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玄天九变——解读真正的苏-30[五]


日期:2005-08-30 21:48:32|0000-00-00 00:00:00 来源:no 作者:《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杂志供中华网特稿   HAL表示将最终完成整个苏-30MKI系统的全面国产化,但是从HAL自上世纪60年代按许可证生产的米格-21到今天依然无法做到全面国产化的情况来看,完成这一目标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实际上苏-30MKI从性能上来讲的确是一种相当不错的战斗轰炸机,只是大量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又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测试就交付给印度空军使用,所以飞机一直无法达到完善的地步。再加上印度空军糟糕的后勤维修能力,使得苏-30MKI毛病百出纠纷不断。但无论怎样苏-30MKI都将使印度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获得前所未有的提高,就目前看来它在空中优势方面在南亚地区也是首屈一指的。   图19   

  苏-30MKI是由苏霍伊设计局和IAPO共同研制的,总设计师拉科维奇还参加过苏-33和苏-35的研制工作。与常规型苏-30相比,在苏-30MKI的气动布局中增加了全动前翼形成了“静不稳定三翼面布局”。前翼也由飞控系统控制,能够在负50度/正10度的范围内偏转。除了能改善大迎角操纵性和稳定性外,苏-30MKI已完全消除苏-30K在类似状态下驾驶和瞄准时的抖振。前翼还能够完成一系列其他重要功能,包括能前移空气动力焦点,从而极大地降低静安定性。飞机的不安定程度在有外挂时会根据载荷的不同而改变,通过运用前翼就能够控制其不安定程度。在湍流大气层低空飞行时,前翼是纵向振动和抖动的主/被动“减震器”,这就大大地提高了飞行安全性,减小了机体载荷,增强了舒适性,尤其是在颠簸情况下提高了飞行员的作战能力。飞机上所采用的空气动力改进举措,能够降低机身和翼根部分载荷。这样一来,同样也能够在未增强机体结构的情况下保障获取持续过载达8.5g。   苏-30MKI机体结构与苏-27UB相似,飞机根据一体化空气动力布局研制。按此布局,飞机的机身和机翼形成一个统一的升力机体。这样一来,就能保证机动时的高升力系数和良好气动性能,同样能保证跨音速和超音速时较低的波阻。此布局的特点是机身沿翼展平缓过渡到机翼,能够保证更合理地使用飞机内部容积(包括增加燃油箱)。与苏-27UB相比,苏-30MKI飞机上的方向舵面积有所增加。机身主要由铝合金制成,也大量使用了钛合金。机翼前缘后掠42度,前缘襟翼可自动偏转。飞机座舱里配备了K-36M弹射座椅。沿用了苏-30的空中加油装置。   图20
     苏-30MKI装置有两台带有轴对称亚音速单铰接式可转向尾喷管,可保证正负15度角垂直平面范围内推力矢量偏转的AL-3IFP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2×12,500千克)。可转向喷管控制系统传动部分的能源由飞机的液压系统提供。AL-31FP带有随动装置,随动装置与飞机电传操纵系统电路交连。飞行员只使用发动机油门杆操纵动力装置,而喷管转向则按照电传操纵装置的指令,根据飞行员操纵飞机驾驶杆的情况和飞行条件自动完成。两台AL-3IFP可保证苏-30MKI在迎角90度、速度接近零时能有教控制飞机。   在进行所有可能的机动飞行时和在超机动状态,其中包括在接近零速度和动态负速度的情况下,苏-30MKI的动力装置都能稳定地、无喘振地工作,这是由于所采用的低压压气机稳定性由第四级保证。为此,在低压压气机中装入了可调进气导流环,该导流环叶片的定位角可以在负30度-0度范围内变化,从而保证压气机的第一级在远离失速条件的最佳状态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低压压气机几乎感觉不到由超音速尖唇进气道产生的气流不均匀性。由于外驳中装有气/气热交换器,在AL-31FP发动机中几乎不存在加力燃烧室与低压压气机之间的音响反馈,因为无论是压力扰动,还是加力燃烧室脉动,都不会进入低压压气机。这样使装置AL-31FP的飞机可以用尾巴朝前的状态飞行。所有这些这使苏30MKI具有超机动性能力,大大提高了飞机在空战中的机动性。   图21  
  根据印度空军的要求,在飞机上配备有法国和以色列生产的机载电子设备,其中包括法国赛克斯坦公司生产的VEH-3000平视显示器(HUD)和大气计算机。座舱内配备了两大两小的MFD-55多功能液晶彩色显示器(LCD),该显示器能显示数据库输出的三维或二维地形图,能将攻击地面目标的补充信息输入到改装的平视显示器上。该显示器还可实现目标识别,使雷达影像和光电雷达影像与数字地图重叠。采用法国的LVT数据琏总线,任务计算机由印度自行研制。导航系统为法国通用电气设备与机械公司(SAGEM)的GPS/INS,这是一种能与俄罗斯GLONASS和美国GPS系统协同工作的卫星导航装置。   苏-30MKI配装了数模混合式电传操纵系统,该系统纵向通道为四余度,侧向通道为三余度。为了提高可靠性,电传操纵系统中的所有计算机同时工作。飞控软件由俄罗斯编写,印度方面曾要求参加编写工作但被俄方以印度缺乏这一方面的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所拒绝。话说回来,号称头号软件大国的印度到今天也没有成功开发出一套电传操纵系统所用的飞控软件,苏-30MKI所使用的综合电传操纵系统能够完成各种飞行操纵任务,控制发动机推力,使飞机自动改出螺旋。座舱里配装有标准的中央驾驶杆和移动式发动机油门杆。   飞机使用的雷达和火控系统是由位于茹科夹斯基市的NII P公司(仪器制造科学研究院)研制生产的,装有N011M无源相控阵天线的RLSU-30MK雷达综合瞄准系统,代号“雪豹”。数据处理计算机由印度自行开发,雷达总设计师是别基尔巴耶夫。雷达对单个目标的最大搜索角度是方位角正负70度,俯仰角正负40度,对5平方米的空中目标的迎头搜索距离为120-140千米,尾追搜索距离分别为60千米,对桥梁的探测距离是80~120千米,对坦克集群的探测距离为40-50千米,对驱逐舰的探测距离是120~150千米。可同时跟踪24个空中或地面目标,雷达最大探测距离精度为10米。   图22   
  飞机上装有带抗振接收机和安装新数字软件的长寿命致冷系统的新式OEPS-30光学雷达,它是由乌拉尔光学机械厂生产的,红外器件为52SH。系统可根据目标的红外辐射源搜索、探测和跟踪空中目标,当飞行员目视观测可见目标时,用于确定可见目标坐标、测量距离,并完成瞄准空中和地面目标的任务。OEPS-30的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IRST)用于在60度方位角和12度高低角视场内进行自主搜索空中目标,在简单气象条件和中空、对发动机在“最大”工作状态的米格-21一级的飞机目标发现距离达6O千米,在3x3度区域内,自动截获距离不小于发现距离的70%,并能在瞄准线角度速度这25度/秒范围内自动跟踪空中目标。红外探测仪和激光测距器在内的光电雷达及抗干扰引导设备可根据地面指挥所的命令,在指令状态将飞机导向目标。   苏-30MKI的机载武器包括苏式飞机上传统的30毫米机炮,12个外部挂点可挂戴8,000千克的各种武器,包括主动雷达制导的R-77先进中距空空导弹,半主动雷达制导或被动红外制导的R-27系列中程空空导弹,近距红外制导全向格斗的R-73空空导弹,Kh-3IA空舰导弹和Kh-31P反辐射空地导弹,Kh-29系列空地导弹,100,250、500千克航弹和集束炸弹。飞机翼展14.70米、机长(不舍空速管)21.94米,机高6.36米、机翼面积62.04平方米、空机重量17,70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25,67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35,000千克、机内油箱燃油9,400千克。飞机最大平飞速度2,125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7,500米,航程3,200千米,作战,半径为1,400千米。   兄弟睨墙——苏-30KN   与外界想象的不同,实际上第一架双座型苏-27UB教练战斗机是由阿穆尔共青城加加林厂(KnAAPO)于1984年和苏霍伊莫斯科试验生产厂联合制造出来的。后者直属苏霍伊设计局,该厂负责新型飞机的试制和改进型飞机的改装工作。第一批交付部队使用的苏-27UB也是由KnAAPO生产的,该厂也是苏-27系列飞机的主要生产基地。   KnAAPO成立于1934年,在航空界的编号为126工厂。该厂的第一批产品是图波列夫设计局的P-6侦察机。1938年,该厂开始生产伊留申设计局设计的伊尔-4远程轰炸机及其改进型。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126厂总共生产了2,700架伊尔-4,有力地支援了苏军的作战行动。战争结束后126厂开始生产里-2运输机,直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开始转产喷气式飞机,最初的产品是米格-15比斯战斗机,尔后开始生产米格-17系列飞机。当时大量装备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的米格-15/17飞机就是由该厂生产的。126厂还直接负责支援在中国的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米格-17飞机。到1958年126厂共生产各型米格-15和米格-17近3,000多架。   图23   
   五十年代中期,随着苏霍伊设计局的重新恢复,126厂开始负责生产由苏霍伊设计局研制出来的超音速战斗机。1958年3月第一架最产型苏-7攻击机首飞成功,这是由KnAAPO生产出来的第一架超音速喷气战斗机。两年后苏-7B开始大量投人生产,整个苏7   系列一直生产到1971年。这个时候126厂正式更名为“加加林远东机嚣制造厂”,与此同时可变后略翼的苏-17飞机进入批量生产。1972年装有推力更大的AL-21F-3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上也更为先进的苏-17M成为该厂的主要产品。   两年后KnAAPO开始生产改进型苏-17M2飞机,该机装有新型机载设备并可挂载空地制导武器。1976年该厂开始生产增大油箱和战斗效能的苏-17M3和苏-17UM战斗教练机。1980年。配备有数字式瞄准导航综合系统的苏-17M4被制造出来。同一时期,苏-17的出口型也在KnAAPO投入生产。1972年开始生产供东欧国家使用的苏-20(苏-17M出口型)战斗轰炸机。1976年开始生产苏-22飞机(装有R-29祸喷发动机的苏-17M2飞机改进型)。1978年开始生产苏-22M和苏-22UM飞机(苏-17M3和苏-17UM的改进型)。这些飞机被广泛出口到华沙条约国家、阿拉怕国家和秘鲁。KnAAPO批量生产了15种苏-17改进型飞机,生产总数达2,500多架。   除了出口之外,苏-7和苏-17系列飞机主要装备前苏联空军前线航空兵部队。在这期间KnAAPO没有为国土防空军生产过任何型号的飞机。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