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重读《论持久战》,体悟胜战之道


日期:2018-05-28 17:32:23|2018-05-28 17:32:23 来源:解放军报融媒体

  解放军报融媒体 2018-05-24 00:32:12

  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立起了指导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思想灯塔。80年后,重读这篇长达五万字的历史雄文,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也有助于我们走近历史、体悟人民军队战略战术的思想性、科学性、进步性。

  《论持久战》是划破时空的胜利预言。这一思想的最宝贵之处,正在于它超前于战争进程,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外御强敌的胜战之道。当时,抗战已进行了10个月,战火由北平、上海烧到北起包头、南到杭州的广袤战线,国民党既没有充分地动员民众,指挥上也笨拙呆板,短短时间内损失了近百万军队。随着华北、华东和华南大片国土的沦丧,亡国灭种的危机犹如黑云笼罩大地和人心——中国到底会不会亡国?抗战到底要打多久?如何才能取胜?整个中国社会都找不到准确的答案。

  正是在这种黑暗迷茫、莫衷一是的时代背景下,毛泽东在深刻总结抗战前期经验的基础上,严肃批驳了“亡国论”的荒谬、“速胜论”的虚妄、“拼命论”的鲁莽,准确回答了中华民族最为关心的时代之问: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中国抗战是持久的,不可能速胜。正面回应了中国全民族抗战能不能打、打多久、怎么打等基本战略问题,坚定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信念。

  《论持久战》一经问世,不仅在延安引发轰动,对整个中国社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王震将军回忆:“我们这些在抗日战场上直接参加战斗的人,在战斗的间隙,土炕油灯,如饥似渴,欣然阅读,倍受鼓舞。一部光辉的《论持久战》,鼓舞和指引我们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敌后抗日根据地纷纷掀起学习《论持久战》的热潮,很多八路军、新四军前线将士及后方的地下工作者,正是通过传阅《论持久战》,了解了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和方向。一位外国记者当时报道称,“大部分中国人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无误地描绘了未来的一般轮廓”。在海外,《论持久战》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高度赞扬《论持久战》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就连日本人后来也为《论持久战》所折服,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宣称:“我们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必然的,这种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

  《论持久战》是以弱胜强的科学运筹。面对中日两国的悬殊力量对比,毛泽东站在战略哲学的高度,概括了中国抗战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的特点,预测了中国战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的三大阶段进程,提出了以持久对速决、以游击对进攻、以反包围对包围等灵活战法,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路线图。纵观《论持久战》一文,“战争”先后出现了498次,“战略”出现了132次,“阶段”出现了104次,“胜利”出现了89次,“游击”出现了82次,“持久”出现了75次,“游击战”出现了62次,“运动战”出现了58次,处处都体现了求胜意识、主动精神、辩证思维。

  持久战的思维和理念,不是简单地保存实力,而是实事求是地应对;不是简单地等待观望,而是有目的、分步骤地推进,既避免了鸡蛋碰石头的无谓损失,又形成了灵活制敌的战争方略。在会见美国驻华大使馆参赞卡尔逊时,毛泽东把持久战战略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像一个能盛一加仑的细颈瓶,而日本灌进了半品脱水(相当于十六分之一加仑)。它的部队进占一地,我们转向另一个地方”。“日本在太原驻守,太原的东北是聂荣臻的部队、西北是贺龙的部队、林彪的部队在西南、朱德的部队在东南。日军在山西一出动就会撞上我们的巡逻队”。毛泽东反客为主、动态运筹的杰出指挥艺术,跳出了一城一地的得失,在大战略领域闪闪发光。这是为中国打败日本量身定制的制胜之道,人力有限的日军即使知道了毛泽东的战略原则,也无法拿出复制或反制的战略对策。

  即使是立场、政见不同的国民党方面,也对《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赞不绝口。曾任白崇禧秘书的程思远先生回忆,白崇禧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还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傅作义、卫立煌等将领对《论持久战》也很感兴趣,不仅自己读,而且也让部下学习。

  《论持久战》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法宝。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在经济、军事特别是武器上的优势,毛泽东深刻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鲜明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重要论断,强调“只要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其灭亡就不可避免”。这一思想,开辟了新的战略博弈空间,深远地影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在整个抗战时期的发展和壮大,也奠定了人民军队的最终胜利基础。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扎根农村,把人民大众充分动员起来。抗日根据地民兵发展到220多万人,人民自卫军达到1000多万人,相当于当时八路军、新四军总人数的十倍多。广大民兵人自为战、村自为战,处处打击敌人,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丰富多彩的战术战法,演绎出“无处不战、无时不战”的人民战争壮丽景观。日军尽管装备精良也只能处处挨打、焦头烂额,在占领区“以战养战”的战略企图基本破产。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哈里逊·福尔曼在《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中指出,“凡见到过八路军的都不会怀疑,他们之所以能以缴获的武器或简陋的武器坚持作战,就是因为他们与人民站在一起”。

  (作者单位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