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军事 谈兵论战 3月27日 近日网上曝出消息称,中国正计划研发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并预计在未来5至8年内取得突破,由此引发了不少人对中国究竟将研发怎样的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垂直/短距起降战机是全新研发还是在现有平台上进行改装?中国垂直/短距战机与两栖攻击舰将如何搭配,以及中国两栖战力将获得何种提升?等等一系列的讨论与猜想。但在我们开始这些猜想之前是否应该问这样的问题,垂直/短距起降战机真的适合中国国情么?在日后的实战中这款战机真的能获得良好的应用吗? 垂直/短距战机将使中国两栖作战事倍功半 目前世界各国的两栖作战力量,如果按照装备水平进行划分可以有这样几个层次,即依靠冲滩型登陆舰将登陆部队直接运上滩头阵地的第1层次;依靠船坞登陆舰,通过有限的直升机与登陆艇将登陆部队运上滩头阵地的第2层次;依靠直通甲板的两栖攻击舰,以更多的直升机与登陆艇将更大规模部队运上滩头阵地的第3层次;以及在第3层次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垂直/短距起降战机提供及时强大火力支援的第4层次。由此可见,对于期望获得高端两栖作战能力的国家而言,研发垂直/短距起降战机是相当必要的。 但问题在于,这种能力对于中国而言是否必要呢?实际上,尽管垂直/短距起降战机是英国首先装备并应用于实战,但真正在两栖作战领域内采用此类战机的却是美国,而美国海军陆战队之所以执意装备此类战机,除了冷战时期设想的高强度两栖作战的实际需要,同样重要的原因还是源于二战时期瓜岛恶战时对海军的不信任。实际上,美国两栖攻击舰不断地大型化除了为了搭载数量更多的登陆部队,更主要的还是为了能更好的搭载数量更多的垂直/短距战机,而仅从战机性能来讲,美国航母装备的常规起降舰载机,在速度与打击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大幅领先于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因此当F/A-18E/F这类“炸弹卡车”积极对己方登陆部队进行支援时,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实际上仅能起到辅助作用。 与美国海军陆战队与海军的长期积怨不同,中国的海战与两栖作战是统一进行的,即使日后将海军陆战队提升为独立军种,其与海军显然也不会有美国式的对立,在日后的两栖作战中必然是海军陆战队在海军强大海基航空兵的支援下进行登陆,而在己方夺取制空权的情况下,对于个别目标的重点打击完全能依靠舰炮、导弹以及武装直升机完成,在整个作战体系中,并没有非垂直/短距起降战机担当不可的重要环节。 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在中国难产可能性较大 众所周知,尽管最初将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应用于实战的是英国,但包括法国、德国、美国、苏联以及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都对这类战机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发,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局限,其中不乏奇葩方案,但随着“鹞”式战机的诞生,垂直/起降战机的整体技术结构基本确定。截止目前F-35B型战机基本走向成熟,垂直/短距起降战机此前走过了4个技术发展阶段:第1阶段:发动机短舱整体旋转(VJ-101);第2阶段:独立升力风扇与常规水平尾喷口(苏-15VD);第3阶段:尾喷口偏转(“鹞”式战机);第4阶段:升力风扇与尾喷口偏转发动机联动(雅克141、F-35B)。 尽管目前广泛的猜测是中国将研发处于第4阶段的最新型垂直/短距起降战机,之前3个阶段都是陈旧的,甚至是能够躲过的弯路,但实际上西方国家正式通过目前已经陈旧的技术,以及之前的弯路获得的诸多垂直/短距起降战机研发领域的核心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发动机喷口的矢量偏转。在“鹞”式战机上,通过4个喷口的偏转,垂直/短距起降战机首次实用化,而雅克141开启的模式则赋予了此类战机性能进一步完善、提升的可能,但这些都是材料研发与应用经验均很薄弱的中国所不曾经历的。 时至今日,中国仅仅刚刚具备研发高性能涡轮风扇发动机的能力,批量生产并大量装备部队都较难达到,此时即使上马类似“鹞”式战机采用的“飞马”发动机这类陈旧的喷口偏转发动机都是相当大的挑战,更何况要研发类似F-35B装备的F135-PW-600型升力/巡航发动机这类目前世界上最高端的动力装置?按照此前曝出的消息,中国将在未来5至8年内取得突破,而此处的突破,即使是动力装置的过关也是相当巨大的成就,而在其后还有同样复杂的机体设计,这一切对于中国目前的航空工业技术水平而言,是相当大的挑战,而技术风险过大的直接后果就是类似印度LCA战机的难产。 垂直/短距起降战机可靠性难以满足中国需求 按照美军公布的资料显示,目前美国海军陆战队装备的AV-8B机队的战时机队完好率能达到75%左右,这是很高的比例,这得益于战机性能的成熟以及美军对战机的良好维护。但随着F-35B即将服役,目前的观点认为,在同样的使用环境中,即使受到加倍的良好维护,F-35B机队的完好率达到70%都是很困难的。原因在于,F-35B采用的F135-PW-600型升力/巡航发动机结构过于复杂,对海上环境较为敏感且拆装、维护难度较大,另外该机型采用的隐身涂层在海上高温、高湿、高盐的情况下可靠性较低,而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在军舰上对这类隐形涂层进行维护、更换难度较大。 有鉴于此,如果垂直/短距起降战机跟随日后的中国国产全通甲板两栖攻击舰加入现役,则其无疑将面临与F-35B类似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有别于美国的两栖舰队,全通甲板两栖攻击舰对中国海军而言同样是新事物,如果中国期望这一系列新装备形成战斗力,就需要同时适应新平台与新战机,这不仅对高端两栖战经验并不丰富的中国海军而言挑战巨大,由此带来的过晚形成战斗力也将使新装备的先进性被浪费。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在可预见的时期不会参与类似打击利比亚那种战事的中国而言,这类基于两栖战舰的空中打击能力并不急需,有鉴于此,即使中国真的需要垂直/短距起降战机,也不应与全通甲板两栖攻击舰同时发展,只进行足够的前期预研即可。 众所周知,两栖作战能力对于各类海洋国家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但中国在发展自身的两栖战力时,应该以独立于美欧俄的眼光来审视自己,中国现在以及将来都是海军大国、强国,高端航母的积极发展与服役不需要大型两栖战舰承担部分航母的职能。与此同时,更高端、更可靠的弹药技术与作战理念也使进攻方能以更少的途径,获得更多的打击手段与更佳的打击效果。中国需要4万吨级的两栖攻击舰,但垂直/短距起降战机作为在特殊时期诞生的特殊装备或许并不适合现在的中国(凤凰军事 谈兵论战 刘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