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美国自次贷危机以来,经过多年的货币宽松政策,美联储已经向美国金融帝国的血管里,直接公开注资2.5万亿美元左右,向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的各种低息乃至无息贷款,更是高达30万亿美元以上。 美国的资产价格从2008年到2013年2月,基本翻了一番以上。这一点,从美国股票市场上可见一斑,到2013年3月,美国的三大股票指数当中,道琼斯创造了历史新高,与2008年的低点相比,已经翻倍了;纳斯达克指数创造了次贷危机以来的新高;标准普尔指数与2007年次贷危机之前的新高,也只有一步之遥。到此为止,美国金融机构的问题看起来已经解决了。美国高达60多万亿美元的股票、债券以及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已经复活了,而高达600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看起来也没什么问题了。 不过,这一切只是“看上去很美”! 美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本质上就是靠印钱在撑着。常识告诉我们,印钱顶多是临时的办法,不能最终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当前美国定量宽松政策对经济总量的上升效用,可能延续不了多长时间。 在这方面,日本就是一个前车之鉴。 日本的资产泡沫在1989年底破灭后,美国曾经向日本提出建议,让资不抵债的银行倒闭。这必然会导致日本资产泡沫进一步地连环爆破,用经济术语说,就是经济“去杠杆化”。 日本理所当然地拒绝了美国的建议,而是通过大量的资产注入,实质上就是印钱,来维持银行系统的运转,同时加大发行国债,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在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日本避免了资产泡沫的进一步破灭。其GDP反而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增长,日本资产泡沫在1989年底破灭,但是日本经济此后仍然保持了大概6年左右的增长,日本GDP的顶峰在1995年到来。 自那以后,日本经济就进入了长达10年的负增长,也就是今天人们谈论的“日本失去的十年”。与此同时,日本债务迅速上升,到2012年,日本的国债达到其GDP的2倍左右。 今天的美国,在很多方面,与当年的日本极其相似。 首先,美联储通过大规模的资产直接注入,避免了美国金融机构以及银行的倒闭风潮,维持了美国资产价格,打断了资产“去杠杆化”的下降螺旋。 但是,问题来了,资产泡沫不清除,实体经济投资的机会就少,美国的金融机构清楚美国资产泡沫的存在,因此没有动力进行实体经济投资,而宁愿把现金存储起来,有机会就投机一把。这一点,看一下银行的存贷比数据就很清楚了。 从2008年到2013年2月,虽然美联储给银行注入了成千上万亿美元的资本金,但是美国银行的存贷比,却一直在下降。2007年,美国前8大银行的存贷比平均为101%,2012年,这个数字掉到了87%,2013年这个数字又掉到了84%。美国最大的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的存贷比,更是创造了历史新低,2011年是66%,2012年是61%。 2008年以来,美联储把基准利率维持在0.25%的低位,这个水平实际上就是银行的资金成本。就是这么低的资金成本,美国银行放贷的积极性依然不高,这意味着美国实体经济依然没有真正的复苏,只靠金融资产价格的上涨,来推动经济增长,难以持续。美国有可能陷入日本式的长期经济通缩。 如果按照日本的情形,美国依靠印钱推升资产价格以维持经济增长的做法,其极限将可能在危机6年后就是2014年到来。 不过,考虑到美国比日本强大得多的经济实力,以及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美国的货币宽松政策的有效时间,可能会比日本要多上一到两年时间,也就是说,在2015—2016年后,美国再印钱也没有多大用了。 一旦这样的情形出现,美国将正式进入日本式的长期萧条:不管怎么刺激,资产价格再也涨不上去,日经指数与日本房地产价格的超级大熊市,将有可能在美国重演,与此同时,债务规模将大幅度上升。 这两种情形同时出现,必然危及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元虽然可以在投机领域得到更大规模的借用,但是,在国际储备货币领域,将被大规模地驱逐。 道理很简单,如果美元资产已经没有了保值与增值效应,它自然就要让位给其他有增值效应的币种资产了。 这一点,日元一样可以提供前车之鉴。在资产价格不断上升的20世纪90年代之前,日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例一路上升,从3%左右一度升到9%左右。但随着日本经济陷入滞涨,日本股市与房价市场陷入超级大熊市,日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地位迅速下降,目前比例只有3%左右。 大对决不可避免,中国将是重中之重 美国会让日本的命运在自己身上重演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历史来看,美国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是通过产业革命,以新技术来固化美国的资产泡沫,如克林顿时期的互联网革命。另外一个途径,就是通过美元霸权,引导全球资本的逆向大流动,以金融掠夺来完成其资产泡沫的固化。 克林顿时期的互联网革命,吃的是里根星球大战计划的技术红利,而克林顿之后的布什政府忙于反恐战争,对未来的产业储备投入稀少。这导致今天美国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新产业,而新能源产业则是美国近10年来的战略禁忌之地,美国资本担心它会毁掉美元霸权的一个基石——石油美元。 美国总统奥巴马2008年一上台,就提出以新的产业来重振美国的制造业。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美国的产业振兴毫无起色。 这并非偶然,实际上,随着美国制造业的转移与产业的空心化,美国已经很难出现20世纪90年代那样的产业革命了。因为制造业本身就是产业革命所依赖的“皮”,没有了这个“皮”,产业革命自然也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 目前看来,美国新的产业革命还不见曙光。而即使新的产业革命出现,美国也不一定能够占得先机。比如,在3D打印制造产业,中国在某些方面就领先于美国,中国已经能够打印飞机钛合金大型部件,而美国却只能打印面积小很多的零件。 现实表明,美国别无选择,只有第二条路可以走。那就是通过一场大规模、大时间跨度的金融战,来彻底从金融危机当中转身。在这方面,美国有着强大的优势:综合实力上的世界霸主地位、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以及美国对全球资本流向的操控能力,等等。 其实,这也是美国这个金融帝国最拿手的办法。 在历史上,美国已经多次通过这种烂熟于心的金融战,来掠夺财富,熨平其经济波动周期。如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对西欧的金融战,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对日本、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的金融战,等等。 这一次,美国金融战的规模将超越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是当之无愧的金融大对决。 因为美国这次金融战的对手,是史无前例的:一个是综合实力堪比美国的欧元区,另外一个则是崛起的经济、政治、军事综合实力三位一体的大国新贵——中国,而中国则将是重中之重。 历史前进的方向,就是财富走来的方向。这次金融大对决,不仅将决定未来几十年的世界政治、经济局面,也将决定每个人的财富命运。 在预测并描绘这场即将发生的史无前例、以金融为直接武器,以政治、军事、舆论控制力量为竞争平台的大对决之前,我们不妨先来领教一下美国金融战的手段与一些不传之秘。 中美的经济博弈一直在进行,在油价暴跌之际显得更为明显,油价动荡连带着石油美元,进而影响美元的霸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