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玄天九变——解读真正的苏-30[二]


日期:2005-08-30 20:43:23|0000-00-00 00:00:00 来源:no 作者:《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杂志供中华网特稿   1987年6月6日,试飞员萨多夫尼科夫和沃金采夫驾驶着T1OPU-2在国土防空军部队苏-27的护航下完成了到俄罗斯最北面的机场弗兰查.伊奥西法群岛上的格列姆.别尔机场的转场飞行。达也是世界上最北部的供喷气式飞机起降的机场。之后又于6月16日完成了从莫新科到阿穆尔河畔共青城的“冲刺航行”,6月19日返回。6月23日。试飞小组完成了“莫斯科共青城莫斯科”航线不着陆转场飞行,总航程13,440千米。在此次历时15小时42分钟的往返持久飞行中,共进行了4次空中受油(地点是新西伯利亚空域和赤塔空域),一架苏-24M和一架伊尔-78加油机先后提供了空中加油服务。   改进后的飞机被证明是可以用于执行长时间空中巡逻任务的,受油装置没有增加飞机的以力和影响机载雷达的工作。但单座型苏-27P被认为不适合执行这一任务。这并非是飞机的问题,而是试飞员在如此长时间的飞行中感到疲惫不堪,无法保持正常状态。加之现代空战带给飞行员的工作量很大,大航程产生的长时间留空飞行加上高机动产生的高过载,使飞行员在单独应付复杂的作战情况、机载电子综合设备和机载武器时手忙脚乱。   只有两名飞行员才能胜任一次长达10个小时的巡航飞行,这期间当一名飞行员进行休息时将由另一名飞行员负责驾驶飞机和操作雷达及火控系统。这也排除了在苏-27PU上设置一名飞行员和一名武器操纵员的方案。设计小组决定直接在教练型座舱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新型飞机的前后座舱配置将是一样的,在长续航时间的飞行中两名飞行员在任务的任何阶段都能控制,操纵飞机或操纵雷达和武器系统。从两个座舱都能进行启动发动机、选择武器系统、输入和校正航行数据的工作并决定是否弹射跳伞。   当设计小组热火朝天地投人到新型远程截击机的研制任务中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国家和军打的一些领导更加青睐米格-31而不是苏-27PU这样更为灵活的飞机。米格-31相对苏-27PU显得笨重但航程更远,不过其机动和敏捷性完全无法与后者相比。有一种理论认为在导弹时代刻意追求飞机的机动敏捷性是没有意义的,米格-31出色的高空高速能力能够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特别是该机装备的威力强大的超远程空空导弹使它根本没有必要进行近距离空战。米格-31利用其雷达和信息网络指挥其他4架战斗机进而形成能够战斗的“防空指挥中心”的特性使某些领导人对该机始终情有挂钟!   “米格-31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有效的远程截击机,没有任何必要再开发新的武器系统,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更多地生产和部署米格-31而不是其他!”从克里姆林宫到国土防空军总司令部,双方的争执几乎到了白热化的地步。   作为妥协,苏-27PU被确定为米格-31重型截击机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替代者。设计小组为苏-27PU设计了一套选装设备,使苏-27PU也能起到米格-31“空中防御指挥中心”的作用。但这样就破坏了原先前后舱相同便于在长时间的巡航飞行中两人分别驾驶和操纵飞机的设计思想,因为必须为后舱换装新的雷达显示器和设备才能达到使飞机作为空中指挥站的设计   求。一直到九十年代束,没有任何一架苏-30原型机被证明装置了这一系统。此外,还计划在苏-27上挂载专门为米格-31研制的R-33半主动雷达制导远程空空导弹,这一计划也没有进行下去。   图7

     另外,原计划为苏-27PU配套研制的“豹”式雷达也被拖延,按国土防空军的要求新式雷达的性能应该优于F-15的AN/APG-63机载雷达。“豹”式雷达完全采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方式,装有独创的定向缝隙天线,水平面内采用机械扫描,垂直面内采用电子控制波束。这样雷达在方位平面可作为机械式天线工作,而住高低角平面是作为电扫描天线工作。当雷达波束进行水平机械扫描时,垂直面内电子波束的位移可以瞬时把波束发送到早先发现的目标上。这样当进行有规律的多行扫描时,就可以保证比机械扫描的频率快2-3倍,天线也能转向早先发现的目标。这样就彻底解决了在空中跟踪状态下,提高目标位置测量准确性问题,本身也考虑到同时进行多目标攻击问题。   可保证在自由空间方位角和高低角各正负60度范围内进行扫描,对有效雷达散射截面积(RCS)3平方米的空中目标迎头探测距离为80-140千米(在高脉冲重复频率状忐下),目标后半球探测距离为50-70千米(在中脉冲重复频率工作时,可以住相位编码调制的基础上进行脉冲压缩,还可以工作在高脉冲重复频率),可同时截获10个空中目标,并依次对跟踪的一个目标进行照射,引导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飞向目标。   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问题,“豹”式雷达一直到2000年后才投入小批量生产。早期的苏-27/30飞机也没有装置缝隙天线,而是改用卡塞格伦天线。   生不逢时的苏-30   几经周折后,前苏联部长会议军事工业委员会正式决定在苏-27PU的基础上发展一种新型截击战斗机。考虑到前苏联在北方和远东地区有着极为漫长的空中边界,在那些广阔的未开发地区只有相对较少的机场供作战部队使用,这就要求新型飞机拥有更远的航程和更强的武器配置。   最初的那架苏-27PU原型机(代号“蓝色02”)是由阿穆尔共青城加加林飞机制造厂(KnAAPO)生产的苏-27UB改装的,其后的两架则是由伊尔库茨克飞机生产联合体(IAPO)改装并交付的。这也意味着新型防空截击机的研制生产任务被转移到新的工厂。因为KnAAPO必须专注于苏-27的生产工作,空军和国土防空军的大量订货使工厂已经没有多余的力量进行苏-27UB的生产和苏-27PU的研制工作(从1985年到2000年KnAAPO共生产了765架单座型苏-27)。   图8:首架苏-30原型机——T10PU5于1989年12月31日进行了首飞,自此正式拉开了苏-30家族的发展序幕   
  1988年夏,代号为“蓝色05”(工程编号TIOPU-5)的首架苏-30原型机开始进行装配工作,并于1989年12月31日进行了首飞,试飞员为列武诺夫。由于该机的尾锥是标准苏-27上的,上面带有盒形箔条/曳光干扰弹投放器的整流罩,这就说明最起码该机的机体不是重新制造的。该机增大了方向舵的舵弦,材料广泛采用钛合金。机翼有自动偏转的前缘缝翼,前缘后掠角41度。改用K-36DM弹射座椅。其内部燃油容积与苏-27UB相同,航程为3,000千米,空中加油后航程可达到5,200千米。   在这架飞机上装有新的导航系统和标准的后座舱,航空电子设备和系统可“在超过10个小时的飞行中持续使用,而且考虑到机组人员的生理需要在飞机的座舱内安置了新设计的供氧装置和排泄系统。   整个试飞工作于1991年初结束,部长会议军事工业委员会和国土防空军总司令部随即给苏-27PU投放了新的编号——苏-30。这是“侧卫”飞机系列中除苏-27之外唯一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由前苏联政府部门和军方正式下达命令赋予的新编号。其他诸如苏-35、苏-37、苏-32、苏-34都是由苏霍伊设计局自行发布的编号,它们其中很多没有得到俄军有关部门的承认。   按照原先的计划苏-30将大量装备国土防空军航空兵部队,替换苏-15/21和米格-23/25等老型号飞机。工厂和设计单位也做好了未来15年内的生产计划,IAPO建设了新的厂房并购进了新的设备,生产多年的米格-23/27飞机生产线被关闭。但1991年819事变后苏联的迅速解体使这一切都成为了泡影。   第一架批生产型苏-30在1992年4月14日由试飞员布兰诺夫和马克西缅科夫完成首飞后,这个时候国家已经没有资金为军队添置新的技术装备了,甚至连苏联这个国家都已不复存在。在2000年以前一共只制造了5架生产型苏-30,它们被交付给萨瓦斯列傲卡的“空军飞行员战斗使用和改装训练中心”。   在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共和国,随着国土防空军作为一个独立的军种被取消并最终被空军吞并,包括米格-31在内的防空截击机的生产研制工作被停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使俄罗斯军队现代化建设举步维艰,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军方无法为国防工业提供所需的发展经费,也无力购置任何大型高技术装备。在2003年以前,整个俄罗斯空军采购的飞机数量尚不及1988年一年前苏联空军的采购量。大批的国防企业被迫关闭,人员大量流失,这其中包括最优秀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同时发生的是各项新型武器装备的发展计划被束之高阁。   外国军事订购人与苏霍伊集团   外国军事订购人(苏霍伊第一副总经理柯内舍夫语)的出现使俄罗斯国防工业得到了部分缓解,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苏霍伊设计局的苏-27战斗机获得了外国军事订购人的青睐。作为老朋友的米格设计局曾极力游说外国军事订购人引进米格-29和米格-3,但外国军事订购人完全被苏-27这一理想的武器平台所吸引。苏-27的燃油重量超过一架F-16的空机重量,它的武器装载能力又正好是一架米格-21的空机重量,这使苏-27具有苏制战斗机中罕见的大航程和大载弹量。然而,就是这样的大型远程战斗机在机动和敏捷性方面即使与美国的F-16轻型战斗机相比也毫不逊色。   自1992年起成批的苏-27飞机被交付给外国军事订购人,程1996年还签署了转移生产许可证的协议,由外国军事订购人在本土自行生产200架苏-27。所有这一切使苏霍伊设计局和KnAAPO成为俄罗斯所有军工企业中的佼佼者之一,KnAAPO作为在那一困难时期内能够按时为工人发放工资并采购新机床的企业吸引了众多羡慕的目光。当然受益者远远不止KnAAPO一象,相关的机载设备,发动机和武器装备的生产单位也获益良多。不仅如此,KnAAPO还成为整个哈巴罗夫斯克最大的纳税单位。   在整个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苏霍伊集团因苏-27系列飞机的大量出口而受益。可以说正是源源不断的外来资金成就了苏霍伊集团在俄罗斯航空工业中的龙头老大地位,不但将米格和雅克福列夫等老对手远远抛在后面,至原苏-27试飞小组成员尼基金也成了现在米格航空生产联合体的总设计师和总经理。之前,苏霍伊集团已经被俄罗斯政府指定为第五代战斗机的主承包商,米格和雅克局只能作为“参与者”在苏霍伊局的领导下参与到第五代机的发展工作中来。最近苏霍伊设计局分别向印度和外国军事订购人发出了联合研制第五代战斗机——T-50项目的邀请。   这里顺便提一下,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军事装备的出口上已经没有所谓的“猴式装备”一说。在几乎是买方市场的今天,政治因素已经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关键是看外国军事订购人是否有意愿购买俄制武器系统和是否有足够的资金。资本再一次明确体现了其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没有强大的国民经济作后盾,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