   1926年末,中共河南省委为配合北伐,派杨靖宇回确山任县农民协会会长。当时农协只有刀矛没有枪,杨靖宇巧设一计,引诱一个军阀部队士兵出来后,突然冲上去只身夺枪。那个士兵追赶时,杨靖宇便掏出准备好的银元丢在后面,说:“这是你的路费。”那个士兵得到钱便开了小差,确山县农协就此得到第一支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确山县委于10月末发动秋收暴动,杨靖宇担任新建的农民革命军的总指挥。不久,他在与“进剿”之敌作战中腿部负伤,被送到驻马店治疗。1928年春,他伤愈后在河南从事地下工作,年末奉命赴上海,在党中央办的秘密训练班学习,1929年春天被派赴东北工作。   杨靖宇到东北后,首先到抚顺煤矿搞工人运动,被矿上的日本特务逮捕并引渡给东北军阀。他入狱两年多,1932年初才得以出狱。随后,他代理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重点整合了以吉林盘石地区为中心的抗日游击队,派党的干部开展工作,使其成为共产党在南满掌握的最早的武装,并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1933年初,杨靖宇亲自到这支只有250人的部队当政委。为团结各阶层,他又把队伍的名称改为人民革命军。他吸取党在南方建立红军的经验,亲手制定了政治工作、参军和士兵优待、作战奖励等条例,使部队在打击日伪军的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于1934年成为拥有4000余人的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他担任了军长。同年,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二次大会缺席将杨靖宇选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这表明党中央已将他作为东北革命力量的代表。   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杨靖宇任第一军军长兼政委,随后又任第一路军总指挥(下属第一、第二军),在东边道(如今的吉林东部及辽东)几十个县开辟了广大的游击区。他的基本部队有7000余人,还领导了一万人左右的统战关系部队,成为抗联中最大一支主力军。   日寇为巩固其战略后方,1938年内将关东军的兵力扩大了3倍以上,并以伪蒙军替换作战不积极的伪满军,加强对南满的“大讨伐”。一些非党的山林武装经不起艰苦考验纷纷瓦解和叛变,杨靖宇率部突围进入长白山区建立密营。日寇在诱降碰壁后,于1939年冬大雪封山时又展开封锁和“讨伐”。因敌追踪雪地脚印和炊烟,部队又衣食无着,杨靖宇决定分散突围。最后,他自己带60余人东进。因有一个参谋叛变使行踪暴露,激战后他身边只剩两人,被日寇封锁在伐木场附近的山中。1940年2月18日,两个警卫员下山买粮牺牲。2月23日,他孤身下山也被围,战至最后,壮烈就义。   ■东北抗联的转战密林雪原与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并列为党 史上最艰苦的三次斗争   杨靖宇由一个贫苦农家出身的知识分子,在斗争中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创建者和领导人,是中华民族遭受外寇入侵和内部压迫深重的特定历史环境塑造的。民族仇、阶级恨,再加上革命思想的指引,在那个时代会使人焕发出平时难以想像的顽强斗志和拼搏精神。   东北抗日联军“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密林生活与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并列为党史上最为艰苦的三次斗争。抗联奋战的条件艰难,不仅在于东北地区党的工作和群众基础相对薄弱,更在于敌寇将当地视为侵华攻苏的战略跳板,还有交通不发达、边远农村人烟稀少和冬季长达半年等特殊困难。杨靖宇在最后关头,虽然明知本人及自己的部队已经陷入绝境,却坚信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光明前途,愿牺牲个人以求全局的胜利。这不仅是共产党员奉献精神的突出体现,也反映出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可贵美德。   ■他曾入狱两年,被日本特务施以灌辣椒水、灌煤油、上大挂、坐老虎凳等酷刑,他顽强不屈   ■他是抗联军中一个擅长写作歌词的革命诗人   杨靖宇曾对人说过,自己上过两个大学,一个是“社会大学”,一个是“监狱大学”。他从事白区工作时,曾五次被捕,入狱两年多。1929年,他到抚顺日本人开办的矿山搞工运,被叛徒出卖。日本特务认定他是“头目”,施以灌辣椒水、灌煤油、上大挂、坐老虎凳等酷刑,连续折磨了五六天。他虽奄奄一息,却始终不招供。在狱中,他刻苦学习,出狱后便带着新学到的知识和更坚强的意志奔赴新的战场。   在抗日联军中,杨靖宇也是一位擅长写作歌词的革命诗人。部队休整时,他总是亲自教唱歌曲鼓舞斗志。除了最喜欢教唱的《国际歌》外,他还在密营中写下了不少诗歌,有些谱上了曲在全军传唱,其中比较有名的诗作有《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歌》、《西征胜利歌》,那雄壮的词句——“铁骑纵横,满洲境内,已有十六军。万众蜂起,勇敢杀敌,祖国恢复矣”——多少年后读来还感气势磅礴。   ■孤身下山买粮被日寇包围,他挥动双枪连续打倒五个敌军   ■日寇剖开遗体,腹中只有草根棉絮;解放后英雄的头颅被发现时,脸上的冻伤仍清晰可见   杨靖宇牺牲前五天,两名警卫员下山找粮殉难。日寇从遗体上搜到杨靖宇的印章,估计他就在附近山上,于是加紧封锁各条道路。五天后的下午,杨靖宇只身到三道崴子路边,碰到几个打柴人,便请他们代买粮食、棉鞋。这几人中有一个是伪满的“牌长”,回村便告密。“讨伐队”迅速开到,将已无力奔跑的杨靖宇包围在一片小树林中。   日军留下的记载称,他们逐步逼近到50米处,喊话劝降,对方“连答应的神色也没有,依然用手枪向讨伐队射击”。讨伐队连续有5人中弹(1死4伤)。日军见生擒困难就猛烈开火,被围者左腕中弹一支手枪落地后,仍以右手持驳壳枪应战。有一弹击中胸部,对方才“被打倒而绝命”。日军根据追踪估算,认为他缺粮已有半个月,完全断粮也至少在5天以上,能够在零下20摄氏度且没有房屋的山林中坚持下来简直不可思议,于是将遗体送到县医院解剖。当肠胃被切开后,看到的只是草根和棉絮。在场的中国护士禁不住流下热泪,日本军官则狠狠地说:“算他是支那的一条好汉!”   日本关东军为庆祝所谓“胜利”,将杨靖宇的头颅切下送到伪满的“新京”(长春)保存,同时又在烈士殉难处破例举行了一个祭奠仪式和对躯体的葬礼,以杨靖宇的顽强为例训戒部属。  长春解放后,泡在药液中的英雄头颅被找到,脸上冻伤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杨靖宇的头颅留下印模后(用于制作塑像),与躯体合葬于通化烈士陵园。   《北京青年报》 2001年5月25日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