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天九变——解读真正的苏-30[七]
日期:2005-08-30 21:54:24|0000-00-00 00:00:00 来源:no 作者:《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杂志供中华网特稿
苏-30MKK对机身头部和中央尾锥形梁的结构进行了修改,雷达整流罩锥体改成可拆卸式的,在机头设备舱接近雷达和光学雷达部件的位置开设了舱口。在机头段左边设置空中受油系统的伸缩管,而光学雷达的瞄准器(传感器)则从飞机轴线向右移。
图30
苏-30MKK配备有空中受油系统,可用伊尔-78空中加油机或配备了标准加油吊舱的同型飞机为其加油。受油率90-2,300升/分钟。空中加油应在高度为2,000-6,000米,速度为450-550千米/小时时进行。受油伸缩管配置在座舱左前方,并配备了夜间受油照明灯。
在所有苏-30系列飞机中,苏-30MKK是当之无愧的“大块头”,其最大起飞重量达到38,000千克,仅次于苏-27IB/34。这也使苏-30MKK的最大极限载弹量创记录的达到12,000千克,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先机战机中,载荷最大的,不但超过同门师兄苏-30MKI(8,000千克)也超过了美军F-15E(11,113千克),甚至超过了Tu-16中程轰炸机。最重要的是,苏-30MKK允许在38,000千克的极限重量之下起飞(满载满油状态)!
这样大的载荷设计和极限起飞能力,主要是为了迎合外国军事订购人对远程战斗轰炸机的需要,在苏-30MKK机翼根部添加两个载重2,000千克的挂架,以挂载Kh-59ME等大型空地导弹。起飞重量的增加要求加强起落架和某些其他结构件,最显著的就是在带半摇臂式支柱的起落架前支柱上安装了一对尺寸为620×180毫米的无刹车机轮,以取代以前使用的一个尺寸为680×260毫米的机轮。除此之外对飞机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加强,飞机的最大使用过载达到9g。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的苏-27/30在进入到马赫数0.70到O.9范围内时,其使用过载会降到7g左右的问题在苏-30MKK上已经得到解决。这也是苏-3O系列中唯一达到这一指标的型号,另外,在侧卫系列飞机中,也只有苏-30MKK和苏-35/35UB及苏-37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实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苏-30MKK和苏-35UB在结构上本来就极其相似,两者间超过85%的零部件可以互通使用。
图31
苏-30MKK的飞行员座舱是串列双座式的,座舱盖也由两部分构成,即固定风档和两个飞行员共同的可向后上方打开并可抛部分(舱盖),后座位置稍高一些,以保证其在各个方向都有良好的视界。两个飞行员的工作位置都装备了第二批K-36M型弹射座椅,分别安装在后仰的1号和2号座舱壁上。与最初的苏-27UB和后来的苏-30MKI有所不同的是,在飞行员座舱的某些重要部分进行了特别加强,机身油箱和飞机的其它一些重要部位也进行了结构上的特别加强处理,提高了飞机的作战生存能力。
苏-30MKK采用的综合式航电系统是开放式结构的,各子系统除了有自己的主控电脑外还以一个中央电脑为中心构成综合信息网络。苏-30MKK的中央电脑是由国家航空系统科学研究院和拉明斯克耶仪器制造设计局联合研制的,项目总师是詹治卡瓦。核心为MVK任务计算机,运算速度可达100亿次/每秒。采用1553B数据总线(苏27SM也采用该总线),新程序及新一代计算机通过多路数据传输总线与航空电子主系统和武器系统交联。信息综合的结果,苏-30MKK在战况意识人性化、自动化、数据链等方面达到与西方战机相媲美的水平,高度计算机化的结果使其航电系统能以软件升级或更新积木式硬件的方式不断提升。
添加了A737GPS的PNS-10综合导航系统,是以惯性导航为中心并加上其他自动校正设备的综合导航及飞行系统,可以接收美国GPS信号及俄国GLONASS信号,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误差小于100米。此外还有近距无线电导航系统,根据燃油使用状况及剩余量计算飞行距离的系统。复合导航系统能根据任务规划或燃油剩余等状况为飞机设定最适合的飞行路径,并交由自动飞行系统操作,例如指引飞机与空中加油机交会、赶赴战区、接近敌机等。
电传操纵装置与苏-30MKI的相同,装有新的数字式飞控电脑,发动机可接受自动飞行系统的操纵,这意味着装置了最新研制的发动机全权数字控制系统(FADEC)。其飞行限制较苏-27SK放松不少,飞行操纵更为人性化。这一点尤其被外国军事订购人的飞行员所赞赏。来自珠海航展的消息说,外国军事订购人已经自行开发出一整套的全权数字式四余度电传操纵装置(FBW),这一FBW系统具备CCV操控能力,可使飞机在没有俯仲的情况下利用直接力的控制实现上升和下滑等一系列非常实用的动作。俄罗斯人相信,外国军事订购人最终将用自己的FBW系统装置在所有的苏式飞机上。
通讯系统方面,有可进行空对空及空对地双向加密语音通信的无线电通信能力,其中甚高额/超高频(VHF/UHF)波段可在400千米以内使用,高额(HF)段最大距离1,5 00千米。飞机装有TKS-2型战术加密高速数据链,可接受地面站台指挥,也可进行机对机指挥。按照拉明斯克耶仪器制造设计局的说法,苏-27等俄罗斯战机虽然也配备早期的数据链,但限于数据处理能力和传输速度,只能向战机传递目标航向,预定拦截点等简单信息,而TKS-2可以充分支持苏-30MKK实行联合网络作战,实现编队内的信息共享,比如编队的雷达可以交替进行开机以扰乱对方的电子侦察系统。
图32
装有TKS-2的飞机可以一次指挥15架苏-30MKK,也就是说最多以16架苏-30MKK组成的编队在其中1架长机的指挥下作战。网络内的16架苏-30MKK会自动联接僚机数据,共享信息,由长机自动分配目标或由后座武器操作员手动分配,僚机可征完全不开雷达的情况下进行“隐密”攻击,也就是由长机提供火控数据给僚机,僚机以此为发射出去的导弹进行无线电指令制导。另外在这里要补充一点,所谓“指挥”-说是俄罗斯的军事用语,在西方被称为“信息共享”。其实美国空军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广泛运用的技术手段,只不过被俄罗斯人换了个叫法而已。加上制造商在那里顾弄玄虚,结果破所谓“防空指撑中心”愚弄的不止是当年苏联部长会议军事工业委员会的委员们……
飞机的火控系统分为两部分,由SUV—VEP空对空火控子系统以及SUV-P空对地火控子系统组成。其中SUV-VEP包括雷达光电探测器、头盔瞄准器、全向雷达告警器、空对空及空对地数据链。雷达告警器精度很高,可定出辐射源方位,满足Kh-31P反辐射导弹的发射需要,且可显示4个最具威胁的地面目标,环视红外线探测器除了提供导弹预警外也可控测飞机,并可提供导弹火控资料,通过数据链可接收僚机的火控资料,使本身不开雷达作战。作为对空火控系统的SUV—VEP也负责控制Kh-3IA反舰导弹的发射。火控计算机性能也予以提升,以便发射R-77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及进行多目标攻击并执行反辐射等任务。现有的火控电脑可同时制导6枚R-77,不过前提是雷达也能同时对付那么多空中目标。未来如果有能应付更多目标的雷达,则需要新火控计算机以提升制导R-77的数量。
SUV-P空对面火控精确制导系统与SUV-VEP共用探测设备,仅在处理方式上有所差异。它能与精确制导武器进行宽频通信,可将精确制导武器所攻击的目标数据、武器的导航数据等显示在座舱的4个显示屏上。SUV-P还与机首光电探测器中的电视导引装置结合,以发射如Kh-59ME这类电视导引武器(须加挂吊舱)。
目前装置在苏-30MKK上的是由NIIP研制的,装有N001VE雷达的RLPK-27雷达综合瞄准系统,设计师是在俄罗斯享有盛誉的格里申,著名的SUV-27火控系统就是在他的主持下研制的。它改良自苏-27SK装备的N001E雷达,追加设计了对地工作模式。N001VE在基本性能上和N001E雷达相同,迎头搜索距离达到100千米,尾追搜索距离40千米。使用空对空TWS模式时最多可追踪10个目标,最多同时攻击2个,可制导两枚R-77中程空空导弹,对单个目标的最大搜索角度是方位角正负60度、俯仲角正负55度。在格斗及敌我识别的同时搜寻、锁定追踪目标,并具备从一群目标中准确识别出单个目标的能力,还能探测直升机类的低空低速目标。使用对面模式时,能够完成地图测绘、地面移动目标识别和标定。还增加了发射Kh-1和Kh-59空地导弹的模式。
图33
NIIP和位于莫斯科市的黎明公司(无线电制造科学研究院)原先都隶属于法佐特龙公司,后者对外被称为稳相加速器公司(NIIR)。本来NIIP专门负责研制生产苏-27用雷达,NIIR则是米格-29雷达的生产承包商。进入九十年代后,双方开始涉足对方的领域。除了“雪豹”雷达外,NIIP还发展了用于苏-27升级使用的PERO无源相控阵雷达。而NIIR则发展出用于改装F-8IIM的ZHUK-8II和ZHUK-MSE以及ZHUK-MSFE相控阵雷达。
NIIR在2000年向外国军事订购人提供了20套SOKOL“隼”式相控阵雷达天线。这是一种全新设计的系统,在其主动电子扫描阵,4天线(AESAA)上集成有约1,000个x波腔的T/R模块。对单个目标的最大搜索角度是方位角正负85度。俯仰角为正56度,负40度。扫描范围是正负10度、正负30度和正负60度。雷达有3个接收器,发射机峰值6KW,平均功率1.5KW,有16个工作频率,增益37分贝,对5平方米的空中目标的迎头搜索距离为150千米,下视距离140千米。尾追搜索距离分别为60千米(上视)、55千米(下视)。对桥梁的探测距离是150千米,对坦克集群的探测距离为25千米。对驱逐舰的探测距离是300千米。其天线直径为980毫米,可同时精确跟踪12个目标,同时攻击4-6个目标。
图34
到2003年12月为止,俄罗斯方面已经完成了13次“隼”式雷达的试验飞行。预计到今年年底完成定型试飞。这种雷达将是第五代雷达没有制造出来之前俄罗斯空军用于改进苏-27/30和研制T-50飞机时的标准制式装备。
虽然有消息说“隼”式雷达将用于苏-30MKK,但是NIIP依然在极力游说外国军事订购人采用“熊猫”式雷达。“熊猫”是在N001VE的基础上换装“特征”相控阵天线改进而成的。在“熊猫”雷达研制的所有阶段,都确定严格的重量、尺寸和耗电量等要求。在保留对耗电量要求的同时,雷达重量的增加不应超过20千克。同时,增加的部分重量将由改进SILS- 30型平视显示系统的结构来补偿。
无论是“隼”还是“熊猫”,在它们被装置到飞机上以前所有交付的苏-30MKK装置的是N001VE雷达。N001VE是目前俄罗斯已经定型和投入使用中真正具备同时对空和地/海目标进行工作的雷达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功能雷达。目前俄罗斯空军中只有15架苏-27/30飞机装置了这,雷达系统。它们也成为俄空军苏-27/30机群中首批真正的多用途战斗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