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军事强国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中利用电磁脉冲武器上演的一幕幕“电磁珍珠港事件”给世人敲响了警钟,电磁脉冲武器已成为21世纪的大规模电子破坏性武器;西方某些专家甚至将其称为“21世纪的原子弹”。请看—— 孙国至 本报记者 柴永忠 电磁炸弹爆炸示意图 “战斧”巡航导弹可携带高功率微波弹 “无网不在”的现代信息社会,将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每一个部门都转化成网络上的一个个节点,数字化的网络快车在提供便捷快速服务的同时,也把这种电磁平台的“软肋”展露无遗。西方一些军事强国秘密研发的专门瞄准电子设备的电磁脉冲武器,轻则可破坏一个城市的供电或金融系统、瘫痪一个战场的指挥控制网络,重则甚至威胁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安全。透过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硝烟,石墨炸弹造成的贝尔格莱德的大停电,微波炸弹造成的巴格达电视转播信号的消失都给世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孙子曰: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面对“第五维战场”——电磁空间日渐激烈的角逐,面对军事强国咄咄逼人的电磁攻击优势,能否保护好己方电子设备的安全运转,并有效发挥功能已成为争夺制电磁权进而达成制信息权的关键。为此本刊特编发此文,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对电磁防护的关注。——编者 美国的一份权威杂志曾对未来战争作过一次有趣的预测:下一次世界灾难降临的时候,你可能看不到蘑菇云,只听见一声遥远的咔嚓声,你还以为是无辜的闪电,你的电脑连同里边的所有数据都将被“烤焦”。这时你发现世界听上去开始有所不同——标志文明世界的声音都消失了,你听不到内燃机的轰鸣。除了柴油机,所有引擎都罢工了,再也发动不了。世界仿佛倒退到200年前,而你却毫发未伤。这并非耸人听闻,因为电磁脉冲武器破坏后的世界就会是这样。 【画外音】英阿马岛之战中,英国的新型驱逐舰“谢菲尔德”号由于雷达与通信系统电磁不兼容,两者无法同时开机,最终被阿军的飞鱼导弹瞅准空当击中沉没。电子技术既大大提高了武器平台的作战效能,但同时也使这些武器系统强烈地依赖于电子设备及其所处的电磁环境。 现代战场是电磁能量的复杂集合体 众所周知,信息化战争是在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中展开的,战场是各种电磁能量共同作用的集合体,这其中既有自然电磁干扰源,又有强烈的人为干扰源。既有无意干扰源,又有有意干扰源。由电磁平台搭建起的各军兵种的指挥控制系统通过一张张无形的网将上至统帅部下至普通一兵,均牢牢“粘结”在网络的“神经”节点上。武器系统实现了高度电子化和智能化,精确制导武器或信息化弹药已成为战场上的基本火力。各种军用电磁辐射体如雷达、通信、导航等辐射源的功率也越来越大,数量成倍增加,频谱也越来越宽,再加上电磁脉冲弹及超宽带、强电磁辐射干扰机的出现,使战场的电磁环境变得异常复杂,而这种电磁环境效应直接影响着武器装备战斗效能的发挥和战场的生存能力。组成战场“神经网络”的电磁平台一旦遭到破坏,就如同巨人被施了定身法,瞬间变成木偶,其危害几乎是毁灭性的! 【画外音】近年来爆发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美军在每次战争前都首先派出多架电磁干扰飞机,对预定空袭区域进行定向强电磁干扰,“战斧”巡航导弹携带高功率微波弹,以非核爆炸方式产生类似于高空核电磁脉冲的强电磁辐射,直接摧毁或损伤各种敏感电子部件,使对手的雷达、计算机系统等电子装备和互联网失去工作能力,既剪除了对手的“耳目”,又挑断了对手的“神经”,为随后的军事打击铺平了道路。 “电磁珍珠港事件”并非耸人听闻 电磁作为自然界中一种无形能量,以我们肉眼无法辨识的特殊形式奠定了现代信息社会的物质基础。我们平常使用手机、电脑久了,会产生头晕、眼涩等现象,就是由于电磁辐射在作祟。电磁脉冲武器是依靠特定技术产生电磁脉冲,在一定地区或目标周围空间造成瞬间的强大破坏性电磁场,毁伤敌方的电子设备的一种新概念武器。在西方,电磁脉冲武器被列入大规模电子破坏性武器。目前世界上少数国家已经开发出的具有实战价值的电磁脉冲武器可分为三大类:核电磁脉冲武器、高功率微波炮和超宽带电磁辐射器。 核电磁脉冲武器是指以核武器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辐射对敌方军事或民用目标实施打击的武器。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的专家对原有核武器的设计进行了改造,使核弹在爆炸时能将更多的核能量转换为电磁脉冲能量。1962年7月8日,美国在约翰斯顿岛上空400公里进行了1.4兆吨TNT当量的高空核试验,爆炸引起距离1300公里之外的夏威夷瓦胡岛30多条路灯同时发生故障;电力线路中许多断路器跳闸,数百个报警器响成一片,檀香山与威克岛之间的短波通信也一时中断;通信和指挥控制系统失灵,警戒雷达故障丛生,荧光屏出现无数回波和亮点。 高功率微波炮是另一种电磁脉冲武器,它能产生GW量级的微波,就像探照灯和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一般,可瞬间击毁电子元器件。在高功率微波武器开发方面,美国和俄罗斯(前苏联)居领先地位。1977年,苏联克格勃曾利用高功率微波对美驻莫斯科大使馆进行照射,造成一个机房的电器设备短路起火,火情在使馆的机要房间蔓延开来,伪装成消防人员的克格勃特工则伺机安装窃听装置。除俄罗斯和美国外,英、法、德、日等国家也都在进行高功率微波武器的研制和开发。 超宽带电磁辐射器是近年研发的一种新型电磁脉冲武器,它就像雷公电母的兵刃,由于频带很宽,可瞬间大范围覆盖勘晗低车南煊ζ德剩固低ㄐ疟涞煤廖抟庖澹虼硕缘缱由璞赣泻艽蟮耐病U饫辔淦鞯淖畲笥诺闶翘寤 ⒉僮鞣奖悖糜诔盗尽⒎苫臀佬巧希善苹档蟹降牡缱有畔⑾低场⑿藕沤邮栈蜃枞苑嚼状铩?br> 【画外音】1967年7月29日,雷达产生的高功率辐射曾使美国一艘航母上的A-4舰载机挂载的导弹意外发火,致使一连串的爆炸和大火吞噬了134名官兵的生命,经济损失7200多万美元,航母修复花费了7个多月。 强电磁脉冲已成为电子设备的“绝命杀手” 据国外资料记载,装在一辆小货车上的射频武器可轻易摧毁一家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一枚最新的强电磁脉冲弹,就足以使数十公里内所有电子设备遭受严重物理损伤。 电磁脉冲武器缘何能成为“绝命杀手”呢? 电磁武器的能量以输出点为顶点呈锥形向外延伸,在传输过程中不受大气、云雾等影响,能量损失少。并且其作用目标是其有效空间内的所有电子设备,其对于精确定位技术的依赖性不高,因此远比以往电子战中的精确制导炸弹、反辐射导弹或者常规炸弹有优势。 众所周知,任何电子设备都要在一定的电磁环境下才能正常工作,实验证明,在电磁脉冲辐射超过其阈值时,该电子设备将失去功能。战时,各种电子设备将处于十分恶劣的电磁环境中,一旦其屏蔽和加固条件受到破坏,就将面临严重后果。就目前电子设备的防护现状来说,越是数字化、信息化程度高的基础设施、设备越容易受到攻击。 电磁武器的另一特点是它看起来比较“人道”。电磁炸弹爆炸后其电磁辐射主要是造成电子设备和设施的毁伤,一般距离上不会危及人员安全,轻者造成烦躁不安、头痛、记忆力减退,重者造成肌肤烧伤、内部组织损伤,如白内障等,能扰乱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使人暂时失去知觉,但无强烈副作用。 电磁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除了造型上的独特设计之外,隐形武器的主要秘密在于靠吸波材料吸收电磁波,从而减少电磁波的反射和被发现的概率。普通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因能量弱可以被吸波材料吸收,因此能达到隐身的效果,而电磁脉冲武器的脉冲能量密度大,瞬间就能使吸波材料的温度上升从而使其“原形毕露”。 【画外音】美、俄、欧盟及日本等在秘密研制电磁脉冲武器的同时,也在积极关注电子设备的防护问题,武器装备在定型装备前,必须达到相应的防电磁脉冲打击的国标或军标。“砺剑”与“铸盾”并重是这些国家在武器装备研发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电磁防护要从“强根固本”做起 美国、前苏联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武器系统受电磁危害的问题,从早期的射频对军械的危害研究逐渐扩展为现在的武器装备电磁环境效应研究,在概念和研究范围上不断更新和扩展。早在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发布的第59号指令中,就强调核电磁脉冲对美国的严重威胁,要求国防部在开发每一种武器时,必须考虑电磁脉冲防护能力。1986年,美军完成了电子元器件易损性与加固测试计划;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美军已经把各种电磁危害源的作用归纳为武器系统在现代战争中遇到的电磁环境效应问题,并于1993年完成了“强电磁干扰和高功率微波辐射下集成电路防护方法”的研究。目前对电磁脉冲的防护能力已列入其军标和国标中。俄罗斯也在1993年完成了电磁脉冲对微电子电路的效应实验和防护技术研究,他们的武器系统一般都有抗静电和抗电磁脉冲的技术指标。 在试验对象上,美军从电子元器件,到F-16战斗机和B-52轰炸机等大型武器装备都进行了整机电磁脉冲模拟实验,建立了武器装备电磁脉冲效应实验数据库。即使是陆军使用的常规武器装备,他们也进行电磁环境效应考核试验,如雷达等电子装备部件和弹药包装袋都有抗静电和防电磁危害的功能。俄军的某些炮弹和导弹等武器装备,也有抗静电、抗电磁脉冲的技术指标。 就象有矛必有盾一样,电磁脉冲打击和防护这一对矛盾正是如此,在对手电磁防护的盾牌尚未铸就之前,电磁打击必然拥有致命的威胁。目前少数国家军队拥有的电磁打击优势在信息化战场上造成了不对称的局面,以至于大多数国家和军队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或者半信息化)装备的软肋完全暴露在潜在敌手的打击下。这种现状如不及时改变,制胜未来就可能变成一句空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