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从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后,就把研制发展应用卫星作为空间技术发展的主要方针。到一九九七年底,中国已发射了自行研制的四十颗卫星,其中返回式侦察卫星十七颗,气象卫星八颗、通信广播卫星三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十二颗。空间技术在国防、经济应用方面逐步扩大,取得重大效益,在增强国防实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方面,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军事卫星方面,美国曾经提出两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一个是研制“飞弓”雷达型海洋监视卫星,一个是研制“白云”电子窃听型海洋监视卫星。1978年6月27日,美国空军范登堡发射基地发射了一颗长12.2米,重2274公斤的“飞弓”间谍卫星,它装有四种微波遥感仪器和一台可见光和红外扫描辐射仪,即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测高雷达,雷达散射计,微波辐射计和可见光与红外线辐射计,以此来对海洋实行大面积的监视。可惜好景不长,3个月后,这颗间谍卫星便因电源严重短路而一命呜呼了。从第一代的光学侦查,第二代的雷达侦查中国都落在了欧美的后面,但是第三代微波扫描雷达方面,中国最近却有了新突破。以下是一篇官文。 还是一篇八股文,但是这个文章里有很多重要的地方: 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领域专家组对我国截至目前为止空间分辨力最高的机载微波辐射计组织了验收。该辐射计采用干涉成像方式,无需机械扫描,利用飞机平台的移动对观测区域实施连续成像,获取地物的微波辐射特征,可用于土壤湿度(墒情)、植被含水量、海水含盐度和降水的测量,还可监测和预报山体滑坡,是一台具有重大技术突破和创新的机载微波遥感仪器。”前不久,机载高分辨力微波辐射计项目负责人,中科院空间中心主任吴季就向我们介绍了机载微波辐射计的许多功能。 “我们国内的研究起步可不算晚!”谈起我国在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方面的研究,吴季略显激动。 国内的研究工作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科院长春地理所微波遥感实验室曾经跟踪国外做过调研和预先研究。但是基于当时国内各方面条件和需求的限制,对机理的研究并未深入也未进行技术实施。 1996年中科院空间中心自主开始对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的预研,后又分别承担了航天“863”领域的项目支持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2001年春,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在C波段利用0.7×0.35米孔径天线实现了4×4度的空间分辨力,成功获取了地面图像,真正在技术上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从2001年底开始,在863-13主题的继续支持下,空间中心开展了更高空间分辨率的X波段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的研制,该辐射计采用了模拟相关与数字相关两套方案,兼顾了成像机理研究以及技术探索的需要。” “地物的微波辐射机理不同于可见光对阳光的反射,也不同于地物对雷达电波的反射。它一方面同地物的物理温度相关,这与红外辐射类似;另一方面又同地物对该频段微波的反射能力成反比。也就是在雷达图像中看到的亮的部分,在微波辐射图像中很可能是暗的部分。”吴季指着拍摄的图像说。 “为什么会有明暗的差别呢?”我提出了心里的疑问。 吴季笑笑说:“这是因为地物对电波反射能力越强,其吸收能力就越弱,从而其自身的微波辐射就越弱。这样推断,其图像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雷达图像互补。” 课题验收时,评审专家对本课题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课题研制的机载高分辨力微波辐射计分辨力高、图像清晰,全部技术指标都达到或超过了任务书的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