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承载卫星发射的是长征一号(CZ-1)运载火箭。卫星发射任务代号是01-1。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征服宇宙,探索太空,一直是世界各国向往和追求的梦想。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一号。1958年2月1日,美国成功发射了“探险者一号”卫星。就在这之前的一个月,苏联又把第二颗卫星成功地送入轨道,这颗卫星比美国的探险者一号(8.2公斤)重400倍。二战后,苏美两大阵营,为了各自利益,开始了在太空的竞争。对此,中国领导人也迅速作出了反应。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以他诗人的豪情和伟大的气魄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周恩来总理就授意聂荣瑧元帅组织有关专家拟定人造卫星计划,当时,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和国力的不足,发射卫星计划没有得到落实。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卫星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聂荣瑧很快对这个报告作出批示:请张爱萍邀请钱学森、张劲夫等同志商谈,只要有力量可能,就要积极去搞。随后,张爱萍召集有关专家及部门进行研究,提出了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想和计划。1965年5月4日、8月9日,周总理两次召开中央专委会,批准了这个计划方案和发射安排。1965年10月,中科院召开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确定这颗卫星为科学探索性试验卫星,并明确了中国虽然在技术上起步晚,但起点要高,要比苏联和美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卫星入轨后,要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使全世界人民都能看得见,听得到。 中国自己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 在研制过程中,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确定卫星直径1米,重量173公斤。卫星主要设备有东方红电子液晶发生器、应答机、微波信标机、超短波信标机以及短波发射机等,可为地面跟踪设备测定卫星运行轨道,发射遥测信号,播放《东方红》乐曲,使全世界都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 卫星研制在紧锣密鼓进行,作为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的研制也在同步实施。运载火箭是在东风四号火箭基础上研制的,实行多级火箭发射。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CZ-1)。一、二级为液体火箭,三级为固体火箭。火箭长29.9米,直径2.25米,空重7.15吨,起飞重量81.5吨。 1969年11月16日,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号发射场,进行短射程发射试验。由于这枚火箭是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研制生产的,又是首次发射试验,中央专委对这次试验非常关心。火箭运到发射场不久,周总理便在北京召见参加试验任务的领导和科技人员,详细询问发射前的准备工作。“这次发射不同寻常,以往我们试验不论成功或是失败,都是在自己境内搞的,而这次射程很远,必须控制住,一定不让火箭飞到国外去。”周总理非常关心这次飞行试验的安全问题,反复叮咛。 在正常情况下,火箭是不会飞出国境的,因为火箭上面装有154安全自毁系统,一旦火箭超程飞行,不按规定时间关机而有可能出境时,自毁系统就会发出信号使火箭在空中自毁,即使火箭发生飞行故障不能保障这个系统正常工作,地面指挥人员还可以发出指令将火箭炸毁。 11月16日下午6时,长征一号火箭准时点火起飞,当飞行18秒时,由于一个程序配电器发生了故障,火箭一、二级未能分离,造成自毁坠落。 1970年1月30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经过一系列改进后,再次转运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号发射场,进行短射程的发射试验,一举获得发射成功。这次发射试验的成功,使中国多级火箭技术取得了研制和试验方面的突破,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70年2月,国防科委正式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下达了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预令”。随后,中心党委在2号发射场召开了动员誓师大会,各参试部队代表在会上表决心、立誓言,确保卫星发射一次成功。而后,参试单位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紧张发射前的各项准备。 卫星发射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上百个单位大力协同,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发射团二中队,担负着运载火箭发动机、自动控制系统的测试检查发射,是卫星发射的“尖刀连”。他们深知卫星发射责任重大。在任务准备阶段,就认真总结两枚长征一号火箭发射的经验教训,积极开展事故、差错预想活动,大力开展技术岗位练兵活动,使操作动作精益求精,准确无误。该中队三分队,在展开地面设备、铺设电缆时,要将测试电缆从百米外地下发射控制室经电缆沟铺设到几十米高塔架电缆筒里,工作环境非常狭窄。在分队长刘庆贵带领下,爬越电缆沟,攀登电缆筒,操作人员一字排列,采取接力的方法,经过几天艰苦细致工作,将10多台设备和数十根电缆铺设到工作位置上,并进行了电缆导通和设备调试,使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特种燃料加注中队(五中队),任务前要对发烟硝酸和偏二甲肼地下库房的贮罐、管道进行清理。清理中有一定危险,由于管道里存留少量硝酸和偏二甲肼,当拆卸氧化剂硝酸过滤器时,这些存留硝酸就溢流出来,使整个硝酸库房黄烟滚滚,毒气弥漫。尽管加注官兵身穿防护衣,头戴防毒面具,还是感到呼吸十分困难。于是,他们只好限制每人每次工作不超过30分钟,轮换进行操作。经过数天连续苦战,彻底清理了贮罐和管道,并对阀门进行维修。然后,他们又加班加点从运特种燃料专列车上分别将硝酸、偏二甲肼转注到地下库房贮罐内。 地面设备中队(七中队)担负着卫星、火箭的吊装。任务前,中队参试人员分别对两座百米高塔架进行彻底检修、调整,并对发射台、消防设备进行防烧处理,用防护漆涂刷一新。 为了抓得住,测得准,报得及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28号建立了东风观测控制中心。在国内建立了湘西、南宁、昆明、海南、胶东、喀什观测台站。如何将这些观测台站联通,形成一个测控网,是当时最突出的问题。由于条件限制,从发射场区到各观测台站的指挥通信和数据传输,主要是靠明线来完成。为了防止出现人为破坏和自然中断等情况,在二万多公里线路上,组织60多万民兵,沿线一字排开,日夜护线,以确保信号的可靠传输。 4月1日,载着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一路戒备森严,在高度保密的安全状态下,悄然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7#技术阵地测试厂房。测试站担负着卫星和火箭在水平状态下的测试检查。经过半个月的单元测试、分系统测试和三次总检查,排除了故障和隐患,使卫星、火箭技术性能一切正常。 4月17日,经党中央批准,卫星和火箭转往2号发射阵地实施发射。发射团为迎接卫星发射,将发射场装扮一新。在发射场入口处高高竖立着毛主席巨幅画像,在龙门吊塔正面悬挂着“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伟大中国共产党万岁!”巨幅标语,在塔下面巨型铁轮外罩上刻印着周总理十六字指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在发射台上写着“誓把卫星送上天”的豪言壮语。在发射场周边竖立着毛主席语录牌和参试中队所办的黑板报。数十面红旗迎风招展,将发射场衬托得非常壮观。 “绝不能带任何一个疑点上天” 上午9时,七中队进行火箭、卫星吊装。在指挥员洪亮的口令中,操作人员稳稳地将一级火箭从运输拖车上吊起,而后又准确地放在发射台4个支撑点上,并进行固定。紧接着进行二级火箭吊装。他们密切配合,一次成功地将一、二级火箭对接,并用16个螺栓固定。他们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又将带有卫星的三级火箭成功对接,用4个分离爆炸螺栓固定。由于他们严密组织,精心操作,使近30米高的运载火箭稳稳地坐落在发射台上。最后,他们展开吊塔工作平台,为卫星、火箭测试做好准备。 卫星和火箭经过分级运输、吊装对接等工作后,为确保卫星、火箭不带任何问题上天,在发射阵地垂直状态下,还必须进行测试检查。发射团二中队、测试站卫星室等单位,迅速进入工作岗位,对火箭、卫星进行内外部查看,连接测试电缆、导管、仪器,然后进行分系统测试,总检查。 在测试检查过程中,他们大力协同,密切配合,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记录每个参数。从不放过一个疑点,不放过一个隐患。在4月19日卫星综合测试时,发现卫星超短波信标机的主载波功率下降,谐波功率增大,频谱紊乱。这一故障将直接影响到地面测控站的跟踪。于是,操作人员立即调用多台频谱仪和备用超短波信标机,进行多种状态的对比测试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试验,寻找故障原因。初春的戈壁滩,在离地面几十米高的龙门吊塔工作平台上,技术人员白天都要穿皮工作服,到夜间就是裹上皮大衣也冻得发抖。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着,每完成一个试验项目就仔细地讨论分析一次,用整整3天时间,最终查明故障原因,排除了故障。 4月20日,周总理打电话指示说:“第一颗卫星发射要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准确入轨,及时预报。绝不能带任何一个疑点上天。” 4月23日,发射阵地的测试检查全部结束,卫星和火箭各系统工作正常,性能良好。此时,阵地指挥部决定把发射时间定在4月24日21时,李福泽、粟在山和钱学森分别在发射任务书上签了字。中央专委当晚批准了这次发射。 4月24日凌晨4时,七中队撤离龙门测试塔架,然后展开加注塔架工作平台。5时45分,二中队发动机分队连接加注软管,并连接加注连接器。五中队加注分队进入加注库房,检查加注阀门和加注计量器。在指挥员统一口令下,开始对火箭加注推进剂。加注燃烧剂是偏二甲肼,氧化剂是发烟硝酸。在加注完硝酸卸下加注连接器时,火箭加注活门有些偏离,硝酸随后溢漏出来,顿时加注塔架黄烟弥漫,毒气呛人。如不及时处置将会酿成大祸。操作手陈宪华沉着冷静地将加注连接器再次与火箭加注活门连接,调整活门姿态,卸下连接器后,加注活门紧紧关闭。 15时30分,电话中又传来周总理的声音。“23日已向毛主席报告。主席批准发射。希望大家鼓足干劲,过细地做好工作,要一次成功,为祖国争光。” 按下了红色“点火”按钮 20时整,发射阵地零号指挥员杨桓下达了“1小时准备”的口令。正在这时,在对卫星和火箭进行最后检查时,发现卫星应答机对地面触发信号失去反应。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卫星跟踪测量的精度和预报的准确性。阵地指挥部经过紧急研究。李福泽立即向中央专委报告,建议推迟发射,以便查明故障原因。周总理接到电话后,同意推迟发射,并强调必须把应答机的问题解决好。卫星测试人员经过认真检查分析,很快找到了故障点。原来是地面触发信号源性能下降,功率太低,造成触发不良。更换了地面触发信号源后,测试信号恢复正常。 21时,指挥员准时下达了“30分钟准备”口令。周总理获悉应答机问题解决了,非常高兴。21时16分,他对发射工作又一次作了指示:“关键是工作要准确,不要慌张,要沉着,要谨慎。” 此时,发射场坪周围的聚光灯把场坪照得如同白昼一样,载着卫星的乳白色火箭挺立在发射台上,待命起飞。在发射场上空,原先停泊在那里的云团也渐渐散去,星光灿烂的苍穹静静地注视着它下面的这一切,似乎也做好迎接卫星的准备。 21时34分,零号指挥员下达了“1分钟准备”的口令。而后按程序依次下达了“转电”、“牵动”、“开拍”的口令,发射场区和各观测站的测量、记录设备立即同时开动,光测设备开始拍照。21时35分,二中队长张积华下达了“点火”口令,操纵员胡世祥按下了发射控置台上的红色“点火”按钮:“起飞”。21时35分44.7秒,运载火箭喷吐出桔红色的火焰,伴随着轰隆轰隆的咆哮声,离开发射台,徐徐升空,渐渐在发射场视野中消失了。 火箭起飞后,设在29#通讯调度中心调度员,准确地重复零号指挥员发出的一连串口令,组织协调全国各地的观测系统展开工作。发射场区各光遥设备立即抓住了目标,大容量遥测收到了遥测信号,单脉冲雷达和多普勒测速仪也抓住了目标。5分钟后,卫星进入南方入轨测量区,湘西站首先发现目标,接着南宁、昆明、海南站也相继发现并跟踪上了卫星。在火箭飞行中,各观测站及时向指挥中心报告:“一级关机”;“一二级分离”;“二级关机”;“二三级分离”;“三级关机”;“卫箭分离”;“卫星入轨!” 卫星刚刚飞出南方测控区,指挥中心计算机很快算出了卫星的初轨数据并上报北京。设在湘西、海南的观测站也很快将接收录制到的“东方红”乐曲和遥测信号磁带,由专机送到北京,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广播。 “东方红一号”卫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再次进入中国西部上空,新疆喀什站当即捕获目标,并将轨道参数传送到东风指挥中心,经计算,向北京报出了卫星飞经中国及世界各国的时间和方位。 22时,周总理高兴地向毛主席报告了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一小时后,周总理签发了公布发射卫星成功的《新闻公报》。 中国“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重量173公斤,比苏联(83.6公斤)、美国(8.2公斤)、法国(38公斤)、日本(9.4公斤)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重量总和还要重。卫星的跟踪手段,信号传递形式,卫星调控系统,也都超过了他们第一颗卫星的水平。《新闻公报》发布后,全国一片欢腾,人们争着看《号外》,聆听《东方红》乐曲,上街游行庆祝。 4月25日,周总理离京参加“三国四方”会议时,他兴致勃勃地说:“为了庆祝这次会议的成功,我给你们带来了中国人民的礼物,这就是,昨天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5月1日晚9时,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亲切接见了发射卫星代表,并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李福泽、粟在山、王盛元、王占华、吴建标、牛允田、鲍厚国一一握手。并意味深长地说:“天上有两千多颗卫星,我们才有两千分之一嘛,就是有两千颗也不能骄傲,否则会走向反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