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万万没有想到,他和贺子珍结婚时,杨开慧还在人世,他和贺子珍结婚两年后,杨开慧才壮烈牺牲的。 这一事实一直折磨着毛泽东。特别是当他知道杨开慧的确是在1930年被何健所杀的准确消息后,他常常吃不下饭,经常失眠。 毛泽东和贺子珍是1927年10月在井冈山相识的。 当时的毛泽东正值壮年,初识贺子珍,就被贺子珍那俏丽、迷人,充满青春活力的魅力所打动。自和杨开慧分手后,毛泽东一直不知道开慧的行踪和消息,秋收起义,毛泽东把队伍拉到了井冈山后,曾用暗语给杨开慧写过一封信。信中的大意是:我在这里做买卖,赚了钱,生意兴隆,堪以告慰;并提到了自己的脚伤。但一直没有收到杨开慧的回信。杨开慧生死未卜。他爱开慧,思念开慧。可他是男人,他需要女人的爱抚和柔情。在与贺子珍的接触中,他也读懂了贺子珍这个年轻、漂亮、质朴、纯正的姑娘那颗爱慕的心。 爱情超越了一切,毛泽东和贺子珍同居了。那是1928年的夏天。 此后,贺子珍成了毛泽东的秘书。英雄美人殊死恋,是古今不变的法则,全心全意的结合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那段时间,他们炽情如焚,体验到了人生情爱的全部温馨与甜蜜。 令人不可理解的是,在这段蜜月生活中,毛泽东很少单独与贺子珍在户外活动,如一起散步,一起出门。毛泽东似乎觉得这样做影响不好。对此,著名作家王行娟,女作家,著有《贺子珍的路》、《李敏·贺子珍与毛泽东》等。曾经很细腻地这样描述: 有一次,毛泽东要到下面视察工作。临行前,他深情地看了看刚刚给自己收拾好行李的贺子珍,柔声地提出了一个要求: “我要走了,你送送我好吗?” 贺子珍答应了。马夫牵着马在前面走,他们两人在后面慢慢地跟着,一面走,一面谈话。僻静的山路上没有行人。走了一段路以后,毛泽东忽然说: “我先走一步,在前边等到你。” 他上马走了。贺子珍莫名其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得按他的意思,继续往前走去。没走出多远,迎面遇到一个拄拐棍的伤病员。贺子珍又往前走,看到毛泽东果然在前边等着她。毛泽东迎上来解释说: “刚才要经过红军医院,我们走在一起,怕影响不好,所以我先走一步。” 贺子珍理解地点点头…… 毛泽东与贺子珍同居在当时是公开的事,按理完全无需有任何避讳。但是毛泽东却偏偏在公开场合下特别注意。是因为毛泽东作为党的领导人,理所当然的应当遵守当时在江西制定的《婚姻法》,而当时的他尚是杨开慧的合法丈夫,不可能与贺子珍办理正式结婚手续,因此不愿在官兵中造成不良影响而损害自己的形象?还是因为毛泽东在他不知杨开慧死活的确切消息的情况下,便与贺子珍同居,以致在内心深处时时闪出对杨开慧的负疚之情,使他不得不采取这样一种特殊方式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呢? 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婚姻,反映了毛泽东提倡婚姻自主的理念,提倡婚姻自主,使每个人享受到幸福婚姻生活的同时,也反对无节制的纵欲早婚,独身和其他异常行为。他还坚持红军战士的妻子只有经丈夫同意或两年得不到丈夫的消息后才可以提出离婚。同时,毛泽东还兼顾农民的传统习惯,不赞成性自由的观点。 《毛泽东传》的作者特里尔写道:“这一点很合毛的脾气,他笃信诚实的乡土美德。他不同于那些‘五四’型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看来,大胆的社会实践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他和开慧及子珍的婚姻在当时的环境中都是稳定的。确实,毛泽东并不看重结婚的仪式。然而,一旦确定这种关系就会稳固地保持下去,直到因外部因素而发生突变。” 毛泽东不仅是这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的大胆倡导者,更是这种观点的勇敢实践者。 但毛泽东怎么也想不到,杨开慧还活在世上,为此,他的一生都永远怀念着这位伟大的女性。 1931年初,当在井冈山的毛泽东从敌人的报纸上知道杨开慧遇难的消息时,毛泽东那天没吃饭,并且失眠了。他甚至朝贺子珍发了一通无名之火。毛泽东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和贺子珍结婚的时候,远在湖南板仓的杨开慧正在家乡坚持艰苦的地下斗争;更没有想到,他和贺子珍结婚两年多后,杨开慧才刚刚牺牲,并且她的牺牲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是毛泽东的夫人。 事实上,毛泽东一直惦念着杨开慧和他们的孩子们。尽管他长期得不到杨开慧和孩子们的消息,但还是想方设法打听他们的下落。1929年11月28日,毛泽东在给当时上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立三的信中还说道:“开慧和岸英等我时常念及他们,想和他们通讯,不知通讯处,闻说泽民在上海,请兄替我通知泽民,要他把开慧的通讯处告诉我,并要他写信给我。”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枪杀在长沙城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行前,她把孩子搂在胸前,轻声说:“孩子,我没有别的话要说。如果你将来见到爸爸,就说我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说我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帮他了,请他多保重。”杨开慧怀着对毛泽东和孩子无尽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走向刑场,结束了29岁年轻的生命。 杨开慧牺牲后,当地革命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连夜把烈士遗体运回板仓,葬在青松环绕的棉花坡上。 一个月后,毛泽东从敌人的报纸上知道杨开慧遇难的消息。历历往事,涌上心头,他怀着沉重的负罪之感,提笔给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写了一封信,信中表示:“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并寄款为杨开慧修墓立碑,上刻“毛母杨开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龙刻。民国十九年冬立”等字。 毛泽东与杨开慧之间虽有矛盾、误解,乃至关山远隔时毛泽东为各种传言所惑,不明实情,与贺子珍同居,但在毛、杨的婚姻关系中,居主导地位的仍是他们真诚的相爱,彼此的相互依恋。他们之间的感情是一种刻骨铭心,融于灵魂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生命和时空的感情。也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其一生中始终深挚怀念着杨开慧。 1957年夏天,毛泽东在会见20年代家中女佣陈玉英对她说:“看见你就像又见到了开慧。”说罢泪水流了下来。 1962年,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逝世。毛泽东没有忘记开慧对母亲的爱,特地写信寄去500元葬仪费,并对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说:“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并重复:“是一家,不分彼此。” 特别是在50年代,毛泽东与江青的关系越来越不和谐,毛泽东心里更加怀念杨开慧。也就是在这种心情下,毛泽东于1957年5月11日,含泪写了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