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迅速组织救援。同时,很多国家也向中国派出了救援队伍。其中有一支总人数31人的救援队来自日本。 这支救援队伍于5月16日进入灾区进行搜救,次日从废墟中挖出两具遇难者遗体。在记者面前、镜头环绕之下,日本救援队为这两位遇难者举行了一个哀悼仪式。一时间在网络上传为美谈,许多人称颂日本救援人员有人文精神,尊重死者。随后,到5月21日,日本救援队撤离了灾区。 笔者对空降兵十五军的第一个直观印象,也是来自于这次救灾。 灾难发生后,作为战略机动部队,空降兵十五军是第一批赶赴灾区救灾的解放军队伍之一。在他们急行军的路上,一位央视的女记者采访了其中一个小战士。女记者问小战士怕不怕,小战士回答说不怕,女记者问为什么不怕,小战士回答:“因为我们是钢铁的部队。”然后他转身跟上队伍,化为滚滚铁流中的一分子。 这个镜头曾经让我感动不已,但当时我从未想象过,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成为这支队伍的一员——尽管是名誉的,但在这次旨在维护英雄荣誉,反击网上抹黑英雄言论的“我们和英雄在一起”活动中,我确实被授予荣誉证书,成为了空降兵十五军黄继光连的荣誉战士。 走进十五军的这几天中,我了解到了当年救灾中发生的更多故事。其中最令我震惊的一个故事,差不多与当年日本救援队的救援时间是同步的。 就在日本人进入灾区的同时,已经在绵竹清平乡展开救灾行动的十五军特功八连获悉,小木岭中有上千矿工、伐木工被困,断水断粮,急需救援、撤离。18日,特功八连在大梁子山的小木岭发电厂背后打通了救援通道,接下来的三天两夜里,特功八连93名指战员沿着这条救援通道救出了756名被困群众。 我无意贬低日本救援队的努力。虽然有人认为日本救援队指名要在青川、平武等地展开救援是意图窥伺当地的机密科研单位;虽然有人认为日本救援队忙碌的两天,只挖出一对遇难母女的遗体是无所作为;虽然有人认为31人的救援队在挖出遗体后,不抓紧在其他方向上继续展开救援,反而在32名记者面前摆拍哀悼仪式是作秀;虽然日本救援队撤离时还不忘抨击没有在灾区给他们提供宾馆住宿的中方是“不支持”他们的救援工作…… 但毕竟人家来了,人家是冒着余震的风险来帮忙的;毕竟人家展开救援工作了;毕竟人家挖出了两位遇难者遗体。作为接受帮助的一方,我们无论如何都应该感谢人家。很多事情,咱们心里清楚就行了,没必要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我只想问一句,如果挖出两具遗体并举办了悼念仪式的日本救援队值得我们感谢,可以被冠以“富有人文精神”、“尊重死者”等种种溢美之词的话,那么救出756位被困同胞的解放军战士,应该获得什么样的殊荣? 实际上,特功八连在小木岭的救援行动,还绝不仅仅是帮助被困群众撤离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救援行动堪称一次奇迹。 5月16日,日本救援队开始在青川搜索遇难者。此时特功八连正在一边组织清平乡群众向安全地带转移,一边向小木岭山区派出侦查部队。 5月17日,日本救援队挖出遇难者遗体并组织悼念仪式。此时特功八连正在位于大梁子山的小木岭发电厂背后引水洞处勘察地形,并组织战士用废电缆和木棍、绳子编制软梯。 5月18日,日本救援队转场到北川县,在一处中国救援队伍已经搜救过的废墟中展开救援行动。此时特功八连正在打通大梁子山的撤离通道。在这次行动中,八连派出6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登上上百米高的65度山坡,徒手爬上高达十余米,坡度达80度的混凝土大坝,在宽度不到1米的平台上固定好软梯。当日就撤出97名群众。 5月19日,日本救援队因为担心地震形成的悬湖决堤,决定放弃救援并撤离。此时特功八连搭建起更长的软梯。 5月19日下午14时许,日本救援队再次在大批记者面前表演了为死难者默哀,然后就撤出了灾区。而此时在大梁子山,大批被困群众到达大坝,拥挤在引水洞中。洞外是绝壁,平台不到一米宽。为避免被困群众因拥挤发生坠落事故,特功八连第一个登上大坝的突击队员独自一人堵在引水洞口,反复向群众解释外边的情况,让群众保持秩序。结果被不了解情况的群众谩骂、围攻甚至殴打。但当群众在洞口看到外边的情况后,不少人都留下了眼泪,对那位战士说:“小伙子,你受委屈了。” 5月21日凌晨,日本救援队乘飞机返回日本。此时,特功八连已经通过引水洞救出756名被困群众,结束了小木岭的救援行动。其中有几十位伤员是特功八连指战员背在背上撤下来的。 这次救援行动中,特功八连所冒风险之大,行动之难,工作之辛苦,救出群众之多,都堪称奇迹。然而,十五军上下,包括军领导、特功八连指战员乃至徒手攀登大坝的突击队员们却都不认为这件事有什么了不起。 根据十五军领导和八连指战员的说法,这件事太普通了。在他们看来,人民需要他们救助,党下达了命令,那么他们当然要执行要救助。至于救助过程中是否有风险,工作是否很困难,是不是劳累,那些问题根本不是军人应该关注的。 笔者在特功八连陈列室里看到的一幕,让我相信,军领导和八连指战员的说法并不是矫情。在这个陈列室里的一面墙上,挂着整整八叠锦旗,是的,我没用错量词,您也没看错,就是八叠。因为锦旗太多了,只能叠放在一起,不然不知道要用多大地方才能挂得下。 同时这里还有满墙的奖状、奖牌。还有一面面积比较小的墙上挂着六面最珍贵的锦旗。其中有几面因为历史悠久,已经必须用镜框装裱起来了。 八连获得过如此多的荣誉,建立过如此多的功勋,以至于小木岭营救行动在他们看来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虽然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美国,毫无疑问一定会被改编成救难题材的电影,甚至可能被名导演看中,拍成大片到全世界放映。 在这里,我见到了当年第一个登上大坝的党员突击队成员刘彬。他仍然是八连的战士,现在担任班长职务。这个年轻战士脸膛黝黑,并不太擅长说话。很明显,他不习惯跟别人说起自己建立的功勋。这说明立下那么大的功勋之后,他并没有被十五军当做典型去巡回演讲。他自己也并不觉得受了亏待。 参观过八连的陈列室之后,我同样完全理解这位战士。陈列室的两面墙上,挂满了当年在上甘岭战斗中涌现的英雄画像。战士们从走进这个连队开始,就一直与英雄们朝夕相处。在这些拉响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用胸膛顶住爆破筒炸掉敌人地堡的烈士们身边,战士们学到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他们与英雄在一起,因此传承了英雄们的精神。 事实上,对八连的这次功勋,部队的领导也是高度重视的。现任军委副主席许其亮上将在得知这次营救行动后,亲自前往小木岭救援现场,看望参加行动的官兵,高度赞扬他们,认为“前有上甘岭,今有小木岭”,把八连在救灾中表现出来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提高到可以和上甘岭之战中建立的武勋相媲美的程度。 然而,我们的媒体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却是在太差劲了。 2008年5月30日,人民网在军事频道的抗震抢险专题内刊登了一篇题为《“上甘岭特功八连”所在团小木岭大营救》的文章,文风基本保持了《人民日报》体,文章首图是几个战士拉着一条软梯,根本看不出地势之险、情况之危。位置既不显眼,内容也谈不上吸引力,配图也形不成冲击。当年关于特功八连这次伟大功勋的报道仅此一篇。 相反,关于日本救援队悼念仪式的报道却连篇累牍,充斥整个互联网。 我们的部队依旧是人民军队,在和平年代中,他们承担着随时可能牺牲的风险,不辞辛劳救援我们的同胞。这难道不值得大书特书吗?难道不值得媒体宣传、报道吗?为什么军队出一点点坏事,媒体就死盯着不放,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军队做的所有好事,媒体要么装看不见,要么草草的一笔带过? 我们的部队敢豁出命去救援群众,万一战争降临,他们难道就不敢承担牺牲、受伤的代价保家卫国吗?为什么媒体整天唧唧歪歪、无病呻吟,反反复复的念叨人民军队因为承平日久,所以“没有战斗力”了? 这到底是军队出了问题,还是媒体出了问题? 一位朋友告诉我,在“我们和英雄在一起”的另一场活动中,与邱少云烈士所在部队官兵交流时,来自互联网的一位“自干五”名人委婉地说了句“媒体在宣传方面存在问题”。结果一位老资格的媒体人暴跳如雷,指着几位年轻人的鼻子数落他们“思想不现实”,说他们不了解媒体界的“实际情况”。并告诉他们,他们所说的问题再五到十年之内根本不可能解决。 笔者认为,这可真是个好消息啊。 媒体界要么不想宣传英雄,只会鸡蛋里挑骨头。要么不会宣传英雄,拿出来的文章、作品没人愿意看。而且这个问题在几年之内都解决不了。本来应该由媒体来做的事情,过去一直是“自干五”在做,现在也仍然是“自干五”在做,那么以后干脆也都交给我们“自干五”来做好了。不需要媒体人们不情不愿、费劲巴拉的去做他们不愿意做,不能做的事情,只要他们把宣传资源让出来就可以了。 这个工作,别人不愿意做、做不好,我们愿意做,我们也有信心做好。 在特功八连的陈列室里,我曾和建立巨大功勋的英雄战士刘彬肩并肩站在一起。在黄继光连的晚点名会上,连长点到黄继光烈士名字的时候,我曾和全连战士一起大声的代替烈士答“到”,并从连长手中接过荣誉战士的证章、证书。我就是英雄部队的一员。 我曾有幸与英雄并肩,我曾有幸成为英雄部队的一员。我和英雄在一起。 我愿意尽我所能,宣传英雄的事迹,维护英雄的名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