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国防观念是强大国防的思想根基——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强化现代国防意识 全民国防观念是强大国防的思想根基。“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强化全民的现代国防与现代战争意识。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挽救国家危亡为己任,捐弃前嫌,促成国共合作、共赴国难。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宣示了正确国防思想和军事战略,政治上主张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主张全民抗战、持久抗战,坚持正面战场的正规战与敌后战场的游击战密切配合。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抗日游击队和广大民兵,坚持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胜仗迭出,大量歼敌、牵敌、疲敌、滞敌,振奋国人,发挥了重大战略作用。 国民党军队也有爱国将领战前著书诸如《国防论》《国防与航空》等,强调重视“世界军事之新趋势”,树立新的国防观,“发展国防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实行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重视空中战场重大作用,提醒国人在空军建设上要“迎头赶上!”但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总体上战略被动,大片国土沦丧,付出巨大牺牲。这除了中国农业社会与日本工业社会形成的综合国力有较大差距外,主要原因是国民党政府一度推行消极抗战的错误政治主张,国防思想与军事战略落后且不合实际。失于“真打”准备,忽视全民抗战,忽视陆、海、空三军协调发展,忽视革新军制,缺乏灵活的战略战术。战争中,国民党一些陆军部队奋勇作战,但因无制空权,又拘泥于阵地防御,伤亡巨大。国民党空军部队前赴后继,但数量太少,短时间内战损殆尽。海军数量更少,没有发挥战略作用。正面战场上,国民党部队用几乎单一的陆军与日本陆、海、空军联合作战相对抗,十分被动,牺牲极大。 抗日战争及战后70年的军事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树立与时代同步的国防观,充实发展现代国防理念。当前,世界军事领域发展处在转折点上,“互联网+”与新原理科学技术、智能化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传统武器装备加速更新换代,一系列新的武器装备不断问世,新型武器装备体系持续完善。各种战略力量调整加快,各军兵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陆、海、空三个军种正在凸显全新面貌。特种作战部队应时而生,新型作战力量日益占控战争舞台中心。新的战争形态正在颠覆传统的开战方式、作战程序、毁伤原理和时空概念。我们需要立足新的时代特点和新军事革命发展大势,形成新的国防观。 纪念大会上,短短十多分钟的讲话里,习主席十多次提及和平。习主席指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和平与战争是对立的统一,战争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敌人不会等你准备好了才开打。战争一旦开打,“临渴掘井”为时晚矣。国富兵强和准备打仗是遏制战争和打赢战争的基础条件。今天我们纪念抗战,仍需牢记古训,安不忘危,和不忘战。军队则需枕戈待旦,盘马弯弓,宁可千日不用,不可一日无备。 未来战争,将在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所及的广阔实体空间和无限的虚拟空间同时展开、交织进行。现代国防的空间概念,应跳出陆地边界、海岸线、海洋国土和陆地国土的平面国防思维,确立新的全维空间国防观念。 一是树立陆、海、空、天、网、电全维空间一体化国防的观念。上述任何一个方向防御薄弱,都可能导致全局被动。二是树立高立体国防观念。未来作战,陆、海战场的重点作战方向和战区主次位置可能变化,但战场重心“高移”并形成空天网一体、空天地一体、空天海一体则是基本特征。打击目标除了地面和海上目标外,主要包括航空器、穿越大气层与外空的弹道导弹、空天飞行器、航天器。在掌握制陆权、制海权的同时,要掌握陆、海疆域的一体化的制空天信息权。三是树立网络国防观念。未来战争,无“网”而不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强军必须强网。网络对抗及其制权争夺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形式越来越复杂,覆盖从战术到战略、从军用到民用的全部领域,网络安全成为全维国防乃至国家整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我们须树立“网络第一”的观念。四是积极防御国防观念。我国实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但不是单纯的守株待兔和消极防御。而是攻防结合、后发制人。既要千方百计化解危机、遏制战争、慎战自卫,又要在敌人挑起战争时,坚决回击并打赢战争。 我们要重视远程威胁和不见面战争。敌若对我军事侵略,其力量既可能来自近距离的当面国家(地区),又可能来自千里之外的枢纽基地和万里之外的后方基地;既会攻城略地对有生力量进行杀伤,更会对基础设施和运转机制破坏瘫痪。敌破坏瘫痪手段除传统的陆战手段外,主要包括以空天为主的“即时全球打击”力量和网络攻击力量。“即时全球打击”系统包括敌陆、海、空、天多种快速打击力量。未来作战,不仅有空制地、快制慢、小制大,而且有看不见的软制硬。观察军事形势和评估威胁,既要看硬件,又要看网电;既要看新的武器装备,更要看各军种武器装备形成的作战体系;既要眼盯当面情况,更要从全球一体、环球一体布局和新的打击方式综合判断。 高度关注海洋安全、太空安全和网络安全—— 放眼信息化战争,打造全维立体国防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虽拼死抵抗,但未能阻止敌人从平、沪两个战略方向展开的猛烈攻势,不得不节节后退。原因之一就是,我们打的是“代差”战争。日本是强国,打的是工业时代的立体战争,以坦克、大炮、飞机、军舰等机械化装备为主,在陆地、海洋、空中三维空间同时展开、相互配合。中国是弱国,打的是农业时代的平面战争,以步枪、机枪、手榴弹和少量火炮等火器为主要武器装备,主要在陆地一维空间展开。双方武器装备“代差”和战争形态“代差”,决定了中国军队很难以数量优势快速转化为战场优势。特别是日军掌握着制空权并连续发起陆海空一体进攻,使得中国军民只能以付出更大牺牲、以空间换时间的代价,积小胜为大胜,实行持久作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未来,有效遏制战争、打赢信息化战争,最基础的准备就是增强综合国力、打造全维国防。一是,各作战空间要全面兼顾、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武装力量的配置,既突出重点,又形成系统效应,防止出现某一领域的空白和短板。二是,高度关注海洋、空天、网络等新兴领域。我国面临的威胁主要在海洋、空天、网络领域,对这些新领域的国防建设需要格外关注。以往的国防史主要是陆防史。当前,我国部分岛礁主权和广阔区域海洋权益等核心利益被大小霸权主义国家侵犯或侵占,个别国家在我当面部署大量海军与空军兵力。三是,重点加强空天领域建设。以最新科学技术及其物化的武器装备为基础的航空、太空、网空力量,不仅成为各个军种的重要成分,而且“三空力量”在迅猛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一体。 近年来,军事科技走在前头的美军,在维持核威慑力量的同时,重点加强多项最新科学技术(美《国家防务》杂志称为“美军十大颠覆性技术”)支撑下的非核空天网力量建设。与此同时,美军战略和作战思想花样翻新,“反介入/区域拒止”“空海一体战”“离岸制衡”“第三次抵消战略”等等。万变不离其宗,概括起来就是突破传统制胜理念,“用革命性、颠覆性的技术压倒敌人”,不与敌进行手段相当的“公平的战斗”。为此,我们必须改变地面大规模兵力对抗、久战不决的战争方式和时空概念,强化各军种的空天优势,重视准备快速决胜的空天信息战争。随着武器装备新元素、新成分的不断加入,作战手段、军队组织结构更加先进,瘫痪、破坏效果日益加剧且难以防范。美军“第三次抵消战略”的直白解释,就是以空天网“三空一体超代优势”和“即时全球打击”,赢得主动和胜利。 在9月3日的纪念大会上,习主席庄严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纪念大会结束后,国防部发言人介绍,这次改革裁减军队员额重点是压减老旧装备部队,精简机关和非战斗机构人员,调整优化军队结构。笔者以为,陆军减员增效在不断改进单兵装备、无人机、直升机和反导导弹基础上,其模块化编组要便于空、海平台快速投送,增强空降作战、直升机打击和防空反导力量。海军应围绕经略海洋和“前沿存在”“前沿作战”思想,加强新一代航母战斗群、舰载隐形无人机、各类舰艇多功能和部分弹道导弹常规化建设。空军则立足航空、太空、网空“三空一体”,加强应对“即时全球打击”威胁和防空反导力量建设,试验和部署新一代战斗机、轰炸机、高超音速空天飞行器等作战系统。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是当今战争的主要根源。而由此导致的战争,从空间布局看,不论在陆地和海洋哪个区域,主要袭击方式将是“从空天而降”。其他国家战略反击也将主要是对等方式。这正是俄罗斯将空军发展为空天军和加强国家空天防御系统建设的基本根据,也是许多军事强国加强空天力量建设的原因。空天袭击与反空天袭击,将是未来战争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执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的中国而言,空天防御是首要任务,重点加强空天防御刻不容缓。 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拓展人民战争内涵,大力建设全民国防 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根源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各行各界均聚力于抗战,陷日军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正规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形式,普通群众也都参加各种抗日组织,并以参军参战、掩护配合、物资情报等多种形式支援八路军、新四军,人民军队迅速发展壮大、屡打胜仗。民兵和各类游击队进行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破袭战、铁道战、锄奸战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有力配合了正规部队的作战。未来战争涉及空间广阔,波及对象广泛,也没有前方后方、行业职业之分。一旦战争来临,全民抗战既是国防要求,又是历史必然。 毛泽东同志的“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全民抗战”的论断,仍是颠扑不破的制胜真理。我们要树立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观,发展和完善陆地、海洋、空天、网络领域的全民国防、全民抗战的形式与内容,形成亿万百姓亿万兵、各行各业重国防的社会氛围。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胆敢贸然犯我,必将使其陷入新时代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要全面兼顾各部分的发展建设。民兵预备役部队既是可以直接参战的力量,又是正规军扩编的基础,需要着眼现代战争特点、所处地理环境和所在战区任务,探索陆上、海上、对空等各种作战形式下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以及与正规部队配合的方法。不仅要使陆上民兵队伍健全,而且应使海上民兵成为护卫海岛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强大力量,空防民兵应成为协同空军作战和处置空袭战场的强大力量。为此,相应民兵分队应有战时组织动员的制度和遂行担负任务方案的必要训练。 军地共同战备是真正的战备。地方的各项建设,要注意纳入必要的国防内涵;公民、特别是民兵预备役部队要在可能的条件下,有计划地参加军队为主进行的各个领域的演练,特别是防止敌人空天袭击、网络袭击及其处置战场的演练,确保各类民兵组织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强大的综合国力是遏制战争和打赢未来战争的坚实基础——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面增强国防实力 强大的综合国力是遏制战争和打赢未来战争的坚实基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持久战”的原因是中国国贫兵弱,日本国富兵强,双方强弱地位的转换需要量变积累后的突破。今天的中国欲富国强兵,就要坚决落实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富国与强兵同步发展、融合发展。 一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我国战略定力的首要方面,是利用战略机遇期,一门心思发展经济、搞建设,提高综合国力。同时,要使国防建设水平与经济及综合国力水平相协调,兵强与国富同步。国防与军队能力要与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与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责任、作用相适应,与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进程相适应。为此,与国家经济总量提高相协调,逐步增加国防投入是必要和必须的选择。 二是提高国家资源的军民两用性。军队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资是时代生产手段的转换发展与军事运用。国家基础设施和资源,如通信、网络、交通、舰船、航空、航天、机械、机场、码头,能源、医疗、食品、服装等各种基础设施与生产系统,都具有军民通用性质或通用成分,既需要有军队必要的独立部分,相当大一部分又可以寓军于民。军人是拿了枪的老百姓,民兵预备役部队是军队战时扩编的坚实组织基础。军队的物质生活方式是社会生活方式的军事化,和平时期的许多项目可以军民兼容。在相关领域,应积极探索军民统筹计划、一体发展的形式、内容、制度和方法,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达到相互促进,提高效益,将强大的国防实力的基础寓于广大人民群众中。 三是强化各个领域建设的国防内涵。国家各领域的建设,都是国家综合国力建设的组成部分,都对增强国防实力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在筹划发展建设时,都要有意识地兼顾国防与战争需要。 人民军队是巩固国防、保卫祖国、抵御侵略的基本力量——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升履行使命能力 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证明,人民军队是巩固国防、保卫祖国、抵御侵略的基本力量,“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军队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强军,军队不强“是不能把敌人赶过鸭绿江的”。 如何实现强军?毛泽东同志当时指出,“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革新军制离不开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采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并以“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强军指导思想,扩大抗日根据地,壮大自己队伍,才有“百团大战”和大量歼敌之举,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坚持我军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政治工作是“铸魂”“聚心”的工作,具有生命线地位。毛泽东指出:“军队的基础在士兵,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与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抗日战争中,我军顾全大局、顺利实现战略转变,艰苦奋战、空前团结,一往无前、英雄辈出,都源于党领导下的强有力政治工作。社会越发展、武器越先进,越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当前,需要反复学习和贯彻全军古田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彻底肃清军内少数腐败分子对我军政治工作的破坏,纯洁政治生态,始终坚持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地位。 ——加速武器装备现代化。抗日战争的实践说明,先进武器装备是提升战斗力的关键因素。若与敌形成武器装备整体“代差”,赢得战略主动和彻底胜利将会付出巨大代价。目前,我军面临完善机械化和加强信息化双重建设任务,需要着眼时代特点,从我军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各军种的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加速缩小与强国军队武器装备水平的差距。 ——坚决落实中央军委关于国防与军队改革发展的战略决策。国防与军队的体制编制、运转机制、法规制度,是生成新质战斗力、建立新型作战体系的组织基础。抗日战争的经验说明,必须建立符合武装力量时代特点和有利于统一性、整体性、系统性、联动性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军制。当前,针对我军长期积累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中央军委已经并将继续推行有利于国防与军队统一指挥、联合作战和发挥各军兵种内在潜力的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实现强军目标和我军战略转型的根本性举措,必须坚决地、全面地贯彻落实。 ——必须弘扬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同理,军队作风关系军队建设全局、军队形象、战斗力建设和生死存亡。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曾遭到军内一小撮腐败分子的败坏。新形势下,需要始终坚持、继承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三严三实”的作风,依法从严治军,使我军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 走进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纪念胜利是为了永远的胜利。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军队现代化加速发展,坚定不移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着眼履行使命提升打赢能力,加强实战化训练演练,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本报特约评论员 董文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