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中国第二代高亚音速战略中程轰炸机展强大战力


日期:2005-08-15 19:12:18|0000-00-00 00:00:00 来源:no 作者:解放军画报

编队飞行
地毯式轰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略轰炸机显示了强大的威力。这种有着空中“巨无霸”美称的轰炸机能够对敌大后方的重要目标实施战略轰炸,从根本上削弱敌方支持战争的能力,对战争全局产生影响。从二战结束至今,战略轰炸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50-60年代以美国的B-47、B-52、前苏联的图-16、图-95及英国的“火神”、“胜利者”为代表的亚音速和高亚音速战略轰炸机;70-80年代以美国的FB-111、B-1B及前苏联的图-22M、图-160为代表的变后掠翼超音速战略轰炸机;90年代-2000年以美国的B-2为代表的隐身战略轰炸机。   由于国际局势的缓和,加之战略轰炸机的研制、采购、使用和维护需要巨额资金,今后战略轰炸机的发展将处于萎缩状态。但是,由于它在作战使用上比洲际导弹更具灵活性,作为后者的补充将会继续存在下去。   我国目前装备的轰炸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高亚音速战略中程轰炸机,它是我国战斗机家族中体积最大,载弹量最多,航程最远的多功能机种,是我空军对敌实施纵深战略攻击的主战机种,具有全天候、全方位的空中打击能力,被誉为“空中大力神”。在未来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将首当其冲,全程使用。   轰炸航空兵某师的前身是空军航空兵独立第四团,组建初期,在捍卫国家尊严和领空安全、国防尖端科研试验、抢险救灾等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6年3月,当时的团长,也就是第一任师长姚长川领受了试航拉萨的任务,陈毅副总理对试航十分关心,经常亲自过问。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巨峰林立,气候多变,给飞行造成极大困难,被世人称之为“空中禁区”。3月19日,姚长川机组驾驶着重达60吨的杜-4飞机,开始了第一次试航。他们手中仅有一份国民党军队1929年版的航图,与实地相差很大,飞向拉萨的第一个重要地标——黄河沿,实地与图标相差竟达68公里。飞行途中,气候恶劣,高原地区特有的强大气流,使飞机时而被颠上,时而被抛下,机组人员颠得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姚长川和机组人员先后从中、南、北三路4次试航,每次连续飞行都在10个小时以上,航迹遍及青藏高原,经过他们的努力,一条飞越“世界屋脊”的航线终于被年轻的人民空军打通了。这一天,拉萨万人空巷,人们潮水般涌上街头,爬上屋顶,登上土坡,翘首欢迎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的“天菩萨”——毛主席派来的飞机,许多人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对那次地面爆炸,一些西方国家的军事情报部门预言:“至少要过几年的时间,中国才能使自己的核武器适用飞机的使用”。然而,西方国家却万万没想到,仅仅半年时间,该师于福海和他的5个伙伴,驾驶着大型轰炸机在万米高空成功地投下了自己的第一颗空爆“争气弹”。当天,于福海成了一等功臣
  这是一次实兵演练,对手是某地空导弹旅和轰炸航空兵师。两个战场上的“冤家”碰了头,导弹旅运用更新了的装备和新战法,出其不备地令素有“空中大力神”美称的轰炸机输了一次。失败的教训使轰炸机航空兵师的战斗员们深刻领悟到了未来战争中轰炸机的意义:现代高科技战争,那种大机群黑压压轮番轰炸的场景不再出现。面对先进的雷达网、地空导弹系统和航空兵拦截的战场背景,轰炸航空兵必须用新的技术手段解决两个战场课题:一是飞得进,二是炸得准。   师长高艾平握着拳头告诉他的飞行员们:“我们轰炸机不是和平鸽,也不是空中宠物,轰炸没有第二次,出手就要狠,要出重拳”。   为了练就空中铁拳,实现炸得“准”、炸得“狠”的目标,“把训练场当作战场”这是他们不断提高战斗力的宝贵经验,不浪费每个起落,每个飞行日都力求做到“有战术、有战法、有假想、有目标”。飞行员们常开玩笑说师长高艾平太“抠门儿”,留给的起飞准备时间太少。高艾平有自己的想法: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各种火力打击能力都是以秒计算,如果松松散散,零秒零米便是一句空喊的口号。   空军军事训练大纲要求,师级规模轰炸机群从接受命令到准备完毕的时间为X小时。该师战法研究小组经过认真调查论证,认为只要科学组训,提高效率,这个时间完全可以缩短,战法研究小组和师作战、训练等业务部门下到基层,扎扎实实地搞起了训练改革。他们从飞行准备的4个阶段入手,一分钟一分钟地往外抠,编写了新的组训方法。这一“创新”,换来了训练改革的累累硕果——师、团级的单位大机群的出动时间缩短了近10倍。他们对“零米零秒”的追求,已经转化成轰炸航空兵威慑敌人的突击作战能力。在一次次的陆海空三军联合演习中,该师近百次的突击轰炸地面目标,都一次进入一次全中,误差率为零。   随着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夜间空中隐蔽突防攻击是轰炸机出奇制胜的一个关键。海湾战争、巴尔干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夜间出动飞机的架次占总出动量的70%。如果不能夜战,将丧失战斗力和机会。   他们在研究典型战例时发现,从以色列贝卡谷地的空中压制,到美军空袭利比亚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攻击,谁具备全方位的空防攻击能力,谁就能掌握未来战争的主动权。于是,他们把突破点选在从过去一地飞行训练转到确立全方位作战观念,在面向未来战场与立足现有装备之间寻找接轨处,把所属师拉到空域生疏、气象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驻训,并通过在各种远程机动演练中设置未来空中战场背景等方法,来提高部队的攻防能力。他们还注意吸取外军一些提高部队快速机动能力的做法,提高轰炸机的快速作战能力。同时,在全体官兵中开展科技练兵活动,成功地演练出了“夜间突防”、“防电子干扰和反干扰”等新训法、新战法,填补了20余项该型轰炸机的历史空白。   现在,这个师可以随时随地起飞,一次进入一次命中目标,既可以对海上目标实施轰炸,还可以运用先进机载设备进行静默、盲飞、盲投、盲降。   面对未来,全师官兵信心百倍,“我们握拳以待”!   摄影/吴忠民 冷祥泽 傅江宁 特约记者 王维忠 记者 俎瑞亭 撰文/牛锐利 冷祥泽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