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54BC,经过一个冬季的准备,恺撒率领5个军团和2000骑兵再次在肯特登陆,入侵不列颠;他还留下3个军团和2000骑兵监视平定不久的高卢北部,另外他还命令那些不值得信任的高卢酋长随军。一到不列颠,恺撒就亲率4个军团和大部分骑兵寻找不列颠主力决战,不列颠人则采取游击战阻粘罗马军队。终于,风暴再次光临了罗马舰队,恺撒被迫撤回桥头基地,抢修受损船只。不列颠人也利用这个间隙,组织了一支卡图维劳尼(Catuvellauni)酋长卡西维劳努斯(Cassivellaunus)指挥的庞大军队。不列颠人依然利用轻步兵、骑兵和战车的灵活性骚扰罗马军队,为了避免被分割歼灭,罗马军队不得不采用密集阵型行军。卡西维劳努斯(Cassivellaunus)对罗马秣粮队的一次草率攻击被恺撒挫败,损失惨重;罗马军队乘胜渡过泰晤士河,攻取了卡图维劳尼(Catuvellauni)部落的据点。于是,恺撒粉碎了不列颠人的抵抗,他要求降服的部落提供人质和贡金,然后就匆匆地赶在风暴之前返回高卢。 54/53BC是个不安的冬季,当年的歉收迫使恺撒将军队分散在高卢东北部越冬,向罗马部队提供补给的沉重负担这极大地惹恼了当地的高卢部落,一场针对罗马驻军的进攻正在酝酿中。 十二 位于最东部的科塔(Cotta)的冬营的防御薄弱,只有一个经验不足的军团和五个大队,这支部队遭到厄勃隆尼斯人(Eburones)的攻击,日尔曼雇佣兵也参与其中。高卢人的首领阿比奥里克斯(Ambiorix)向撒比努斯许诺,只要罗马人交出营地,他会保证他们的安全。撒比努斯轻信了高卢人,不顾其他军官的反对,率领部队走出营地,结果在一处峡谷遭到高卢人的伏击,大部被歼,撒比努斯也在试图与阿比奥里克斯(Ambiorix)理论时被杀。少部分人逃回了营地,并在当晚自杀。 昆图斯.西塞罗率领一个军团驻扎在内尔维人(Nervii)的领地,受到阿比奥里克斯重创罗马军队消息的鼓舞,当地的内尔维人(Nervii)、阿杜亚都契人(Aduatuci)决心反叛。西塞罗拒绝与叛乱者谈判,开始加强营地的防御并派人向恺撒求援;于是内尔维人(Nervii)在罗马俘虏的帮助下,修筑了一条由围墙和沟渠构成的城墙,将罗马人团团包围起来,利用攻城塔日夜围攻罗马人的营地。经过数周近乎绝望的抵抗,当恺撒带着2个军团以及少量骑兵来援时,西塞罗的军团伤亡了9成。恺撒是急行军来援的,每天行军20英里,最终击溃6万内尔维人(Nervii),解了西塞罗的围。 十三 经过灾难性的冬季,53BC的目标就是恢复叛乱的高卢东北部的秩序。期间,恺撒又新组建了2个军团,并向庞贝借用1个军团,从而使兵力达到10个军团(注:恺撒58BC赴任时有4个军团,后组建2个新军团,57BC又组建2个新军团,54BC冬季损失1个军团,再加上53BC的3个,总共10个军团),总兵力达到4—5万人。 在当年的正式征战开始之前,恺撒闪击了内尔维人,迫使其投降,然后再次返回冬营。开春时,恺撒又突袭了塞农人(Senones),在塞农人(Senones)避入堡垒之前包围了他们,后者被迫投降。率领7个军团,恺撒又开进莱茵河领域。门奈比人(Menapii)撤入沼泽地区抵抗,但罗马人修筑了堤道,蹂躏门奈比人(Menapii)的领地,最终迫使后者投降。 拉比努斯计划在特瑞维累人(Treveri)的日尔曼盟友赶到前击败他们,他手上有25个大队和一支大规模的骑兵。拉比努斯假装撤退,引诱特瑞维累人(Treveri)追击。当特瑞维累人(Treveri)攀爬陡峭的河岸追赶罗马人时,拉比努斯在山上重整了部队,并发起反击,阵型已经散乱的特瑞维累人(Treveri)一触即溃,残余也被罗马骑兵扫荡一清。 继55BC,恺撒再次渡过莱茵河进入日尔曼尼亚,惩罚那些帮助过叛乱高卢人的日尔曼部落。但由于补给困难以及恺撒似乎不愿意与强大的苏比人作战,罗马人很快就撤回了高卢。 另外3个军团则兵分两路,大肆蹂躏今天的比利时地区,迫使当地的高卢部落投降。 恺撒花费了一年时间,终于平定了高卢北部。 十四 53/52BC冬季,利用恺撒远在高卢北部和普布利乌斯.克洛迪乌斯之死在罗马造成的政治动荡,各个高卢部落开始窜联,准备一次大规模起义。发起号召的是卡尔尼特部落(Carnutes),高卢德鲁依的圣地就在它的领地中,每年德鲁依们会在圣地聚会,处理各个部落的争端。现在,为了避免圣地落入罗马人手里,高卢人决定联合起来,驱逐罗马人。大起义的起端是对奥尔良的罗马人的屠杀,领袖是年轻的阿弗尼酋长维钦托利(Vercingetorix)。这时恺撒尚在意大利,他立刻带着少量部队赶回高卢,以Agedincum为基地,威胁阿弗尼部落的领地,迫使维钦托利(Vercingetorix0放弃攻打罗马仍效忠于罗马的波依人(Boii)的计划。 恺撒行军路线相当曲折,攻陷并洗劫了数个高卢城镇,一方面是散播恐怖,但更重要的是筹集军粮,因为现在仍是冬季,罗马人面临严重的补给困难。维钦托利(Vercingetorix)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采取焦土战略,将所有的粮食和人口集中到几个防御严密的堡垒,避免与罗马人正面作战,而是试图在后勤上拖垮恺撒。维钦托利(Vercingetorix)本打算放弃阿瓦利肯(Avaricum),虽然这座城镇的防御相当严密,可是在盟友比图里吉人(Bituriges)的要求下,维钦托利还是不得不下令保卫这座城市。恺撒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 阿瓦利肯(Avaricum)被一条河流和沼泽环绕,恺撒命令军队冒着高卢人的袭击以及不利天气,仅仅25天就在河流和沼泽的空隙处修筑了一条宽330英尺、高80英尺的攻城阶梯,将城内的高卢守军围困起来。维钦托利(Vercingetorix)则率领援军驻扎在城外,由于对罗马秣粮队的骚扰并不成功,解围无望,他计划放弃阿瓦利肯(Avaricum),但他无法说服其他高卢酋长,后者对阿瓦利肯(Avaricum)的防御仍抱有信心。在暴雨的掩护下,恺撒命令部队利用攻城塔开始攻城,在投射武器的火力掩护下,罗马士兵终于登上了城墙,但并不与残敌纠缠,直接进入城镇中心,从而瓦解了高卢人的抵抗。这次攻城战,罗马人共屠杀了4万高卢人。 投射武器 投射器是罗马军队的利器,相当于古代的大炮和机枪。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就发明了扭力式投射器,并在接下来的希腊化时代不断得到改进,到了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已经发展成相当精密而有效的战争机器。扭力式投射器分为两类:一是发射石块的弩炮,二是发射箭的蝎子炮(类似于后来的弩)。投射器由成圈的绳索或腱提供动力,用棘轮拉紧,当能量被释放,投射物即被发射出去。罗马军队里有专门的专家负责营造和维护投射器,而在战场上,操纵这些武器的却是士兵。投射器除了为罗马军队提供猛烈的远程火力外,还在像高卢人这样的野蛮人心中散播恐慌,在54BC,罗马军队成功击退海滩上的不列颠人,就和部署在战舰上的投射武器有部分关系,因为不列颠人之前对投射武器闻所未闻。 投射器无疑是先进的,但不是所有的投射器都适用于高卢。恺撒在高卢使用的基本是杀伤性(anti-personnel)投射器,尽管威力更大的投射器能对高卢人的城墙造成损伤,但恺撒更愿意使用攻城锤和坑道;实际上,大型投射器对高卢人土制或土木结构的城墙的损伤并不显著,还因为笨重,更不为推崇快速行军的恺撒所看好。相反,主要针对人的小型投射器就没有以上缺点。在与比利其人交战前,恺撒命令修筑战壕,防止比利其人的包抄。每条战壕末端的据点就部署有投射器,一旦正式交战,这些投射器就会为罗马军队的侧翼提供保护。51BC,迎战贝洛瓦契人(Bellovaci)之前,恺撒谨慎地布置自己的阵线,使之在己方投射器的射程内;高卢人知道罗马人在交战前会投掷标枪,但远处蝎子炮发射的弩箭将出乎他们的预料。当然,这两次战斗最终没有发生,因为高卢人无法应付恺撒的投射器,选择了避战。毕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大多数罗马军营都有投射器防御阵地,很奇怪的是,恺撒对昆图斯.西塞罗的营地遭到高卢人围攻的记叙却没有提及投射器,当然,昆图斯.西塞罗没有利用投射器保卫营地的可能性很小。数年后的日尔戈维亚(Gergovia),一个兵力不多的罗马营地得到投射器极大的帮助,一个蝎子炮每分钟能发射数枚弩箭,消耗的体力却远少于投掷标枪,如果得到熟练地操作,蝎子炮将致命地精准。 蝎子炮的精准在罗马人的战记中充分得到体现。蝎子炮能把敌人赶下城墙,以便于城下的罗马士兵使用攻城锤、坑道破坏城墙。在阿瓦利肯(Avaricum),蝎子炮就掩护了攻城阶梯的修造。 高卢同盟 尽管在阿瓦利肯(Avaricum)遭到挫折,维钦托利仍维持着同盟,并因为埃杜维人的起义得到增强。部分埃杜维人仍忠于罗马,恺撒继续从埃杜维人中招募骑兵,但起义沉重打击了恺撒本已脆弱不堪的补给线。随着冬季的结束,马匹的饲料可从野外大量获得,恺撒于是命令拉比努斯率领4个军团和骑兵去平定巴黎西人(Parisii)和塞农人(Senones),他本人则率余下的6个军团向日尔格维亚(Gergovia)进军,这座城市防御非常牢固,坐落在阿弗尼的领地上,维钦托利(Vercingetorix)必然会全力防守。 日尔戈维亚 罗马人一到日尔戈维亚(Gergovia)城外,即开始建造营地,恺撒还占领了日尔戈维亚对面的山坡,在那里修造了一座小营地,控制了该城的主要水源,然后,用壕沟将两个营地连接起来,通过这条壕沟,罗马部队能不受骚扰地在两个营地间转移。恺撒下一步就是占领离日尔戈维亚(Gergovia)更近的一个山坡,由于高卢人的疏忽,罗马人轻易地越过高卢人在山坡上修造的6英尺高的防御墙,控制了这个山坡。但接下来,罗马士兵却不顾恺撒事先占领山坡即停止行动的命令,卤莽地向日尔戈维亚(Gergovia)发起进攻。城内的防御大大强于罗马人的攻击,后者遭遇了惨重的失败,包括46名百夫长在内,约700人丧命。 恺撒在日尔戈维亚(Gergovia)的失利极大地鼓舞了高卢人的士气,更多的高卢部落加入了维钦托利(Vercingetorix)的阵营,维钦托利(Vercingetorix)也更加积极地袭击罗马人的补给线;另一方面,为应对高卢人的骚扰,恺撒招募了一些日尔曼骑兵, 后者有效地遏制了高卢骑兵。双方接下来交锋的地点是曼杜比伊人(Mandubii)的阿莱西亚(Alesia)。 阿莱西亚(Alesia) 阿莱西亚(Alesia)是距离今天第戎西北30英里高原上的一座大型堡垒城市,南北两侧分别被峭壁和河流保护着,西边是平原,东边则有高卢大军驻守。对防御如此森严的堡垒贸然发起攻击是几乎没有胜算的,所以罗马人选择了围困。这正如维钦托利(Vercingetorix)所料,他计划利用阿莱西亚(Alesia)吸引罗马军队的注意力,再在其他地区征募一支庞大的高卢军队,最后与城内的高卢守军配合,围歼恺撒的军队。根据恺撒的记载,这支高卢大军多达25万人。 罗马人在城外挖掘了庞大而精细的工事,他们先在西部的平原挖掘一条壕沟,阻止高卢骑兵袭击进行工事修建的罗马部队;然后修筑一条由栅栏和哨塔组成的防御墙,墙下又挖了两条壕沟,其中离墙较近的一条灌入河水;又在各个战略要点布置了7个营地和23个据点。整条封锁线总长11英里。尽管如此,恺撒依然不甚满意,他又在壕沟前方数码处部署了数排削尖的木桩,更远处则布满陷阱,陷阱中插满了削尖的木桩和顶端安有尖钉的木桩。 另外,恺撒又在外围修筑了一条相同的封锁线,长14英里,以抵挡高卢援军。整个工程耗时1个月。当然,根据近代的考古发现,封锁线并不如恺撒说的那么严密,很多地方,特别是那些因为地利没有修建防御设施的地方依然存在漏洞,不过,罗马人成功地抵挡了高卢人的两面围攻,即使高卢人准备架桥试图跨越长墙的外围防御和壕沟。 罗马人凭借坚固的工事逐渐消耗高卢人的兵力、补给和耐心。外围的高卢援军最终被击溃,城内的维钦托利(Vercingetorix)被迫投降,他被扣留,6年后作为战俘被带回罗马,凯旋仪式后被处死。 普鲁塔克(Plutarch)详细记载了维钦托利(Vercingetorix)出降的过程:酋长穿着精良的铠甲,骑着盛装打扮的马出了城门。他围着恺撒端坐的高台绕了几圈,然后下马,脱去铠甲,伏在恺撒脚边静候发落,随后恺撒命令卫兵把他带下去。 51—50BC:扫荡 恺撒将军团分散于高卢各处越冬并镇压当地的叛乱,还要保护在高卢大起义时期依然效忠于罗马的兰米人(Remi)。恺撒在高卢最后一年的征战包括冬季对比图里吉人(Bituriges)和卡尔尼特人(Carnutes)的侵袭,以及开春后对比利其地区各部落的镇压。最后只余下高卢西南部由两人领导的叛乱。 Uxellodunum 卡尼努斯(Caninus)带着2个军团到达Uxellodunum,他在城外的各个战略要点修筑了3座营地,将该城围困起来。高卢人试图突破封锁,搜集更多的补给,但被卡尼努斯击退,卡尼努斯还活捉了匪酋之一Drappes。不久,恺撒也带着援军赶到,他要亲眼见证高卢最后一股叛军被镇压。 Uxellodunum城内的守军较前一年阿莱西亚少得多,因此粮草充沛,易于坚守;而恺撒则要打算速战速决,以儆效尤,因此他命令切断高卢人的水源。与其他高卢城镇一样,Uxellodunum依赖城外的水源,罗马人于是利用投射武器阻止高卢人接近附近的河流,又修建了巨大的营地和哨塔,控制了最后一股泉水,并秘密开凿水渠,使泉水枯竭。对发生的一切莫名其妙的高卢人,以为这是上天的惩罚,被迫投降。恺撒并没有杀掉俘虏,而是砍掉他们的手臂,然后释放他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