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公网专栏作家 中国前驻巴基斯坦大使 木春山 4月中旬,习近平刚刚结束对巴基斯坦的访问,460亿美元大单成了海内外热议的话题。笔者观察到,围绕中巴合作,西方媒体和学者有一些与内地专家差异化的看法。中国前驻巴基斯坦大使张春祥在回应笔者疑问也提到了瓜达尔港不可能成为军港,更不会是中国海外军事基地。 2002-2007年担任中国驻巴大使的张春祥是军人出身的外交官,一言一行都体现着他的军人特质:直率且直言。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张春祥在谈到瓜达尔港的问题,以及该港成为军港的可能时,感慨颇多。 根据张春祥的说法,朱镕基总理在2001年5月访问巴基斯坦时,时任总统的穆沙拉夫向中国提到开发瓜达尔港等问题。朱镕基回国后,交通部长黄镇东过来考察。 张春祥透露,刚好在他担任大使的时候,中国开始修建瓜达尔港,只用了36个月就完成了建设,总投入2.18亿美元,巴基斯坦出资5000万。他称瓜达尔港是中巴友好合作的典型、典范、样板。“特事特办,定下来就干,以最快的速度,因为巴基斯坦太需要了。” 张大使现场展示了巴基斯坦地图,用笔指着地图上的城市对媒体介绍:巴基斯坦此前只有卡拉奇港和卡西姆港,这两个港口都要经过卡拉奇,如果当地发生问题,巴基斯坦的进出口就会瘫痪。在这种背景下,巴基斯坦方面希望中国能在靠近波斯湾的该国西部,帮助修建瓜达尔港。 而让张春祥感到遗憾的是,建完后中国人没有接手。“第一次国际招标阿联酋中标,巴方认为不好;第二次国际招标是新加坡管理。但各方面也不到位,巴方不满意。巴方又想到让中国运营。双方多次磋商,李克强总理访问时答应下来,由中国来管理。”由此他感叹道:“瓜达尔港当时没有及时接手,耽搁了8年。要是当时接手,第二期都干完了。还有油码头。” 至于外国担心瓜达尔港会成为中国军港,张春祥直言:“那是媒体编故事,骗人的。” 那么既然瓜达尔港成为军港是一个“谣言”,中国为何要在巴基斯坦大手笔投资,特别是以瓜达尔港为终点的“中巴经济走廊”,体现了中国对巴基斯坦关系的怎样脉络? 确实,巴基斯坦虽然被称为“巴铁”,但这位“铁哥们”能给中国人带来什么,始终是包括内地媒体、学者以及海外最感兴趣的内容。美国媒体曾发表该国托列多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亚洲研究所主任张欣的文章,认为中巴经济走廊是令中国纳税人“恐惧的深渊”。 文章认为习近平与巴方签署的460亿美元合同是个“天文数字”,相当于2014年中国军费的三分之一;再加上巴基斯坦西南和北部安全局势严峻,中国在当地投资巨大,很可能让本国纳税人的“亏钱”。 笔者以此为例与张大使探讨。大使开门见山就说,460亿美元其实不算太多,因为双方签署的合同是多项目和长期的。他拿中国1.2万亿美国国债举例:“中巴合作多年了,商业贷款和优惠贷款都有,他们信誉很好,没问题!这么友好的邻国,这么重要的项目,应该投,比买美国国债强……我们(中巴)有着高度互信。” 他还强调,虽然巴基斯坦腐败问题突出,但中国和巴基斯坦签署的数百亿美元的项目,都是经过双方严格核算的,以确保资金用到实处。他乐观地表示,“中国的项目投资不会落进私人腰包,都会用在项目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