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中国航母舰载机改装“实战”


日期:2005-08-20 13:08:44|0000-00-00 00:00:00 来源:no 作者:SC论坛

宋敬民   关于航母的讨论,在广大军迷中已经持续多年。除了航母平台本身的设计、建造以外,如何获得具备实战能力的舰载战斗机,也是焦点问题。相对简单且实用的办法,是将现役战机改装上舰。那么。陆基战斗机改造为舰载机需要考虑并解决哪些问题呢?本文以歼-8II为例,来一番“实战演练”。选择歼-8II,是因为改型战机个方面数据基本公开,便于操作。   飞起来和落下去   从舰载机研制的角度来说,能够确保成功地从航母起降,是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陆基战斗机要上舰,首先面对的就是起飞问题。   舰载机的起飞方式主要有弹射式和滑跳式两种。如果采用弹射方式,需要在飞机上安装弹射钩和着陆钩。安装弹射钩要重新设计飞机的起落架,并且对机翼和机身的局部都要进行加强,以保证在挂有不同任务载荷的情况下,满足弹射过程的强度要求。加装弹射钩和着陆钩的难度不会大,但要付出增加重量的代价。   除了安装弹射钩和着陆钩,陆基战斗机改装上舰还需要在动力和低速飞行品质上进一步改善。歼-8Ⅱ采用两台WP-13A发动机,最大推力4357公斤,加力推力6724公斤,如果按照最大起飞重量18000公斤计算,起飞推重比大约为0.74。如果能够换装大推力发动机,不仅可以大幅提高歼-8Ⅱ的作战能力,还能较好地改善起降性能。恰好,国产“昆仑”Ⅱ发动机可以与WP-13A直接置换,“昆仑”Ⅱ最大推力为5500公斤,加力推力7800公斤,改装后歼-8Ⅱ起飞推重比可以达到0.86,起降性能和飞行性能均可望得到大幅提高。同时。油耗、使用寿命等指标也能得到全面改善。   传统的蒸汽弹射器会产生了大量蒸汽,发动机的进气环境相当恶劣,容易引起发动机压缩机波动、失速甚至停车;同时,舰载机发动机本身也会在起飞时产生大量高热气体,往往会导致发动机涡轮机部件因高温而造成损伤,因此歼-8Ⅱ的发动机必须要有适应周围的蒸汽和热排气环境的能力。当然,如果采用滑跳式起飞,面对的环境就没有这样复杂,但也会对飞机本身提出更高要求。对歼-8Ⅱ来说,恐怕可能性不大。   无论弹射式还是滑跳式,战斗机上舰都要提高失速飞行品质。因为失速飞行品质高可以有效地减少飞机安全起飞的最小速度。在这方面,可考虑为歼-8Ⅱ加装前翼、机动式前缘襟翼,并使用多余度电传操纵系统替换原有的机械操作系统。舰载机在航母上降落时受到的冲击力也不小,因此歼-8Ⅱ的相关部位仍需加强。此外,歼-8Ⅱ的复飞能力要强,这样一旦在降落失败后,可以进行触舰后的复飞;而且,一旦携带的弹药没有用完,歼-8Ⅱ还要有带弹着舰的能力。   环境的考验   除了例行的飞行任务,舰载机还要面对海上“三防”的挑战,具有“防盐雾、霉菌、潮湿”的本领。由于歼-8Ⅱ机体主要采用铝合金和钢材料,这样就要为机上零件涂保护漆,铝合金还要进行阳极化处理,但这会带来后勤维护上的困难,因此最好在可能部位上采用复合材料来减轻后勤压力。   在航母上,所有飞机在甲板上和机库中都要“挤做一团”。因此,舰载机的机翼往往要能够折叠,以节省空间,使航母能够容纳更多的战斗机。具体到歼-8Ⅱ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在牺牲舰载机数量的前提下,不考虑机翼折叠的问题,但这将使航母的作战能力打折扣。   除了空间的限制,电磁兼容性也是歼-8Ⅱ上舰面临的一个问题。常规战斗机的陆上机场往往远离大城市,电磁环境较好。而在航母上,电磁环境极为复杂。各种各样的雷达、声呐、通信和电子战设备遍布航母本身及跟随的护航舰只。舰面天线林立,舱室内设备密集,强弱信号、不同功率电缆纵横交错。这都对舰载机的本身的电子系统构成了强烈的干扰。而且现代战斗机内部线路众多,总长甚至可以达到几公里,如果仅仅采用线路包覆屏蔽层,可能就会使歼-8Ⅱ增加不必要的负荷,因此歼-8Ⅱ最好采用新型机体材料来达到整体电磁屏蔽的目的,   截击还是攻击   很多人在谈及舰载机的问题时,都会注意到航程、载弹量、机动性等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就像是一个人的身高、体重,是相对固定的,但这并不是衡量一个人身体好坏的最终标准。就歼-8Ⅱ来说,速度可达2马赫,作战半径800公里,最大航程超过2400公里,基本上符合了二代战斗机的要求,只是亚音速机动性较差,但是如果成为舰载机,情况就有些复杂了。   现在航母舰载战斗,攻击机的任务,主要有以下6种:1,空中截击;2,空中支援:3,空中战斗巡逻;4反舰作战;5,压制防空作战;6,空中侦察。根据任务的侧重点不同,舰载战斗机的性能要求也会有所变化。   从歼-8Ⅱ本身的性能来看,最适合承担空中截击任务。这与美国F-14战斗机的使命颇为相像。在冷战时期,美国航母编队要面对苏联轰炸机编队的饱和攻击,因此在F-14战斗机的设计上突出了空中截击和空中战斗巡逻的功能。例如F-14所配备的大功率雷达和远程空空导弹都是为了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击落对方突防的轰炸机和战斗机。歼-8Ⅱ也可以走这条路,在可能的情况下,换装更先进的雷达和远程空空导弹,承担航母的护卫任务。后来歼-8ⅡM型号的出现也证明这完全可行。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的“黄金峡谷”行动,到最近的伊拉克战争,舰载战斗机逐渐向空中支援、压制防空作战和空中侦察方面转变。原有的制空,截击型舰载机由于不适应任务的多样性,逐渐难以满足军方的需要。加世纪90年代,美国的格鲁曼公司曾经多次提出F-14战斗机的后续改进计划,但最后还是要面对退役的命运。而F/A-18在原始设计时,就考虑了多任务性的设计,例如其原有的APG-65雷达可以迅速改变工作方式,从7种空空模态转化成9种空面模态,在发射对地攻击武器后还可以发射空空武器。后来F/A-18E/F成为JSF服役之前的填补空缺的美军航母主力舰载战斗机,一定程度上与F/A-18的这种多任务特点有关系。F-14和F/A-18的不同遭遇,对歼-8Ⅱ同样有启示。   例如,歼-8Ⅱ只要更新火控雷达,就可以装载反舰导弹执行反舰任务;大力开发各种攻击和电子战吊舱以及各类攻击弹药,就可以提升歼-8Ⅱ的支援攻击能力;安装模块化的侦察设备,还可以利用歼-8Ⅱ高空高速的特点实施空中侦察。对结构进行适当加强后,载弹量可增至4吨。可见,歼-8Ⅱ的多任务性潜力还有开发的空间,   性价比的考虑   一般人认为。歼-8Ⅱ改装舰载机在价格上有很大的优势。然而,实际却非如此简单,这就涉及到一个全寿命费用问题。   舰载机的全寿命费用是一个飞机项目全寿命内各阶段发生费用的总和,包括研制费用、使用费用和生产费用,但并不包括采购费用。一般来说,现役飞机全寿命周期费用内,使用费要占60%-70%,而各种研制费占40%左右(其中设计费用10%,生产费用30%)。使用费用主要包括日常维护、燃料消耗、人员使用费、配件消耗和修理费用,歼-8Ⅱ价格表面上相当有竞争力,但机体改装将会给后期技术维护和修理带来较大压力;而且如果进一步提升内部航电设备,也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对于改装歼-8Ⅱ这类陆基型飞机,必须要安排大量的强度试验和飞行试验,评价部件的真实载荷、航母环境的适应能力;并确定歼-8Ⅱ的性能升级计划及费用,全面评估歼-8Ⅱ上舰的费效比,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歼-8Ⅱ改装舰载战斗机涉及到加装起降设备,加强结构强度,考核并改善材料的“三防“性能,全面更新机载雷达和航电设备,最好还要换装发动机,进行气动操纵面的改进,加装电传操纵系统。如能通过实现翼身融合设计改善隐身性能提高机内载油量,则更为理想。上述改进,单纯从技术上来说是可行的。改进后的歼-8Ⅱ不仅可以具备同三代战斗机对抗的实力,还能提高多任务作战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完成上述改进后,歼-8Ⅱ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全新的战机,整个改进过程的工作量比重新研制一型新型舰载机少不了多少。装备的全寿命成本也会十分高昂。本文的真实意图在于通过改装歼-8Ⅱ上舰这种“虚拟现实”的方法,阐述一些对舰载战斗机的特殊要求。能够为读者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也就达到目的了。(编辑:岳正)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