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如奖”提名名单泄中国“黑科技”进展
日期:2015-08-18 15:59:24|2015-08-18 15:59:24
中国航空学会的“冯如科技精英奖”是我国航空科技领域的重要奖项之一。近日,该学会网站公示了第三届冯如奖的提名名单,其中附上候选人的重大成就。其中除了已有很多公开报道的舰载机、新一代战斗机发动机、先进空空导弹等技术成就外,还包括超燃冲压发动机、高速无人机等“黑科技”项目。透露了我国航空科技界在一些前沿性、开拓性领域的新成就。
为积极贯彻落实全国人才会议和中国科协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有关精神与要求,激励广大航空科技工作者推动航空科技创新、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中国航空学会八届二次理事会研究决定设立“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简称“冯如奖”),并审议通过了“冯如奖”评选表彰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力求将其打造成为全国航空领域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的科技精英奖。中国航空学会八届四次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从2011年开始评选冯如奖,每两年一届。前两届冯如奖评选结果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两届共17位获奖者实至名归。
第三届“冯如奖”评审通知于2015年5月中旬向全会各级组织发出。截止2015年7月1日,有关单位会员、地方航空学会和专业分会共推荐提名27位候选人。经材料审查和征求人选所在单位及有关方面意见,学会于2015年7月24日召开了第九届理事会人才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进行第三届冯如奖评审。会议采取两轮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了9位拟授奖人选,将提交九届三次常务理事会最后审定。9位拟授奖人选依据得票依次为:王永庆、黄维娜、梁晓庚、冯军、杨朝旭、黄长强、王振国、昂海松、李孝堂。现将9位拟授奖人选的基本情况和简要事迹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20天(2015年7月25日至8月13日)。如对拟授奖人选有异议,请于公示期间以书面形式提出。异议材料请寄送或传真至中国航空学会人才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通讯地址:北京市761信箱2分箱中国航空学会,邮编100012;传真010-84923942)。
九位拟授奖人选基本情况如下:
王永庆(推荐渠道: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设计师。长期从事飞机总体设计与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和主持了二十余个型号研制和六个五年计划的预先研究工作,带领团队攻克了四代机总体/气动/隐身综合设计和舰载战斗机总体综合设计等重大基础关键技术及舰载机关键系统及机构设计、巨软件规模系统研制、全机数字化设计工程应用等型号研制关键技术,为我国首型舰载机着舰和新机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荣获国防及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601所负责研制的歼-15舰载战斗机和FC-31外贸隐身战斗机原型机
黄维娜(推荐渠道: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总设计师。国家多项重点型号发动机和重大科研项目总设计师及主要技术负责人,长期奋战在发动机科研生产第一线,在重大基础和预先研究、型号研制中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进展,为国家多项重点型号研制、重大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新型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发、发动机型号批生产,以及军方重大技术保障任务等做出了杰出贡献,荣获总装、空军、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等重大科技成果奖十多项,多次受到国家、贵州省和中航工业集团公司表彰奖励。
| 燃气涡轮研究院负责研制的涡扇-15、涡扇-13发动机 |
|
梁晓庚(推荐渠道: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副总设计师。参加并主持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研发工作,带领团队攻克了“多元/红外成像探测及抗干扰” 、“高速飞行器气动光学干扰”、“飞行器超大攻角飞行控制”、“高敏捷快速转弯稳定控制”等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主持编写了《空空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等专著;作为博士生导师指导学生在制导、控制领域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发表论文60多篇,获中国专利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部级成果奖十余项。
冯军(推荐渠道: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研究员,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项目总师。现任大运结构总师、国产化材料项目总师。大胆决策采用三维标注、三维生产技术,建立了航空三维标注全新规范;推行在线关联设计、数字化制造/装配及设计/制造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等先进手段,实现与国际接轨。在大运14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中,牵头担任8项组长,成功填补一系列空白,大型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型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带领团队打破国外垄断,使得系列新型铝合金、钛合金、结构钢、复合材料及非金属材料实现装机应用。
杨朝旭(推荐渠道: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作为中航工业飞行控制系统技术首席专家、第四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获得者和第八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历经多个飞机型号研制和预研课题研究,在飞行控制专业领域开展了大量开拓性技术工作,为发展我国航空核心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他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荣获4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国防专利。他还带领和培养了一支掌握先进飞控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黄长强(推荐渠道: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教授,空军工程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机载武器系统”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研制先进战机装备的××型导弹攻击训练弹,解决了制约空军战斗力形成的重大瓶颈,摆脱了受制国外的局面,满足了部队急需。主持研制成功国内火力最强的某系列直升机武器系统,装备所有陆航部队,显著增强了陆军航空兵战斗力。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无人飞行器作战系统与技术学科。研制了国内××性能最优的××高速无人机并获重大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共4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和国防发明专利14项。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
黄长强教授为我国苏-30MKK战斗机研制了十余种各种教练弹,摆脱了受制于俄罗斯的局面
我国购买的俄制米-171直升机原装没有配备武器系统,加装黄长强教授带领研制的武器系统后可携带最多144发57毫米火箭弹,可将数个足球场范围打成一片火海
王振国(推荐渠道:湖南省航空学会),教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高超声速推进技术领域专家,曾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工程等多项重大攻关项目,在超燃冲压发动机及其地面试验、飞行试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实现了技术水平的跨越。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1,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3)、授权专利6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99篇;培养博士28名,其中3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资料图)超燃冲压发动机(下)与涡轮喷气发动机(上)、冲压发动机(中)原理比较图
昂海松(推荐渠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微型飞行器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航空科技与教育一线工作,在微型飞行器技术开拓和发展上取得国际先进水平成果,曾任两项型号工程总设计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出版专著7部,发明专利5项。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防科工委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航空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等荣誉。
昂海松教授是我国微型飞行器方面的专家
李孝堂(推荐渠道: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制了微、轻、重型系列军民用燃气轮机。完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小档功率舰用燃气轮机的研制并装船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我国舰用燃气轮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功率舰用燃机完成整机性能试验,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民用系列轻型燃机已在国内、外应用;国家863重大专项 R0110重型燃气轮机完成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形成了系列化燃气轮机研制体系,培养锻炼了燃气轮机研制队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