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根廷和中国之间的货币互换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有人说,对方在外汇市场上如此这般地操作一番,中国就如何吃亏了,央行便如何送钱了,不由得令人捶胸顿足,一阵长吁短叹之后,无非还是中国或成最大输家之类的。然而,实际真是这样吗? 先说说央行。从根本上说,央行作为货币的发行者,在金融市场里操作,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发钱,这一点和其它的交易主体是完全相反的。一般人也好,各种金融机构也好,赚钱就意味着获得财富,自然是赚得越多越好,恨不得把别人的钱统统赚到自己手里才好。央行就完全不同了,央行赚钱就意味着从市场上回收货币,万一央行把钱都赚回来了,也就意味着市面上无钱可用了,市场也就不存在了。当然,如果市面上货币太多造成流动性泛滥,央行也可能回收一些,但总的来说,一定是发得多收得少,以保持一个适当的通货膨胀率为目的。所以,在考察央行的行为时,绝不能从小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拿赚不赚钱当标准。总而言之,央行是发钱的、发钱的、发钱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货币互换协议呢,是各国央行之间的签订的协议。要知道,在金融市场上,央行是一种风险偏好为零的神奇存在,这一点和普通的交易者是完全不同的,更不要说对冲基金什么的了。所以,央行之间的的操作,首要的就是避险,其次便是控制本币的汇率,千万不要用炒股票的心态去揣摩央行的用意。再说了,央行自己就是印钱的,犯不上为了套取几个点的潜在利润去冒险,更不会拿本币的币值开玩笑。除了美国之外,本币的剧烈贬值和挤兑美元是任何一个央行最大的恶梦,砸锅卖铁稳定币值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指着这个赚区区几亿美元的外快,参考当年英镑被索罗斯狙击,韩国大妈卖金首饰,还有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各国央行的表现。 当然,如果有稳赚不赔的买卖,换了谁也不会拒绝。那么,货币互换中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放心吧,都是千年的老狐狸,谁也别和谁玩儿聊斋。货币互换协议中双方的地位是对等的,如果说其中存在什么套利的余地,如果说阿根廷可以通过某种贬值方式实现套利,以咱们央妈对汇率的控制力和节操(如果有的话),用同样的方法薅欧洲和英国的羊毛,那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就算不相信咱们央妈的节操,也总得相信人家欧洲和英国等二十几家央行的智商吧。特别是英国央行,那可是搞了三百多年,支持了日不落帝国崛起的真正老狐狸精。两个月前,英国和中国新签了货币互换协议,把金额从2000亿人民币增加到3500人民币。欧元和人民币的互换额度也是3500亿人民币。多年来也并没有发生什么啊,签互换协议的越来越多,数额也是越来越大了嘛。 好了,说了这么多央行,有点扯远了,还是回过头来说说这个货币互换协议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第一,协议的金额是一个额度的观念,是规定了一个货币互换的上限,而不是实际发生的互换数额,更不是说签订协议的当时双方就交换货币了。 第二,两种货币的数额,比如3500亿人民币和350亿英镑,是各自的上限,而不是实际交换的汇率。 第三,如果协议期间内汇率波动过大,比如超过5%,双方要重新计算交换数额。 第四,实际的交换由其中的一方发起,交换的汇率是按照当时的即时汇率计算的。所以和货币远期或期货不同,这里不存在即时汇率和未来汇率之间的套利空间。前面说过,央行是保值者、避险者,不是套利者、冒险者。 第五,交换的发起方,也就是向对方要钱的一方,需要支付利息,谁让你拿人的手短呢。以这次阿根廷为例,利息是SHIBOR(上海银行同业拆借利率)+400基点(也就是4%)。打兔子带搂草,这回咱们还顺便输出了一把银行标准,替代了一般国际上通用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加4%的意思是说,你阿根廷政府还不如我们自己的银行靠谱,所以必须得多要几个点才合算。 第六,实行互换,发起方拿到对方的货币,反之也同样。 第七,互换的期限到后,发起方要以本币的形式把换到的钱连本带利的还上。当然,另一方也要把人家的货币还回去。注意,这里是换什么就还什么,所以不存在任何汇兑风险;有发起方的货币作为抵押,还带利息,所以主权违约的风险也是很小的,而且还有防范措施。 第八,如果互换发生后发起方的汇率剧烈贬值,另一方可以要求追加抵押货币的数额。由于是央行间的货币互换,本币就是自己印的,要多少都有,所以贬值也不是问题。 第九,各国央行都是老狐狸,要相信人家的道行。凡是前面没有覆盖到的请参见本条。 总而言之,货币互换的实质就是以本币作为抵押的外汇借款。那么,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处呢,当然不是央行们闲得没事换来换去好玩,也不是为了赚那几个点的利差,而是为了解决本国的外汇储备不足的问题,或者再直白些说,解决美元储备不足的问题,或者不如说,实现抛开美元搞贸易的目的。这话只能偷偷说,可不能让白头鹰听了去。 本次阿根廷使用互换协议,转手就把人民币换成美元,就是这样。本来阿根廷实行的是盯紧美元的固定汇率,现在经济形势不好,改浮动汇率了,于是本币汇率跳水了。本币适度贬值有利于促进出口,但幅度过大的话会造成国内的通货膨胀率过高,甚至影响政局。所以阿根廷就需要美元来稳定汇率。这要是在过去,阿根廷人只能去跪求IMF或世界银行,各种屈辱苛刻的条件就不说了,请大家在心里默唱《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就好,说多了都是泪啊,当年的东南亚、今天的希腊概莫能外。 现在好了,雄鸡一唱天下白,咱央妈推出货币互换了!什么意思呢,以阿根廷为例,不需要求爷爷告奶奶地找西方国家要钱(外汇)了,来咱央妈这里换就好了。你问拿什么换?阿根廷比索啊,阿根廷再穷再困难,本币还不是印多少有多少。比索拿来,人民币拿去,美元获得,有意思吧。那为什么不直接拿到外汇市场上去换呢?当然不行,还嫌贬值得不够多啊。和对冲基金不一样,咱央妈会把这些钱仔细地埋好,绝不会拿到市场上砸比索的场子,够意思吧。那利息呢,大家知道,中国造的东西都是白菜价,那也总得挣几个点的白菜钱嘛,也就是个意思。万一还不上怎么办,那也没关系,咱央妈手里不是还有大把的比索嘛,……,这事儿不能说太细,不然就不够意思了。 再换一个角度看,这实际上相当于咱央妈以外汇储备为基础,以人民币为中介,在变相发行美元。有了阿根廷这个先例,以后世界人民就知道了,缺美元,找央妈,不磕头,不剪毛,IMF,请狗带。这对世界金融秩序将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以及是否会颠覆现有的世界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就不必多说了吧。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那咱央妈的美元够吗?还有,央妈是活雷锋吗?关于前一个问题,现在央妈手里的外汇储备是3.5万亿美元,互换协议总值三万多亿人民币,合5000亿美元,一个零头而已,何况不可能所有的互换都全额兑现,也不可能所有兑换都最后变成美元。至于后一个问题么,嘿嘿,当然不是。别忘了,换的是人民币,还的也是人民币,换成美元固然花爽了,连本带息地还人民币的时候呢,只有搞到更多的人民币才行。那么问题就来了,怎么才能搞到更多的人民币呢,那什么才能换人民币呢?……,这事儿更不能说太细,不然对全世界人民就不够意思了。请参考下面两个问题: 中国手里的美元归根到底是怎么来的? 什么才是央妈想要的人民币国际化? 最后,看到关于货币互换的讨论,心有所感,说点题外的话。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了,从西方大航海时代算起,这是五百多年来人类世界中最大的变化。如果有外星人一直在暗中观察和研究地球上的文明现象,一定会对此感到惊讶,并且将之作为里程碑事件记录下来。而与之相对的是,中国人自己中却有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还没有习惯这一点,依然抱着弱者的思维模式去看待发生在中国身上的一切,总以为中国和洋人打交道,必定是又要吃什么亏的,不是丧权辱国,便是割地赔款一类的,总是要被别人算计了去的,和百多年前没什么分别。这次货币互换的消息一出,还不等把来龙去脉搞清楚,有人就开始忙着计算中国又亏了多少钱,如何又被别人占便宜了。 不得不说,这是因为那段屈辱历史的集体记忆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了伤疤,至今仍在隐隐作痛。但这不是真的,中国不是那个样子的。现在的中国固然存在着各种缺点和不足,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甚至不乏屈辱。但是作为一个整体,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她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最大的工业生产国,让卫星上天、航母下水,给英国人修高铁,把暗礁吹填成岛。她已经和过去不同了,我们也应该换种心态去看待所发生的一切了,不必永远沉浸在输家的心理中无法自拔,是时候站着思考了。 就说这个货币互换吧,还有成立亚投行,人民币成为SDR成分货币,签订中韩中澳自由贸易协议等等,所有这些都表明,在金融这个最能表现政治能力和经济水平的领域中,中国根本不是什么输家,而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规则制定者,因为她已经有了这样的实力,并且开始学着使用这种实力。也正因为如此,前不久奥巴马才喊出了“美国始终是全球规则的制订者”的口号,可见他们已经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威胁,并且正在付诸行动,例如用TPP和TTIP等协定去夺取贸易规则的制定权。而我们这边呢,也不能停留在挣小钱、算小帐的层次,可以想想怎么玩大钱、算大帐,乃至任何改变规则、制定规则了,破茧方能化蝶,不然是做不大的。 另外,也不必总算着别人如何占了自己的便宜,生怕别人搭了自己的便车,那样就落到奥巴马的层次上了,像个怨妇般地抱怨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搭了美国的便车,不但显得小气,而且毫无用处,徒增笑耳。既然中国如今已经到了这个位置,还想进一步向上走的话,当大哥就得有大度,当然不是无原则无限度的那种,而是敢于让人搭便车,善于让人搭便车,在搭便车中双赢,货币互换便是如此。俗话说,花花轿子人抬人,国家之间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