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得不佩服李奇微,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军事指挥家。破解了志愿军的“礼拜攻势”和“月夜攻势”,发明了“磁性战术”。如果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是两盘棋的话,我想彭德怀元帅毫无悬念的输掉了两场比赛,尽管这两盘棋中间,彭德怀在某个环节也走了几步好棋。 横城反击战,砥平里战役和汉江南岸阻击战,这些战役里面充满着血腥,和众多伤亡的数字,给志愿军留下的是壮烈和耻辱。 李奇微,是在第三次战役期间,替代了那个在二次战役中撤退发生车祸的沃克中将的。他接手的是一个溃败的军队,一个丧失斗志的军队。然而李奇微一到,战场便发生了变化,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在大溃败的时候,立刻组织反击。李奇微做到了,当志愿军礼拜攻势结束的时候,李奇微迅速组织了反击,这反击的速度让彭德怀着实吃惊不小。 横城反击战,是在我记忆中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最后一次成功的穿插伏击战。志愿军四个军和人民军两个军团集结在一起,准备围歼在横城一带的南朝鲜的第五和第八师。最后,韩国第八师3个团,韩第三师和第五师各一部,美2师一个营,美韩4个炮兵营被消灭。当然志愿军的伤亡也是巨大的。 横城反击战之前,美军并没有拉平战线,而是在横城和砥平里一带快速追击溃退的志愿军,这给志愿军一次绝好的穿插打伏击的机会。善于这种战术的彭德怀显然抓住了这个机会。一开始彭总想打砥平里,但是由于砥平里有美军驻守,战斗力较强,最后还是选择了攻击南朝鲜军队防区的横城。结果横城反击战,志愿军取得胜利,而砥平里战役,志愿军失败了。而如果彭总一开始就选择攻击砥平里,那么损失将会更加惨重。 横城战役的胜利,使得前进的美军必须撤退,而砥平里是阻击志愿军追击的必经之路。如果砥平里陷入志愿军之手,那么被包围的美军将无路可退,陷入被围歼的绝境。于是,美国人上演了惊心动魄的防御战,志愿军四个师,八个团,围攻美军一个团和一个法国营,居然没有拿下来,而且损失相当惨重。这是志愿军的耻辱,也给中国人敲响了警钟。那些认为美国人怕死的家伙统统该滚蛋了。美国步兵二师23团,做到了38军穿插三所里所创造的神话。 我想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可以是英勇无畏的,只要你给他们创造这种机会。 参加阻击的美军23团团长弗里曼,后来官拜四星上将,成为驻欧洲的美国陆军总司令。 对砥平里攻击的停止是在中国基层军官的坚决要求下决定的。在中国军队的战史中,下级指挥员在战斗中向上级指挥员提出\“不打\“的要求,砥平里属罕见一例。 对砥平里战役意见最大的是吴信泉,他的39军的三个师被上级毫无用处的来回调动,急行军的强度甚至超过了战斗。后来上级指示39军、40军和42军统一归40军军长温玉成指挥。这显然架空了其他两位军长,而且按照温玉泉自己的话说:这场对砥平里的战斗,是没有协同的一场乱仗,是以我之短对敌人所长的一场打不胜的战斗,必须立即退出攻击。 温玉成军长直接给邓华打了电话,明确建议撤出战斗。邓华让温玉成\“不要放下电话\“,立即向彭德怀报告了温玉成的建议。 彭德怀表示同意。 让我引用一下《朝鲜战争》的作者在文章里的原话作为注解吧: 砥平里战斗,中国军队的伤亡人数是惊人的。参加攻击的中国军队八个团中,仅第四十军参加攻击的三个团就伤亡1830余人。三五九团三营的官兵几乎全部伤亡,三营营长牛振厚在撤退时说什么也不离开遍布着他的士兵尸体的阵地,最后硬被拖下来。三五七团团长孟灼华在向上级汇报士兵伤亡的情况时,因痛苦万分而泣不成声。 中国军队对砥平里的攻击是失败的。 战后,志愿军邓华副司令员为此做了专门的检讨。 美国人写的文章,把砥平里战役当做是朝鲜战争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之后志愿军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志愿军战无不胜的神话被打破,恢复了在第二次战役失去的勇气和信心。 留给志愿军的,就是撤退,撤退。这种情况和第二次战役中的美军差不太多。在志愿军流传的那句:从北到南,一推就完;消灭敌人,回家过年。再也没人念叨在嘴里了。 面对着志愿军的溃退,彭德怀想到的就是:给我士兵,给我武器,给我粮食。听到这些,那个在战争前曾指示彭老总要打到36线的快60岁的老头,又该做何感想呢? 彭总要从前线回到北京了,在这个万分紧急的时刻,彭总还要离开前线,如果不是碰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不会这么做的。 老总回去了,事情发展的并没那么顺利,要是彭总不亲自回去,事情也许更不顺利。在会议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时候,有些领导开始强调自己的困难,彭德怀实在听不下去,禁不住拍案而起:\“这也困难,那也难办,你们整天干的是什么?我看就是你们知道爱国!难道几十万志愿军战士是猪?他们不知道爱国吗?你们到朝鲜前线去看看,战士住的什么,吃的什么,穿的什么!这些可爱的战士在敌人飞机坦克大炮的轮番轰炸下,就趴在雪地里忍饥挨冻,抗击敌人的猛烈进攻,他们不是为了保卫国家吗?整个北朝鲜由于战争的破坏,物资粮食根本无法就地解决,在第一线的连队缺粮缺菜缺衣的现象相当普遍,其艰苦程度甚至超过红军时期。经过几个月的苦战,伤亡了那么多战士,他们为谁牺牲,为谁流血?战死的、负伤的、饿死的、冻死的,这些都是青年娃娃呀!难道国内就不能采取紧急措施吗?\“ 彭总要到了他的兵,参加19兵团尽快赶到朝鲜前线,第三兵团立即入朝作战。这样在朝鲜就有了四个兵团(此外还有一直在朝鲜的第九兵团和十三兵团)。给西线部队补充了五万新兵和5000老兵。 彭总要到了武器,向苏联购买了60个师的装备(我一直有疑惑的是,第一批36个师的苏联装备,装备到了哪些部队。这60个师的装备又装备到了哪些部队?有谁知道的可以告诉我。还有一个师的装备,又包括哪些武器?尤其是重武器。) 陆军加强了火力,增加了三个火箭炮团和两个榴弹炮团。 后勤补给得到了某种程度解决。一是掌握了部分制空权。苏联空军出动,在中国空军的配合下,建立了“米格走廊”,有效地保护了后勤补给交通线。成立了高炮师,在高炮和米格15的双层保护下,在朝鲜北部获得了部分制空权。二是运输工具得到了保证,向苏联购买了1.7万辆汽车。三是增加了工兵团的数量,修建了更多的补给线路。 救护工作有了保障。过去志愿军有三怕,一怕没饭吃,二怕没子弹,三怕负伤没人救。为此,准备了10万张床位的医院,能够接受8万名伤员。 此外,还专门成立了后勤司令部,司令是志愿军的副司令员洪学智。 尽管后来的第五次战役,志愿军也失败了。但是能够在三八线稳定下来,彭总的这些举措,是起到了根本作用。 1951年6月中旬,朝鲜战争交战双方的对峙于汶山、高浪浦里、三串里、铁原、金化、杨口一线。 这是经过五次大规模的战役,最后依据双方的战场实力所形成的一条战线。 这几乎就是朝鲜战争爆发时南北朝鲜开始作战的那条线。 战争进行了整整一年又回到了战争爆发前的状况。 作为军事家的李奇微认为,美国军队绝对有打到鸭绿江边的实力,美国军队的空军、海军和装甲兵的力量,能保障这一目的的实现,当然付出巨大的人员伤亡是肯定的。 第二部分:我想表达的意思: 1、不能为志愿军在前期的胜利沾沾自喜。理由如下: a、第一次战役,志愿军的出现,出乎美军意料之外。就比如,泰森在我身边,如果他不留意,我可以咬掉他的耳朵。 b、解放军的战术奏效。包括诱敌深入,采取伏击、包抄和偷袭。以及夜间作战。 c、美军的自大和狂妄付出了代价。前两次战役,美军的冒进给志愿军提供了伏击、包抄和偷袭的机会。可这个机会在第二次战役以后,几乎不存在了。 d、先发制人战术的有效性。先发制人所取得战绩的例子,太多了。比如德军在二战初期的辉煌,日本人偷袭珍珠港的成功。但真正的战争凭借的是实力,当然如果在先发制人这一波打击下,就失去还击能力的国家除外。 d、第三次战役的胜利,在于乘胜追击。韩军和美军就像惊弓之鸟一样,溃败如山倒下来,无法阻止。 2、美军,并非怕死之辈,值得敬佩 美军的指挥官并不是糊涂虫,反而是精英。他们破解了礼拜攻势和月夜攻势。志愿军遇到了强大的对手,而通常在战场上,的确士兵们怕遇到美军。 当美军一个团抵挡志愿军8个团进攻的时候,谁还会认为美国士兵是胆小鬼呢? 3、苏联的作用 后期苏联的装备以及米格走廊,运输工具的增加等等都起到了战场对峙的条件,没有这些,是没有能力搞长期对峙的。所以,别把功劳都抱在自己怀里,苏联人有份,朝鲜人有份,只不过我们那份要占大头。 杜鲁门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我从来没有忘记,美国的主要敌人是苏联,只要这个敌人还没有卷入朝鲜战争而仅仅是幕后操纵,我们就决不能浪费自己的力量。\“ 结论:在朝鲜半岛或者中国周边海域,中美之间发生局部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是中美两国都记得朝鲜战争的惨烈和巨大的伤亡人数,所以要谨慎使用战争。 面对美军,我们要及早做好准备,时刻以美军为假想敌。当美军在远东的一个第八集团军能够扛得住中国东部的三四个大军区的时候,中国解放军该进行深刻反思了。那种在朝鲜战争上,用一个兵团对付一两个师还占不到便宜的历史,该仔细回味了。 人多,不再是我们的优势;夜间作战不再是我们的优势。那么武器的火力,训练以及实战,战术以及战役的运用理论,我们远远超过美军?如果不是,何来的世界第一陆军? 彭老总在第四次战役失败的时候,立刻发现了志愿军存在的问题,他想办法解决了,从而保证了三八线的稳定。那么在朝鲜战争中存在的,制空权,后期补给问题,再碰到美军的时候,中国解放军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记住:别不把中国人,不当人看;别不把中国士兵,不当回事。我们的生命同样宝贵。减少士兵伤亡,应该是我军需要奋斗的一个目标。朝鲜战争、反越战争这些鲜血淋淋的例子,难道还不够沉痛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