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科研成果,使我军舰艇拥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90%以上转化为战斗力,使我国全电化舰船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军队人大代表马伟明—— “习主席勉励我再创佳绩” 人物小传:马伟明,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动力与电气领域著名专家,海军工程大学教授,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九、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长期致力于舰船电气工程领域研究,在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和新能源接入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励。 “我们又见面了!” 3月13日下午,习主席接见8位在本职岗位上取得创新成果的基层部队和教学科研一线军队人大代表时,马伟明刚做完自我介绍,习主席已紧紧握住他的手,同他亲切交谈,询问科研项目最新进展。 两个多月前,在1月8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习主席亲自为马伟明带领的团队颁发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勉励他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3月的江城武汉,草长莺飞,春意渐浓。参加完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返校后,马伟明马不停蹄召集研究所人员,第一时间传达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就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讨论,激励大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研究筹划国家实验室建设。马伟明踌躇满志地说:“我们要按照习主席的要求,不断创新,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布局、超前谋划,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 看着这位曾经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日渐增多的白发,听着他发自肺腑的心声,强烈的使命感涌上团队成员心头。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研究所墙壁上的一行大字,是马伟明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心声。 “两次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我衷心感谢习主席对我们团队的关怀厚爱!”马伟明说,“习主席强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们是巨大激励,使命在肩,时不我待!” 创新是引领国家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引领军队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创新科研团队,建设一流创新实验室,马伟明早已把创新视为“第一动力”“第一责任”。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导师张盖凡教授指导下,马伟明等人组成课题组,用手中仅有的3.5万元经费,启动了新型发电机的研制,先后研制出多套绕组多相整流发电机、世界首台能用1台电机同时发出交直流两种电的发电机系统和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 这三代集成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舰船发供电系统,全面装备了我国现役和在造的新型舰船,使我军舰艇拥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牢牢确立了我国在舰船发供电系统领域国际领先的地位。 在师生们看来,马伟明像是一匹驾辕拉套、志在千里的骏马,认准的事情,看准的方向,一定会百折不挠。 正是凭借这股劲头,马伟明带领团队取得一项又一项原创性成果,在与西方国家科研创新的赛场上“弯道超车”,实现了从“跟跑者”“并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蜕变。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将传统舰船相互独立的动力和电力系统合二为一,为高能武器上舰提供平台,是舰船动力的一次技术革命。马伟明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使我国全电化舰船技术一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10多年前,马伟明瞄准了一项某科技大国历时20多年都没有取得成功的科研项目。“你已经功成名就,千万别毁在这个项目上。”担心和质疑纷至沓来。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马伟明认定,中国需要这项技术,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一定要坚持下去,就算失败,至少能锻炼出一支队伍。马伟明带着团队利用技术积累,发挥后发优势,奋力向前推进。 8年之后,包括40位两院院士在内的100多位专家应邀参加科技成果鉴定会。面对马伟明团队取得的科技成果,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天道酬勤。近几年,马伟明团队在该技术领域取得全面突破,创新成果再次进入“井喷期”,全面推进我国传统武器装备的新变革。 凭借在舰船电气领域的成熟技术,马伟明团队大胆探索军民融合之路,国产2兆瓦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样机顺利出厂。这一成果亮相后,我国进口风电变流器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 随后,他们乘势而上,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海岛风能、太阳能等多能源智能微网,并应用于岛礁建设工程,一举解决了岛礁供电难题,提升了驻守部队自给力和战斗力。 马伟明坦言,不辜负习主席的嘱托,“把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是他最大的心愿。 这些年,为早日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装,马伟明率团队把研究工作延伸到工厂车间,走产、学、研一体的道路,每个研究人员都是多岗位“一肩挑”。 放眼万里海疆,马伟明团队留下一连串闪光足迹。他们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90%以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 “为了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我一定不辜负习主席的重托,为科技强军贡献全部力量!”3月18日,在海军工程大学礼堂传达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时,马伟明铿锵有力的发言,在官兵心中久久回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