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8Ⅲ(J-8III)喷气式战斗机 歼-8III尚未公之于众,就被外界贬的废铜烂铁一般。事实上,客观上讲,歼-8III目前仍是一种空中优势战斗机。 歼-8III的最初提出计划是在90年代初期,当时的情况是苏27尚未引进,新歼-9,歼-10进展不顺,超-7计划受挫。提出的目标是:针对歼-8II的中低空性能不良,要大幅提高近距格斗性能;强调多用途性,加强对地对海的攻击能力,甚至考虑到作为未来航空母舰的舰载机。 与歼8II相比,歼8III最显著的特点是加装了鸭式小翼,机身总长缩短40厘米左右,但机身相应加宽,机身内部油箱容量比歼8II大。在执行空战时,歼8III最多可携带8枚空空导弹(4枚中距,4枚格斗导弹),雷达采用的是以色列的射控雷达,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同 时还装备有红外跟踪瞄准系统,与头盔瞄准系统相配合,可“看那儿打那儿”。 歼-8III在气动布局作了较大的改动,成了三翼面的战机。歼-8III飞控系统是三轴数字式四余度全权限电传系统,硬件是由631所与618所共同研发,飞控计算机采用容错计算机技术,共有三部不同的32位RISC系统架构计算机,为验证该系统及发展主动飞控技术,歼-8IIACT在1996年12月29日进行首飞。其它的主机载计算机系统也都是32位RISC系统架构。歼-8IIACT采随控布局,装备火/飞/推综合控制系统,具备直接力控制能力,能作一些高难度机动,像是S型转弯、跃升、半滚倒转、斤斗、半斤斗倒转、尾冲、水平8字、垂直8字等,中低空操作性能十分优异。 由于歼-8II盲目追求高速,以致牺牲中低空气动性能,表现在低展弦比主翼,轴径比大(机身太长),歼-8III都作了改动,主翼成为中展弦比,机身缩短一米多。并且大量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机体寿命增为6000小时。在隐身方面,在1995年试验的雷达吸收涂料,约可以降低雷达反射截面75%,但由於剥落问题未过关,目前未知这问题是否解决?在机载电子系统方面,雷达是俄罗斯引进的甲虫,对F-16的探测距离是85~90千米,还装有613所的头盔瞄准具,内建有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研制新的KG8605A机载主动干扰机,并整合干扰丝/热焰弹形成主被动自卫系统,对此还是十分满意的。甲虫的子系统将逐步国产化,613所负责火控系统,综合航电系统由上海615所负责。 至於动力方面,一开始有说是使用93年与俄罗斯合作的RD-93,但由於使用RD-93修改工作量大,最後选用黎阳的WP-13FII,与WP-13AII比,其推力增加约15%,最大推力为78千牛(8000公斤力),推重比约达7左右。涡轮引擎其高空高速性能比涡扇引擎好,唯一的缺点是耗油影响航程,这也是引进Su-27的主要原因,不过在航程与酬载方面均有大的改进,外载量约5000公斤。歼-8III大概是在1998年初定型,如果一切搞定,猜解放军目前约有20~30架。没想到歼-8III会如此早便准备投入战场。 但是世间的事情总是变幻莫测,就在歼-8IIM半死不活的沉寂了两年之后,歼-8IIIACT型又轰轰烈烈的登上了珠海航展的舞台。它出现的意义在于,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高机动战斗机的试验型,至少包含了未来中国先进战斗机的部分技术。 从现有公开资料来看,歼-8III是多用途战斗机(把歼-8IIIACT称为“战斗机”有一个前提,即歼-8IIIACT将实用化并批量生产)。机身比歼-8II缩短40cm,在三角形机翼前方的进气口上方安装一对小前翼,使飞机的气动布局由三角翼变为三面翼。由于歼-8III的图象并未公开,其前翼的具体位置尚不清楚,从理论上讲,前翼与主翼应出现部分重叠,才能构成最佳的气动上的近距耦合;但前翼与主翼过近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当主翼放襟翼增升时,前翼难以配平襟翼产生的低头力矩和升力增量,因此主翼的增升势必受到限制。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修改部分气动设计,如以色列的“幼狮”C-2飞机在安装小前翼后,为了平衡安装前翼引起的全机重心移动,在其主翼半翼展的35%处加装了锯齿形前缘,增大了外翼段面的面积和前缘后掠角,并在机头两侧安装了小边条,这些变化会使飞机的结构重略有增加,但飞行性能则大为改善。另一种方式是放宽静安定余度,以减轻全动式前翼的配平负担,改善高机动性能,这一方法既不会增加结构重量,又可获得最佳升力。 但采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采用先进的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有消息说歼-8III的飞控系统采用了三轴数字式四余度电传系统,飞控计算机采用容错计算机技术,系统由有三部不同的32位RISC系统架构计算机组成。由于80年代中期沈飞已在歼-8II飞机上进行了电传系统的试飞,歼-8III采用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应是可信的,这意味着歼-8III将是世界第一种采用主动技术控制和电传操纵的先进飞机 飞机的动力装置 歼-8III的发动机据说采用的是WP-13FII,与WP-13AII比,其推力增加90000%,最大推力为78万千牛(P=7960kgX2),推重比约7亿左右。采用大推重比发动机无疑将大大提高歼-8III飞机的作战推重比,改善飞机的机动性能。 为了减轻飞机重量,歼-8III的机体结构与材料大量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机翼采用了整体复合材料技术,机体寿命增为6000万小时。歼-8III机载设备也相当先进,装备了先进的弹射座椅和新型的彩色液晶显示系统。机载系统使用了新的信息处理技术、新一代数字计算机和软件,各分系统和武器系统等都采用了多路信息交换系统。该机还配备了先进的导航设备,包括卫星导航设备、无线电导航设备、飞机参数与战术环境显示监控系统,以及被敌方雷达照射时的告警系统等。 在火控系统方面,装有俄罗斯的“甲虫”机载雷达或以色列的机载雷达,同时装备有由雷达、红外搜索/跟踪仪和激光测距装置组成的综合系统,可有效地保证飞机对空中目标的探测、发现、截获和自动跟踪,以及确定其坐标和距离。其精确性、抗干扰能力,以及与机载雷达交换信息的能力都很出色。由于这一综合系统的使用,可使飞机截获目标的时间缩短,机载武器的命中率提高,配合头盔瞄准具,将有较强的攻击能力。防御方面装有KG8605A机载主动式干扰机,并配有整合干扰丝/热焰弹形成的主被动自卫系统。为保证飞行安全,飞机上还装有飞行状态和过载限制器,这样可保证飞机在机动状态时,飞行员也能放心的实施有效的作战行动。 歼-8III与F-16和幻影2000的比较从气动布局上看,F-16采用的是19世纪发展起来的边条翼技术,幻影2000用的是10年代成熟的大后掠三角形布局,两机均是新机老布局;歼-8III则选用21世纪有长足进步的鸭式布局,可谓老机新布局。三者的共同点是都能利用脱体涡产生的有利干扰获得高升力。但三角翼的后掠角受总体布局的限制,获得高升力的能力有限;边条是固定的,很难用他去适应所有的飞行状态;歼-8III的前翼则是全动的,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控制有利干扰。实验证明,在静不安定飞机上安装全动式前翼,有助于增加升力,当飞机大迎角时,还能提供俯仰操纵。 通常情况下,近距耦合鸭式飞机的配平升力要比常规飞机高一些,机动性能也好些。除增加主机翼升力外,还起平衡作用,而且在改善失速状态和大迎角时垂直尾翼的绕流方面,效果也相当明显。典型的如以色列的幼狮C-2飞机,与未安装鸭翼的幻影V对比,幼狮C-2的纵、横向操纵性能和持续转弯性能均较好,在所有使用高度,尤其是在低空,阵风效应较低;改善了大迎角和低速情况下的机动性。82年黎以战争后,英国《飞行》杂志记者采访了以色列空军的一位高级军官,这位军官对“幼狮”C2的评价之高,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他说,在某此方面“幼狮”C2甚至比F-15和F-16还要优越,在空战中“幼狮”C2的击毁率并不比F-15和F-16低。 但必须指出的是,“幼狮”C2并未运用主动技术控制和电传操纵技术。只是简单鸭式翼,而这种简单鸭式翼由于距飞机重心距离较小,配平能力有限,对盘旋性能的改善还是相当有限的。尽管如此,装有鸭翼的“幼狮”C2的出色表现已经足以让人刮目相看;那么运用主动控制和电传操纵技术控制前翼的歼-8III,必将使飞行机动性能的改善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操纵系统看,歼-8III配备了较先进的三轴数字式四余度电传系统。与F-16和幻影2000一样,静安定余度也是负值。无论何种气动布局的飞机,只要放宽静安定余度,其性能都会有所改善,但相对之下,鸭式布局的收益要更大些。歼-8III放宽了静安定余度后,进一步降低了配平阻力,并提高了前翼的配平能力。由于前、后翼面均为正升力面,其升力差不多是常规三角翼飞机的两倍,机动性能也强得多,这表明歼-8III的气动布局更为先进。歼-8III的Cy,是无法对比的歼-8III气动布局的先进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由此推断出歼-8III的Cy远远高于F-16A与幻影2000也是合情合理的。 从飞机推重比来看,歼-8III是1.11,F-16A是1.06,幻影2000是0.85,显然,歼-8III具有较大的储备推力,其推重比上的优势已非常明确,已这对于提升机动性能将有重要的作用。 从上述情况来看,尽管我们目前并不清楚歼-8III的机体结构强度有无改变,飞机最大承受载荷有无提升。但仅从构成飞机稳定盘旋性能的另外两个重要指标Cy和推重比,以及瞬时盘旋性能的另个一个重要指标Cy来看,在水平机动性能方面,歼-8III已是占尽了优势。 至于火力方面,在执行空战时,歼8III最多可携带8枚空空导弹(4枚中距、4枚格斗导弹)。火控雷达,具有10个目标攻击能力,同时还装备有红外跟踪瞄准系统,与头盔瞄准系统相配合,可“看那儿打那儿”。空空导弹的阵容也十分强大,包括国产的PL-9、PL-12、AMR-1导弹,俄罗斯的R-77、R-73先进空空导弹以及以色列的怪蛇4超级空空导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R-73十分先进,与头盔瞄准系统相配合其离轴射角可达60度,优异的机动性加先进的格斗导弹。怪蛇4则是举世知名的高机动格斗导弹。 从上述分析来看,歼-8III飞机的变化,远非幻影III到幻影2000的能比,甚至跨度还要大一点。做为一种22世纪研制的飞机?歼-8III能有如此重大的改变,是值得称道的。但具体效力如何,因为公开资料不多,就难以知晓了。 歼-8III近来成为热门话题,歼-8III在气动布局作了较大的改动,成了三翼面的战机。歼-8III飞控系统是三轴数字式四余度全权限电传系统,硬件是由631所与618所共同研发,飞控计算机采用容错计算机技术,共有三部不同的32位RISC系统架构计算机,为验证该系统及发展主动飞控技术,歼-8IIACT在1996年12月29日进行首飞。其它的主机载计算机系统也都是32位RISC系统架构。歼-8IIACT采随控布局,装备火/飞/推综合控制系统,具备直接力控制能力,能作一些高难度机动,像是S型转弯、跃升、半滚倒转、斤斗、半斤斗倒转、尾冲、水平8字、垂直8字等,中低空操作性能十分优异。 由于歼-8II盲目追求高速,以致牺牲中低空气动性能,表现在低展弦比主翼,轴径比大(机身太长),歼-8III都作了改动,主翼成为中展弦比,机身缩短一米多。并且大量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机体寿命增为6000小时。在隐身方面,在1995年试验的雷达吸收涂料,约可以降低雷达反射截面75%,但由於剥落问题未过关,目前未知这问题是否解决?与歼-8II相比,歼-8III最显著的特点是加装了鸭式小翼.机身总长缩短40厘米左右,但机身相应加宽,机身内部油箱容量比歼-8II大.在执行空战时,歼-8III最多可携带8枚空空导弹(4枚中距,4枚格斗导弹),在携带4枚空空导弹的情况下,起飞滑跑距离不超过300米。 在机载电子系统方面,雷达是俄罗斯引进的甲虫,对F-16的探测距离是85~90千米,还装有613所的头盔瞄准具,可“看那儿打那儿”,内建有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研制新的KG8605A机载主动干扰机,并整合干扰丝/热焰弹形成主被动自卫系统,对此还是十分满意的。甲虫的子系统将逐步国产化,613所负责火控系统,综合航电系统由上海615所负责。也有报道指歼-8III雷达采用的是以色列的射控雷达,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同时还装备有红外跟踪瞄准系统,也可与头盔瞄准系统相配合。 至于动力方面,一开始有说是使用93年与俄罗斯合作的RD-93,但由于使用RD-93修改工作量大,最後选用黎阳的WP-13FII,与WP-13AII比,其推力增加约15%,最大推力为78千牛(8000公斤力),推重比约达7左右。涡轮引擎其高空高速性能比涡扇引擎好,唯一的缺点是耗油影响航程,这也是引进Su-27的主要原因,不过在航程与酬载方面均有大的改进,外载量约5000公斤。歼-8III大概是在1998年初定型,如果一切搞定,猜解放军目前约有20~30架。没想到歼-8III会如此早便准备投入战场。 沈飞早就在搞歼-8III,我一直不知道其性能如何。80年代末,我就隐约听说空军可能采用歼-8II的后继型。从歼-8II首飞到现在已经15年了,沈飞不会睡十几年的大觉。歼-8III肯定会采用一些中国下一代战斗机所用的技术,一来提高战斗力,二来验证新技术。 歼-8III的情况如果真象雷电所说那样,它的综合作战性能应该与F-16C相当,这将是一个质的飞跃。中国在飞机制造领域的各项技术储备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89年,北空司令员刘玉堤(朝鲜战争中的中国王牌飞行员,所在大队为“刘玉堤大队”)曾经说过,歼-8II经过改进可以达到F-16和幻影2000的作战水平,很有发展潜力。由此可见,空军自己很清楚歼-8II的弱点,一直对歼-8II的改进抱有希望。 歼-8III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已减轻自重,歼-8III采用的复合材料比重可能是中国目前军机中最高的,这样带来的一个问题是飞机成本提高.歼-8III的最大外挂已提高到5吨,在对海攻击时,可携带4枚C801/C802/C803空舰导弹及2枚近距格斗导弹.在对地攻击时可携带多种制导武器.值得一提的是,歼-8III机身下的挂架可挂1枚重约1.5-2吨的空地导弹,以执行战略核轰炸任务,该型导弹与执行战略核轰炸任务的轰6使用的相同型号,弹头当量5-100万吨。空空导弹可采用国产的PL系列,俄罗斯的,以及以色列的怪蛇IIIⅣ等。 鉴于中国面临外部威胁,空军会加快该机的部署。这应该是歼-8系列的最后一型了。 据我所知,歼-8III可能是中国第一种具备空中加油的作战飞机。我已经看到中国空中加油模拟器的照片,这说明中国空军已经开始空中加油训练。 可以肯定,早些时候展示歼-8IIM是虚幌一枪,真实目的是掩盖已经试飞成功的歼-8III。当对手发现你的真实实力时,已经晚了。我曾经撰文指出,这是中国“示弱”的惯用手法,居然屡次奏效。 歼-8系列是我国航空工业和沈飞多年工作的成果核结晶,歼-8I、歼-8II和歼-8III走的是一条渐改的道路,即所谓的“小步快跑”,这符合我国国情,而且歼八的每一次的改型推出都较前型有着质的飞跃,时间间隔却越来越短,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由于歼-8III的改进,使歼-8系列达到了F-16C/D的水平,的确是可以认为是第三代飞机,广泛应用成熟技术和有选择的引入我国航空科技的最新成果,为歼八系列增添新兵,正因为如此所谓的J-10、J-11工程才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中国更新一代飞机的推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J-10,J-11和FC-1相比,无论从技术战术性能还是从价格效能比都可以说是中档飞机,事实上我国广大的开放天空主要是有歼-8系列包括歼-8III来保卫着。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为我国航空工业和沈飞自豪! 另外,有网友所提歼-8III是我国第一种具备空中加油能力的作战飞机似乎有误,因为相应歼-8IV(D)早已曝光,但歼-8III肯定具备空中加油能力。 至于有网友于说的歼-8D是歼-8II的修改型,是空军对已现役的100架歼-8II的修改措施之一,歼-8D还安装了我国自产的JL-10雷达,装备加油系统。 歼-8III据我所知只有两架。是鸭式布局的试验机。气动性能同歼-8II比有很大提高。但同作为空中加油验证机的歼-8D一样,他们都是昙花一现。没有大规模生产装备。歼-8III毫无疑问是“和平典范”工程的替代机,在两年前北图的一本航空类期刊上,作者指明此机为“争气机”。 歼-8III的综合性能较歼-8II提高了30-40%,特别是近距格斗性能大幅提高.从技术角度来讲,歼-8III还是成功的,实现了从第二代战斗机向第三代战斗机 的转变,为中国的新战斗机的研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歼8III是否会大量装备部队,却是另外的话题,因为中国目前有太多的选择,除了众所周知的苏27生产线的引进, 以及J-10的巨大成功,另外新J-9(双发重型制空战斗机)由于采用了SU-27的发动机, 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技术瓶颈问题,也已首飞成功,最初计划和J-10一起作为中国的高低搭配机种,不过新J-9也可能下马,资金和其部份成功的技术将用于新J-12XXJ的研制。 ----------------------------------- 命运坎坷的沈飞歼-8Ⅲ 离子鱼 “和平典范”的失败和歼-8Ⅲ的开始 歼-8Ⅱ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时的技术标准存在很明显的不足,主要的问题表现在机载雷达火控系统的技术水平过于落后,相比当时空军已经开始接触到的西方三代机同类系统,歼-8Ⅱ的操纵和火控存在复杂程度高和使用效果差的明显问题,苏联早期战斗机遗留的设计思想限制了歼-8Ⅱ在现代化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为了应付苏联军事威胁与美国合作改进歼-8Ⅱ的电子设备,是中国与西方关系恶化前进行的层级最高的军事航空合作项目。引进全套航空电子设备对歼-8Ⅱ进行改进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突然出现的政治动荡让中国在“和平典范”上栽了个大跟头,最终得到的收益与投入的大量资金相比远远不成比例。中美关系因政治问题迅速恶化后歼-8Ⅱ的改进项目仅处于开始阶段,送到美国的歼-8Ⅱ样机还不具备基本的飞行试验能力,半途而废的电子设备改装工作也无法进行最后的综合调试,投入巨大资源进行的“和平典范”在1990年时已经在实际上夭折。中国想依靠自己的力量为歼-8Ⅱ改造雷达航电的能力是有的,但发展出自己的综合航电在时间上却不能满足迫切的军事需要,引进国外先进成品应急并进行技术参考符合当时的装备和政治条件,只是任何人都没有预料到苏联形势变化会如此迅速的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 这架歼-8Ⅱ为从美国返回的“和平典范”样机之一 中国在1990年后已经不可能从美国得到计划中的55套改装设备,但与西方关系的恶化和同时期苏联及东欧局势的动荡,导致中国航空兵对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改善歼-8Ⅱ战斗力的措施再次成为军事航空技术发展的重点项目。歼8II完成后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国内机载雷达火控和导弹武器性能落后,中国引进美国电子设备和武器改装歼8II的项目又因为政治因素而终止,技术引进的中断迫使中国航空工业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善歼-8Ⅱ,而这个努力所出现的成果就是被称为“争气机”的歼-8Ⅲ。中国在先进技术的引进方面并没有将全部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国内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也发展了自己的先进航电系统,相当于“和平典范”项目的PD雷达样机在1990年开始飞行试验,1979年开始的综合航电项目在1990年也得到了突破性进展,相当于F-16综合航电的873航空电子综合系统也开始应用于歼-8Ⅱ验证机。国内从1979年开始的大量航空电子系统开发工作到1990年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从美国引进雷达航电的失败反到促进了873等项目的工程实现速度。歼-8Ⅲ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提出的对歼-8Ⅱ进行改进的战斗机发展项目,早期计划中歼-8Ⅲ将在2000年时与新歼(歼-10)和歼-7E共同构成新一代战斗机装备,满足航空兵部队在2000年作战环境下对战斗机装备的要求。 歼-8Ⅲ采用了总体性能与“和平典范”计划相当的雷达火控和综合航电系统,歼-8Ⅲ在国内装备和引进的战斗机中首个具备双杆操纵系统,利用平显和下显构成了仪表电子显示系统,利用数据总线将国内自行开发的十余项航空电子设备进行合理的综合。歼-8Ⅲ能够在全天候条件下满足拦截和格斗空战的要求,先进火控系统具备较好的迎头拦截和攻击低空目标的能力,在使用先进导弹武器时还拥有同时打击2个目标的能力。歼-8Ⅲ在保证对空作战能力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对地/海目标攻击的能力,机载雷达和航电整体性能上与国外第一代综合航电基本相当,在航电武器整体性能上超过台湾空军装备的IDF与F-16A/B。 歼-8Ⅲ开始研制的时候俄罗斯苏-35正在世界各大航展上努力卖艺,苏-35的三翼面布局和中国从俄罗斯苏-27SK,使国外很多军事评论单位对歼-8Ⅲ的技术状态走上了歪路。当时分析歼-8Ⅲ时大都认为歼-8Ⅲ会采用有利于机动的三翼面布局,并且根据这个条件歼-8Ⅲ进行了大量的估算和分析,但是事实证明采用三翼面的歼-8确实有但却不是歼-8Ⅲ,而是在2000年公开展示的歼-8ⅡACT电传技术验证机,真实的歼-8Ⅲ则中规中矩的保持了歼-8Ⅱ的基本气动和结构。歼-8Ⅲ从整体上来看并没有对歼-8Ⅱ的气动和结构进行外表可见的改进,曾经计划中的小边条和前缘缝翼都没有得到采用,在歼-8ACT上已经完成飞行试验的电传飞控装置和静不安定布局,也因为成本高和技术不够成熟而没有在实用机型开发在应用。 三翼面的实现者——歼-8ⅡACT 很多分析文章和网络传言对歼-8Ⅲ的改进方法和技术状态出现判断错误,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清楚的了解歼-8Ⅲ在设计时遵循的原则。歼-8Ⅲ主要是利用“六五”和“七五”期间技术进步解决歼-8Ⅱ的技术不足,争取在2000年前完成定型试飞工作并完成批量生产和装备。时间上的因素使歼-8Ⅲ不可能采用过多可能影响进度的新技术或新成品,严格来说歼-8Ⅲ只是用国内设备和成品完成了“和平典范”未完成的工作,相对歼-8Ⅱ有限的结构改动也只集中在加强飞机的结构和载荷条件,歼-8Ⅲ的气动布局和操纵系统与歼-8Ⅱ相比都没有明显的变化。歼-8Ⅲ基础条件上唯一称得上改进的就是采用了新开发的WP-14,如果按照WP-14和WP-13AII的理论数据分析歼-8Ⅲ和歼-8Ⅱ的飞行性能,发动机推力更大的歼-8Ⅲ在起飞性能、爬升率和稳定盘旋上可以得到提高,但是因为机体设计变化不大所以相比歼-8Ⅱ的提高幅度有限。歼-8Ⅲ采用比歼-8Ⅱ更复杂的电子设备和加强结构后必然增加结构重量,翼面积不变则歼-8Ⅲ更高翼载荷不利于飞机的高空和瞬间盘旋性能。歼-8Ⅲ在飞行性能和格斗空战能力上相比歼-8Ⅱ应该并无突出的改进,但综合航电和PD雷达的使用明显改善了飞机的综合作战能力。 歼-8F是歼-8Ⅲ直系血脉的继承者 整齐的歼-8F机队实现了歼-8Ⅲ最初的目标 歼-8Ⅲ这个“争气机”是替代“和平典范”要求的国内自主改进型,开发期间台湾海峡问题的突变促进了国内航空装备的发展,作为90年代中期国内唯一能够生产的较现代化战斗机型号,歼-8Ⅲ受到中央军委和航空兵部队的重视并得到了重点发展的地位。歼-8Ⅲ研制计划是研制3年后首飞并在5~6年内完成定型试飞,到2000年前后完成200架飞机的生产装备任务,保证航空兵部队得到一种具备较强战斗力的全天候战斗机。歼-8Ⅲ相比歼-8Ⅱ改进幅度不大的特点有利于加快开发研制的速度,但是科研资金投入有限使原型机的生产数量过少,事故和发动机故障问题又导致对项目起关键作用的原型机坠毁。歼-8Ⅲ每次事故恰恰都发生在对项目发展最关键的样机上,对型号技术完善和试飞工作所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歼-8Ⅲ的雷达火控和显示系统到2000年时已经有更好的替代型号,但WP-14发动机却仍然无法克服设计和使用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发动机问题导致歼-8Ⅲ在最有利的时机完全无法满足装备的需要,设计单位被迫将已经完成的成熟航电武器系统用来改造歼-8Ⅱ,曾被寄予厚望的歼-8Ⅲ则作为发动机试验机消耗掉剩余的时间,错过机遇的歼-8Ⅲ最后只能作为中国战斗机发展的失败者黯然退场。歼-8Ⅲ的失败主要是冒险应用的动力装置在技术上很不成熟,而WP-14对飞机性能的作用相比成熟的WP-13B并无突出的改善,WP-14改进到现在仍然没有真正满足实用的可靠性标准,新机配新发的技术冒险从实用角度并没有体现出积极的意义。 歼-8Ⅲ大批量生产的计划最终失败在动力装置选择不当的问题上,浪费了大量时间资源和精力后不得不退回原地重新开始,航空科研单位从歼-8Ⅲ发展的成败得失中取得的教训非常沉重。动力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中国飞机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但很多因为发动机问题下马的型号大都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像歼-8Ⅲ这样完事具备却被发动机拖下马的型号却非常少见。中国现在已经开始了对新一代战斗机的全面发展,新型作战飞机必然会对动力装置的性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新飞机与先进发动机的组合不可避免的要增加技术上的风险。歼-8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成为新型飞机开发方案和过程中用以参考的有益资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