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我军高速智能鱼雷曝光 绕过诱饵炸沉千吨靶船


日期:2013-10-15 14:57:53|2013-10-15 14:57:53 来源:科技日报

  初秋,波飞浪卷的南海深处静谧安详,执行新型鱼雷试验任务的潜艇隐蔽出航。远距离大深度状态下发射出的新型鱼雷灵巧绕过干扰“声诱饵”,怒吼中将上千吨的靶船拦腰炸沉。这一声海底惊雷,标志着我国高速智能鱼雷定型试验圆满成功,我人民海军鱼雷装备性能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聚焦实战,磨砺深海利剑   南国椰岛,海风摇曳,一支庞大的试验船队迎着朝霞驶出军港。一颗小小的鱼雷,出动了新型潜艇、护卫舰、反潜飞机,还有配属的警戒船、靶船、测量船……为让试验环境更加真实,军代表在参试部队间奔走周转,协调出动多艘潜舰兵力验证新型鱼雷的战技性能。   鱼雷属于海军独有的特殊装备,由于水声环境变幻复杂等因素,人民海军曾一度面临鱼雷技术发展 “短板”,潜艇部队官兵热切期盼“能打胜仗”的新型鱼雷。如今军代表们置身于深海潜艇为新型鱼雷试验保驾护航,官兵们对这型全数字化鱼雷既兴奋,又忐忑。   “下潜,继续下潜。”伴随着艇长的号令,军代表余伟注视着潜艇测深仪。当到达一个从未抵达过的鱼雷发射深度,他大胆向艇长建言:已完全摆脱“敌”舰艇声纳搜索范围,可以择机发射!   伴随着艇长复述发射倒计时口令,鱼雷发射舱外一阵猛烈的气泡涌出,鱼雷开始沿着设定航线加速驶离。几分钟后,鱼雷按照规划航线抵达预定海域,此时的鱼雷如同潜艇放出去的风筝,依然在实时接收潜艇指令。“打开制导装置。”话音刚落,远方的鱼雷应声开启声纳,对“敌”目标自动搜索准备攻击。   短短几分钟的探测搜寻,鱼雷发现目标进入攻击态势,眼看着它自动调整攻击深度,开始以更高速度向目标靶船狂奔,成功穿靶!   鱼雷四次穿靶后引爆战斗部,惊天怒吼中靶船灰飞烟灭。直升机摄像观察显示,爆炸波升腾起几十米高的白色涌浪,靶船被涌浪托出海面,接着加速下沉。   保障打赢,他们四海为家   试验是武器研发生产的重要环节,实战化试验可以验证设计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但也直接面对进度延期、经费短缺、装备损失甚至生命安全风险。试验队的军代表们以“能打仗打胜仗”为目标全程跟随鱼雷研制试验,运用试验数据当好“铁面判官”。   鱼雷初样研制成品亮相时,试验团队聚焦实战性能提出鱼雷全海域环境使用,要到不同的海域环境逐项试验考核。成功的喜悦无暇细品,失利的痛苦记忆犹新。   鱼雷战斗部装有高能炸药,其性能得经过陆上和海上实爆试验,军代表则是爆炸装置最后把关人。陆上实爆在即,他们拒绝了关于简化爆炸试验程序的建议,坚持用最费力的方法逐步检测。军代表李晨上前检查完最后一道工序,又最后一个离开试验场走入掩体,指挥组才放心地下达起爆指令。   新型鱼雷实现战斗部装载后整体通电检测以缩短技术准备时间,军代表李晨又成为趟雷阵的第一人。因为没有先例,参与试验的某部官兵嘘声一片:以往都是分段检测后再装载,万一这次整体通电检测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次李晨选择了胆大,他用科学的数据向官兵们说明整体通电检测的安全性。但为了消除大家的恐惧,他清空了现场所有人员,独自完成战斗部装载和整体通电检测。   被祖国需要,是一种幸福!为保障水中利剑游弋在大洋深处,每年军代表们都要从南到北巡检鱼雷保障线,足迹遍及人民海军三大舰队各色岛礁。   泪洒高原,他们埋名深山   某军代室副总代表郭勍每次到海南出差,会忍不住先行打听自己的妻子是不是也在试验现场。他的妻子正是鱼雷研究所一名高级技师,夫妻俩结婚8年有5年泡在试验场和工作室,在海南试验场反倒比家里更容易相见。   人员、装备千里辗转参加试验十分辛苦,把孩子托付给邻居照顾,家人生病住院只能电话问候,与女友约定的婚期一拖再拖、多次“过家门而不入”成为年轻军代表的常态。主管军代表李晨甚至创造出1年坚守试验现场309天、28次深潜出航的记录。通宵达旦处理试验数据,连续攻关确定故障点,都说苦都说累,可他们一说起亲手交付的鱼雷又眉飞色舞,对鱼雷性能状态及幕后故事如数家珍。   与现在军代表紧张忙碌的场景相悖,老军代表钟勇潮曾长期面临生产设备闲置、任务短缺的尴尬局面。他不断为年轻军代表加油鼓劲:能为中国新一代鱼雷研制试验贡献力量,是荣誉更是军人担当。早在上个世纪,他就以打赢未来海战的前沿眼光,组织军地合力跟踪预研下一代鱼雷,二十多年的技术积累才换来新型鱼雷战技指标的跨越换代。   用生命保卫鱼雷安全,用毕生奉献推动鱼雷发展,这是老一辈海军军代表留下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海军的鱼雷全靠进口,发射一枚就少一枚,能看上一眼都十分难得,而中苏关系的破裂让处于襁褓中的国产鱼雷研制处于危难之中。   一批海军干部卷起行李远离都市,悄然走进西南红土高原的大山深处隐姓埋名。时年20多岁的军代表李德昆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分子一起,在杂草丛生、虫蛇出没的云南大山中垒窝棚,搭床铺,白手起家建设鱼雷生产线。艰苦奋斗的传统镌刻心间,新一代鱼雷人殚精竭虑奋发图强,使国产鱼雷家族形成多种动力、多种发射平台、多种制导方式的发展格局。   “装备技术发展等不到、买不到,必须靠科研试验血和汗趟出来!”定型实爆试验结束后,为国产鱼雷呕心沥血的试验队军代表们,像一个个从战场胜利归来的战士,浑身洋溢着轻松和幸福。细细品味英雄们几十年艰辛历程,就像一枚默默在水下行进的鱼雷,别人也许无法看到光彩航迹,他们一直在执著潜行……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