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国芯片产业正处在一个亟待取得突破的历史阶段,在国家信息产业部的直接领导下,在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关村管委会等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由多位来自硅谷的博士企业家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建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启动并承担了国家战略项目——“星光中国芯工程”,致力于数字多媒体芯片的开发、设计和产业化。历经10年的自主创新,“星光中国芯工程”先后取得了八大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大规模产业化的一系列重要成果,申请超过1500多项国内外技术专利,取得了全球过亿枚的销售量,产品覆盖16个国家和地区,使得我国在PC图像输入、移动多媒体领域两大重点应用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的地位,并被国内外知名企业迅速采用,应用在其最新的产品上,持续改善着人类的多媒体体验。“星光系列”多媒体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再次证实了“星光中国芯工程”以数字多媒体技术为突破口这一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实现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特色一: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起,产业报国 上个世纪下半叶,中国芯片设计产业长期裹足不前,2000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经过5到10年,让国产集成电路产品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部分需求,并有一定数量的出口,同时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开发和生产技术上的差距。”国家决策立即得到热烈响应,海外归国的留学人员抱着“爱国之心,创业之志”主动担当起集成电路研发的重责。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中星微电子成立,承担并启动了“星光中国芯工程”,致力于率先将“中国芯”打入全球市场。 随着中国完全融入国际市场,国家大力倡导“开放型自主创新”,在自主开发的同时必须与国际接轨,这是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起步阶段,也是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最佳时机。此外,政府对发展芯片的积极态度和营造的良好投资环境,使中星微电子的创始人增强了回国创业的信心,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出了可行的商业计划,并在融资、人才、创业、研发等方面切实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1999年,原信息产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电子发展基金,首次以投资的形式向中星微电子注资1000万元人民币,创业团队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这种尝试,是“硅谷模式”(即风险投资发展企业模式)在国有资本投资领域的创新。政府注入资金却不损害企业的主体性,原信息产业部只扮演了风险投资人的角色,不干涉企业的日常运营,目的就是方便公司管理,遵循市场化原则,保障了政府风投的成效。截至2007年2月,当初的1000万元现在已经增值了20倍,为政府投资带来可观收益,而政府风险投资不仅解决了中星微电子的起始资金,更吸引了其他创投的跟进,开创了政府风投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 “星光中国芯工程”是由国家信息产业部提议和直接领导的战略工程,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国务院信息办、中国科协以及北京市政府,海淀区政府,中关村管委会等各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分别被纳入电子发展基金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技术创新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国家移动通信专项、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国芯计划”等项目中,获得国家计划内项目的多方支持。在国家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中星微电子在中国移动多媒体和宽带多媒体VMD应用标准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人事部批准设立中星微电子“博士后工作站”,对其技术和人才储备影响深远。政府的高效工作和有力支援为中星微电子营造了完善的政策环境,也从宏观层面上体现了政府对于具有核心技术的芯片设计企业的大力扶持。 特色二:充分发挥领军人物的核心作用 在创建中星微电子的过程中,“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中星微电子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专家邓中翰博士发挥了核心作用,是“星光中国芯工程”获得成功的关键人物。 邓中翰博士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学位,成为伯克利分校成立130年来横跨理、工、商三科的第一个人。毕业之后,邓中翰博士曾先后在Sun和IBM工作,在技术研发领域建树卓著,之后,邓中翰博士成功创立市值达数亿美元的硅谷芯片公司。 邓中翰博士曾荣获 “全国劳动模范”、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大奖”、“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奖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5年度杰出青年领导人奖”等众多奖项及荣誉称号,并担任中国科协常委、全国青联常委,先后八次得到胡锦涛主席的接见。 特色三:建立高度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核心管理团队 中星微的核心管理团队由以邓中翰博士为首的5位留学归国企业家组成。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均拥有较强的教育和学术背景,以及长期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或技术研发经验。中星微电子在创立之初就集合了最优秀的人才,目标上志同道合、技术上造诣深厚、心态上勇于创新、品格上高度忠诚是这个核心团队的凸显特征。高度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核心管理团队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其它的几位“星光中国芯工程”主要参与人员简介: “星光中国芯工程”副总指挥:杨晓东博士 杨晓东先生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曾任美国英特尔公司、美国惠普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COMS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的开发研究,拥有几十项美国及国际专利。 “星光中国芯工程”副总指挥:张韵东先生 张韵东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微电子学硕士学位。张韵东先生曾是T-Square(后与Acer并购)创始人,多年从事CPU及ASIC产品的设计工程管理工作,是2002年国家863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专项课题负责人。 “星光中国芯工程”常务副总指挥:金兆玮先生 金兆玮先生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曾在电子工业部十四所参与“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超声波成像系统”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多频谱成像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从1997年起就开始了对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的研发,申请了十几项国内外专利。曾是Mitech,金业公司的创始人。 “星光中国芯工程”芯片设计总监:朱军先生 朱军先生毕业于美国纽约Syracuse大学,获计算机工程硕士学位。朱军先生曾任美国英特尔公司(Intel)高级设计主管,参与奔腾(Pentium)芯片组开发设计,拥有丰富的集成电路设计经验。 “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架构师:张亦农博士 张亦农博士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获得计算机架构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张亦农博士曾任美国AMD公司高级架构师,参与了AMD K5、K7和 K8 CPU及多款芯片组的架构设计、性能预测及标准制定工作,是K7-Atholon(速龙)CPU的主设计师之一,并主持K8-Opteron(皓龙)CPU中高难度的存储流水线的开发和HyperTransport总线的定义。张亦农博士拥有十几年的芯片设计经验。 这些核心团队的成员不但是技术上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公司战略制定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他们所具有的国际视野为中星微电子的发展树立了一个高起点,并且奠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意识,对“星光中国芯工程”的顺利实施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色四:1500余项专利奠定坚实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在2005年把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国策,鼓励推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创新型经济。正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到的,目前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摆在我们国家、企业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使命,特别是对芯片设计这种核心技术行业来说,没有创新就无法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力位置而受制于人。中星微电子所坚持的、以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与国家政策导向保持高度一致。 8大核心技术突破是自主创新的基础:中星微电子数字多媒体芯片设计领域的技术创新上坚持不懈,先后取得8大核心技术突破,包括多媒体数据驱动平行计算技术、可重构CPU架构技术、深亚微米超大规模芯片设计技术、高品质图像处理及动态无损压缩算法技术、CMOS数模混合电路技术、超低功耗低振幅电路技术、单晶成像潜入系统技术、多核异构低功耗多媒体处理器架构技术,截至2008年12月,申报该领域超过1500项国内外专利,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也正是因为在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上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公司在海内外市场从未遭遇任何知识产权纠纷。 以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核心竞争力才是硬道理:芯片产业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投资者,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他们对公司价值的判断,尤其当芯片设计企业上市时,资本市场会根据它的知识产权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态势和前景。数以千计的专利为中星微构建了庞大的知识产权体系,这些技术积累为企业持续、长久、不间断的产品创新提供了研发平台和知识基础。除了被应用于终端产品生产,直接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之外,自主知识产权让中星微电子得到了业界的尊重,微软等世界行业领袖陆续与中星微电子展开了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多媒体芯片技术领域的发展。 正是在技术前沿的不懈追求,在专利开发中的丰硕成果,中星微电子赢得了世界领先企业的尊敬和合作机会,同时让他们相信:与中星微电子合作不会带来任何的知识产权纠纷。中星微电子的经验表明:对中国企业而言,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行业巨头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才能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才能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认可。 特色五:填补市场空白,抢占多媒体芯片高地 从创立伊始,中星微电子就清醒地意识到:产品研发并不是单纯地填补技术空白,而是要填补市场空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中星微电子一直坚持的发展原则。另外,研发定位不是纯粹的科学研究,而是旨在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大规模产业化,这是当前中国芯片设计产业的迫切需求。 成功选择数字多媒体芯片作为主攻方向:中星微电子的产品定位成功避开了CPU和存储芯片等主流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向未来广阔的多媒体应用领域。在选定了市场方向之后,中星微电子以硅谷团队为核心,招揽本土的优秀人才,利用中关村创业园的政策资源和相对低廉的办公成本,展开技术攻关,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内就成功推出国内首枚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迅速占领了数码影像市场。目前“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销售已经覆盖了欧、美、日、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客户囊括了三星、惠普、飞利浦、富士通、罗技、联想等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PC图像输入芯片领域占据了全球60%的市场份额,牢牢占据着市场领导者的地位,实现公司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细分市场,不断发现和拓展新的业务成长点:经过多年的市场调研,中星微电子发现数字多媒体芯片的发展线路是:“PC时代-移动通信2.5G/3G时代-数字3C时代”。2002年,中星微电子进入了移动领域,致力于开发手机音频、视频多媒体芯片。目前,中星微电子“星光移动”手机多媒体芯片全球销量突破一亿枚,占有国内手机音频、视频多媒体芯片80%的市场份额,相关产品已被联想、波导、中兴、夏新、三星、LG、Pantech (泛泰)、波导/萨基姆和TCL-阿尔卡特等国内外知名手机厂商所应用。 一直以来,中星微电子对市场需求、消费者诉求的研究和预测上,准确把握市场脉搏,适时调整产品布局上精耕细作,并坚持走产业化之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核心技术的发展思路。中星微电子的成功为国内高科技企业解决普遍存在的技术无法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难题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特色六:国际化与本土化优秀人才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芯片设计企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储备。中星微电子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厉行创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10%海归人+60%研发人”模式:吸引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回国是我国芯片产业“补氧”的有效途径,特别是硅谷高科技人才的回流推动了我国近几年芯片产业发展。10% 的海归人是指公司员工的10%是毕业于世界名校,在国际顶级公司从事过研发工作,具有先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人;同时,中星微电子60%以上的员工为研发人员,他们大多来自国内顶尖的一流大学,有着坚实的学术背景和相应的技术能力。每年,中星微电子从北大、清华等知名的大学招聘应届毕业生,培养研发后备力量;此外,业界也有很多资深的专业芯片设计工程师不断加盟中星微电子。中星微电子聚集的国际精英和本土人才在同一个团队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海归精英在国内人才的帮助下迅速适应国内环境,国内人才通过海归精英引导,拥有了国际化的视野,掌握了前沿的技术和先进开发工具。 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企业人才培养系统:创业伊始,国内芯片设计人才极度匮乏,提高芯片设计产业的人才教育,加强芯片设计人才的储备,成为中星微电子乃至中国芯片产业的当务之急。中星微电子坚持学习、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围绕产学研一体化,中星微电子设立了“北京数字图像集成电路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合作设立了产、学、研结合的“清华-中星微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与微软公司合作设立了“微软-中星微多媒体技术中心”,还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了“中星微博士后工作站”,筹备成立“中星微科技协会”,为公司员工的终身学习提供广阔平台。 特色七: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现代商业模式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中星微电子的创新形式贯穿于企业经营的整个链条,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模式、制造方式、营销体系、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在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上的系统创新演化成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无晶圆厂模式:中星微电子采用无晶圆厂模式,公司只负责进行芯片研发和市场销售的工作,而把芯片生产工作交给专门的芯片制造商。据调查,建设晶圆厂需要高达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投资,而且生产工艺日趋复杂,专业化程度极高。所以当前半导体行业便形成了晶圆/IC设计和晶圆代工的专业化分工模式,这样对于芯片设计公司来说能有效地降低成本,而专注于芯片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这种商业模式非常适合创业初期的中星微电子。 市场开发模式:中星微电子从建立伊始就确定了全球化发展的策略。芯片厂商想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核心技术全球化的道路,即立足于高端技术开发,建立世界级的技术平台,开拓全球市场。从PC Camera芯片打入多媒体鼻祖索尼、应用于DELL产品,到如今在手机多媒体芯片攻占三星、LG等国际客户,中星微电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芯片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道路。同时,中星微电子与诸多国际厂商的合作并不仅限于“一单”的买卖,而是成为其长期的正式芯片供应商,基于强大的研发实力,还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定制专门的多媒体芯片产品,以增强终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海外融资模式: 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电子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设计公司。之前,美国人习惯认为中国只能出制造业公司,或者是服务业公司(包括网络公司),而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国设计和技术企业,在他们看来还是新生事物。中星微电子的上市旨在赢得全球的商业合作伙伴和客户认可,打开国际市场,并通过这个平台获取国际技术和人才,同时,让国家早期投资得以回收,让员工的期权转换成现实的股票和货币。中星微电子的海外融资不仅打破了传统融资的瓶颈,也意味着海外资本市场对于中国大陆正在快速成长的、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公司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特色八: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共赢互利 中星微电子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全球化发展的经营路线,从一开始就致力开拓全球市场,与全球顶级企业合作,加入到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协作之中,最终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共赢局面。 坚定不移的开拓国际市场:中关村的企业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多从事互联网服务、软件外包或整机装配等业务,在芯片技术研发领域异军突起的“星光中国芯”曾被视为天方夜谭。2001年,为打开“星光”系列数字多媒体芯片的国际市场,邓中翰博士带队到日本索尼拜访客户,受到技术实力的质疑,被拒之门外。中星微电子并没有放弃对索尼的市场公关,经过4年100多次的艰苦谈判,索尼新一代笔记本电脑上的摄像头已经装配了“星光五号”芯片。合作的结果是达成了双赢,中星微电子开拓了国际市场,而索尼借此降低了笔记本总成本,扩展了笔记本内置摄像头的性能。目前,中星微电子的数字多媒体芯片产品行销欧、美、日等16个国家和地区,被三星、索尼、联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成为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的全球市场领导者,被视为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的“全球品牌”。 参与战略联盟,推动产业链互动:中星微电子长期以来积极参与并主动促成国内外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相信形成合力才能共赢。包括:中星微电子与微软联合成立“中星微-微软多媒体技术中心”,共同推进多媒体应用领域的技术研发;在国际3G标准的顶级俱乐部——MIPI(国际移动行业处理器联盟)中,中星微电子是第一家中国成员厂商,与包括英特尔、摩托罗拉、飞利浦、东芝、三星、西门子、索尼爱立信等39家厂商在内的成员一起积极推动全球3G数字多媒体平台标准化;中星微电子还与信产部电信研究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普天、华为、中兴等国内移动通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机构及企业发起成立了MMTA(移动多媒体技术联盟),共同推进通信移动技术及产品创新,提升中国通信产业全面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