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吉迪恩·拉赫曼:美日无法用TPP遏制中国


日期:2015-05-22 16:07:33|2015-05-22 16:07:33

  1.吉迪恩·拉赫曼:美日无法用TPP遏制中国   吉迪恩·拉赫曼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巴拉克·奥巴马为何如此迫切地希望达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TPP)贸易协定?啰嗦的官方答案是,这位美国总统认为该协定将打破12个太平洋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壁垒,并由此促进繁荣。简短而真实的答案是:中国。   关于TPP的关键性事实在于,这是一个将包含美国、日本以及另外10个环太平洋经济体的贸易协定——但将中国排除在外。华盛顿方面围绕TPP的大量争论,是贸易谈判抛出的标准内容:关于农民、汇率以及知识产权的争论。但是奥巴马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根本动机是战略性的。   然而,对于华盛顿和东京方面而言不幸的是,即使真的达成,TPP也没有重要到足以证明:它被寄予的所有地缘政治希望都是合理的。   很难去争论TPP背后的战略逻辑,因为美国直到最近仍然没有坦白说出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原因。官方说法是,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不足以被纳入TPP。然而,几周前当奥巴马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他距离承认TPP远远超过贸易范畴靠近了一步。在这次采访中,奥巴马表示,达成TPP协定至关重要,因为“如果我们不制定规则,中国将制定规则……我们就会被排斥在外……我们不希望中国利用其规模来强迫该地区的其他国家”。   奥巴马仍然把争论框定在经济范畴内。但是美国外交政策当局的其他人很乐意谈及更广泛的权力政治问题。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最近一份广受讨论的报告认为,过去几十年美国“将中国融入自由国际秩序”的努力实际上适得其反,因为中国势力如今威胁到美国“在亚洲的主导地位”。该报告的作者罗伯特·布莱克威尔和阿什利·泰利斯是美国两名最著名的亚洲观察人士。他们认为美国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反击,包括“通过有意识地将中国排除在外的手段……在美国的朋友和盟国之间建立新的特惠贸易安排”。这就是在描述TPP。   对于与中国卷入激烈的领土和外交争端的日本来说,这种战略动机甚至更强。起初,东京方面回避TPP谈判以避免惹恼强大的国内选民。但是,安倍对中国崛起的恐惧超过了对日本农民的畏惧。他开始把TPP视为加强美日联盟以及巩固日本在亚洲地位的关键。最近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时,这位日本领导人指出,该协定从根本上是关于“民主和自由”,并补充称:“其战略价值是超乎寻常的。”   美国和日本领导人所作辩解中的焦虑情绪,反映了美方和日方均担心中国在亚洲崛起的事实。尽管中日之间直接的领土争端略微降温,但中国在南中国海的领土主张,已经通过备受争议而带有明显军事意味的“填海造岛”工程而注入了新的动力。在经济方面,美国最近未能阻止其重要盟友加入中国发起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此事令美国蒙羞。如今美国担心亚投行将成为中国推动其“一带一路”政策的工具,而该政策是为了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打造全新基础设施网。   面对这些挫折,眼下奥巴马当局决心要达成TPP,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明显标志。奥巴马已经把向亚洲“重新平衡”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一项标志性举措。其高级官员如今认为,对于表明这种重新平衡策略仍然存在并运行良好,TPP至关重要。   然而,TPP无法真正满足其如今被赋予的战略希望。首先,TPP涉及的12个谈判国能否达成协定并在各国国内获得通过,仍远远不明朗。奥巴马与国会的纠缠已经发出了充分的警告。   更重要的是,现在阻止中国成为亚洲经济的核心为时已晚——考虑到其中蕴含的所有政治和战略利益。中国已经成为TPP谈判国中多数重要国家(包括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中国还是美国本身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还是韩国和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两个亚洲主要经济体甚至不是TPP谈判方。的确,上周在奥巴马竭力确保TPP在国会通过时,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正在中国签署总值220亿美元的商业协议。   莫迪渴望与中国做生意,并不意味着印度对中国崛起完全释怀。正如美国在该地区的多数友国和盟友一样,印度正怂恿美国加强在亚洲的军事存在。但是,尽管美国仍然是亚太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军事强国,但中国如今是该地区实力超群的经济强国。一个TPP协定不足以、也来不及改变这一点了。   (译者/马柯斯)   2.孙太一:奥巴马的TPP是怎么黄的?   孙太一   美国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科学讲师   美国当地时间5月12日下午,奥巴马政府贸易谈判的“快轨程序”(TPA)未能在美国国会参议院起的足够票数,这使得接下来的12国亚太地区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有可能面临夭折。绝大多数参与此协议谈判的国家都不会让自己辛苦斡旋的谈判成果受到美国国会,这个1/12方的国内政治的约束和裁决。   奥巴马的第二届政府,尤其自最近一次中期选举以来,“政党政治”的僵持愈演愈烈,这次投票反倒出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状况。这是奥巴马政府(白宫)非常需要的一个决议,因为TPP算得上奥巴马的政治遗产,对美国的亚太战略来说,可能是挽回颜面的一步棋。可参议院绝大多数投支持票的都是共和党人,而奥巴马自己的民主党阵营却全面倒戈,站在了奥巴马的对立面。   白宫、国会民主党、国会共和党三方的博弈和诉求其实十分明显。奥巴马政府因为一直主导推进这样一个进程,自然是力挺的。共和党人虽然很讨厌奥巴马,但是他们喜欢自由贸易大于他们讨厌奥巴马,所以在这件有利于区域自由贸易的议案上面,多数共和党人还是选择了支持。而国会民主党的立场则比较暧昧。   首先美国虽然是三权分立,白宫和国会是需要制衡的,但是在一个党派内部,执政党的总统大都被公认为是这个党的领袖。也就是说,在奥巴马发声的时候,民主党人无论是在白宫任职还是在国会任职,都会在党内把它作为一党领袖的意见。所以,这件事再次展示了现阶段白宫几乎已经对国会内自己党派的议员“失控”。而执政党领袖和自己的党出现裂痕的情况其实已经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以中期选举为例,执政党的参选议员如果能够获得在任总统的直接支持,对竞选是很大的帮助和鼓舞。不过随着奥巴马支持率的不断降低,这样的情况越来越不符合逻辑。在最近一次中期选举中,那些需要连任的民主党议员都主动和奥巴马保持距离,甚至在被问及自己的施政纲领会否和奥巴马的一样时,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示了否定。奥巴马在中期选举的时候,也自己意识到了情况糟糕,几乎没有参加任何自己党内连任或新参选议员的助选活动。当时这种结构上的裂痕现在已经演变为实际政策冲突了。   民主党的议员并非不同意该议案,而是觉得本来可以让美国从中大捞一把,现在议案上的文字反倒让人觉得美国为了赶时间、赶进度进行了很大的妥协,成了一个没有“被执行效力”或者说没有“牙齿”的议案。民主党议员目前非常希望将包括对于“惩罚操纵货币”、“劳工权利保护”、“反对童工”、“惩罚不公平贸易”等相关条例写入此议案,以在实际层面上让美国在这样的谈判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更好地通过谈判输出相关价值和意识形态。所以,从本质上来讲,民主党议员不是反对这个议案本身已经写入的内容,而是认为议案居然没有覆盖全他们认为必须要加入的内容。   此外,根据美国的法律,52票赞成,48票反对的结果本来应该是“通过”的。但是因为每个参议员都有“阻碍议事”的权利(Filibuster),一般是一个议员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使得议案没法继续推进(在台上读菜单也是选择),而法律规定需要60票才能终止“阻碍议事”,让议案继续往前推进。本来在美国宪法刚被制定的时候,这个“阻碍议事”的规则是一个很罕见被使用的程序。往往议员也会真的拿自己的生命去做赌注,在台上连续站几十个小时,以表示自己对于当前议案的愤慨。而美国近几年来的政治不但让“阻碍议事”常规化,甚至成了理所当然的阶段。不拿到60票,就别想继续进行议案了。这就大大降低了议员动用这项“武器”的成本, 很少需要有人真的站到台上不断地说上几十个小时不睡觉,搞得心力憔悴了。   目前,共和党在想办法进行一些补救。民主党似乎也正在酝酿新方案,把“货币操纵”的要求去掉,其他要求仍然保留,给TPP留下可能的空间。因为一旦在TPA里加入了“货币操纵”的条款,基本标志TPP彻底没戏了。不过,随着美国大选年的不断临近,越来越多地政治资本和注意力被转移到议员连任和总统选举上,TPP以及贸易相关的讨论很有可能被搁置,乃至夭折。而美国外部的环境似乎也让白宫分身乏术、力不从心。继沙特国王宣布不参加本周奥巴马和海湾六国首脑会面之后,巴哈林也决定退出,加上本来就不准备参加的阿曼和阿联酋,奥巴马只剩下和两个国家首脑见面,这些国家显然对奥巴马政府和伊朗的谈判不满。本来克里上周在巴黎见了这些国家的部分代表以为敲定了海湾六国和奥巴马的会议,没想到几天之后就出大状况。   普京隆重举行阅兵之际,西方国家为了表态没有参与。而国务卿克里却不得不在之后几天造访,以维持住美俄关系以及乌克兰的局势。克里之后也将访问中国,可能也希望就区域贸易、中美俄关系以及中东当下乱局等问题上获取中国的支持。至少美国不希望因为内政的混乱和纷繁导致潜在合作伙伴越走越远。   此外,安倍访美本来被美日寄予很高期望,甚至华盛顿一度预测访问期间会敲定TPP,安倍在美国国会的演讲可能也是希望国会能尽快给予奥巴马政府“快轨程序”。显然安倍没有实现这些既定目标,美国国会并不像日本、奥巴马政府这么着急。TPP的搁置和中国牵头的AIIB等新型战略模块的成型,使得既有的国际金融治理规则逐渐从西方主导向多元协商、共同平衡的模式过渡。接下来的情况也许不一定是立马由一个国家取代另一个国家,而是多方共存、多方博弈相互平衡的新局面。在这样的舞台上,咱们中国应该可以大有作为。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