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邻居“大变天” 西方媒体却不敢欢呼
日期:2018-05-11 08:52:06|2018-05-11 08:52:06 来源:光明网05-11
光明网05-11 09:11
原标题:中国邻居“大变天”,西方媒体却不敢欢呼
作者 耿直哥
与咱们中国关系一直很紧密的邻居马来西亚,刚刚发生了该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天”事件……
原来,就在今天,在该国执政已有61年的执政联盟“国民阵线”,竟在该国第14届大选中遭遇了<惨败>,从而将马来西亚的未来交给了由92岁的该国前总理马哈蒂尔所领导的反对党“希望联盟”。
当然,耿直哥知道大多数国人对于马来西亚的内政并没有什么兴趣,所以我们今天还是简单和大家说一个你们都关心的问题:这次马来西亚的“大变天”对中国和中国人会有什么影响。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直接:不会有什么影响。
为啥呢?首先,耿直哥翻阅了不少马来西亚本地媒体、社交网站,以及西方媒体的报道后发现,除了一些西方媒体在舆论上刻意制造话题,这次马来西亚大选中的“中国”因素在本地人那里的关注度其实非常低,马来西亚本地媒体在此事上的笔墨也很少。
因为马来西亚人最在乎还是他们自己的生计问题,特别是生活成本和就业等十分本土的问题。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就没有成为马来西亚政客们炒作的话题。实际上,在这次大选中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都在竞选中点名提到了我们中国。
但与中国网络上目前流传的所谓的反对党要“赶走”中国投资者的“传言”不同的是,从马来西亚本地媒体的报道来看,反对党的表态其实是比较“收敛”的,仅仅是说他们一旦上台,就会重新审查执政党所有的外资协议,只是因为中国的投资的大项目比较多,便成了被点名的那个。
反对党同时还强调,他们也很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也很欢迎外资,只是认为这些投资应该让马来西亚民众获利,而不是仅仅让国家负债累累。
不过,马来西亚的执政党却夸大了反对党的说法,好把反对党塑造成是一个盲目排外反中的形象,这才有了反对党要赶走中国投资人的这种“传言”。
其实,正如一位马来西亚反对党的议员在接受香港《南华早报》采访时所说,“考虑到今日的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角色,如果真要对抗中国那实在是不明智的”。
另一位马来西亚反对党领导人马哈蒂尔的亲信在接受该报采访时也再次强调了他们不是要抵制中国投资,只是希望投资能让马来西亚受益。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知乎网上,也有马来西亚华人在留言澄清说,考虑到马来西亚腐败的现政府对马来西亚经济的破坏,新政府重建经济其实更需要中国的支持。
说到这里,耿直哥就要说说第二个中国网络上的传言了:即这次大选之后马来西亚的华人乃至中国人都要“遭殃”。
但事实却与这个传言出入很大,因为这次马来西亚反对党能够赢得大选,一个重要因素是马来西亚华人<再次倒戈>支持了反对党。而他们倒戈的原因,除了同样不满于现政府的腐败和在经济与民生上的无能,更源于他们已经受够了现政府长期以来对华人在教育等多个领域上歧视性政策。
所以,在之前忍气吞声了数十年后,华人们一致决定不如让马来西亚“变天”,不如让反对党“希望联盟”来试试,因为改变虽然会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但至少也能带来希望,而不改变则不会有任何希望。
实际上,耿直哥前面之所以说马来西亚华人是<再次倒戈>,也是因为他们在2013年的大选时就已经开始抵制现政府了,而那次倒戈也被马来西亚媒体形容为“华人海啸”。
这一点,不论是在知乎网上发帖科普马来西亚此次大选信息的马来西亚华人,还是马来西亚本地媒体上的报道,均有很充分的体现。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马来西亚执政党在竞选中多次强调他们和中国的紧密关系,把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当“政绩”,但这并没有影响到马来西亚华人对于自身命运的选择。
大多数西方媒体也很识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次马来西亚出现了政权上的“大变天”,但基于耿直哥前面给大家提到的中马关系中一些很现实的情况,多数西方媒体在报道此事时也比较“识趣”,并没有多少人认为马来西亚反对党上台后就要和中国闹掰了,甚至不少西方媒体都没有在他们关于马来西亚的报道中提到中国。
美国的彭博社倒是有一篇标题为“马来西亚受够了中国人的钱了”的专栏文章,然而这篇文章充满了作者的主观看法,却几乎没有什么来自马来西亚人一手的看法,对于马来西亚反对党领导人马哈蒂尔观点的引用也存在夸大的情况。
而美国CNBC新闻网虽然在他们的报道标题中宣称马来西亚大选的结果会冲击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但在报道正文中这家美国媒体也提到了反对党在对中国的投资上其实是比较“收敛”的,只说会重新审查,但没有会取消。
不过,耿直哥在仔细阅读了不少马来西亚选民的观点后,认为有一个问题倒是值得我们中国和中国的投资者去思考:马来西亚现政府的领导人纳吉布因为腐败和丑闻缠身,所以近些年他从中国引入的大量投资,也很容易受到他不佳的个人声誉影响,进而成为政客和媒体连带抨击的对象。实际上,这种中国投资面临的躺枪困境,在很多非洲国家也经常出现。
如何避免这种困境,应该引起投资者乃至决策者的关注。
来源: 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