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诞生记


日期:2018-09-18 15:10:35|2018-09-18 15:10:35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8-08-31 17:09:47

  抗日战争所以能取得胜利,自然由各种因素构成。但抗日战争有正确的战略指导,是其取得最终胜利的最重要因素,则是确定无疑的。1938年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就是对抗日战争进行正确战略指导的著作,也是毛泽东一生中十分重要的军事著作。但是,人们对于这部著作诞生前后的历史情况,却了解不多。

  一、从“做眼”到“反围攻”,毛泽东验证了持久抗战的可能性

  在共产党内,毛泽东的正确预见性是有名的,这是他具有领袖素质的体现。在中共高层,为什么有那么多精英人物从心眼里佩服毛泽东,拥护毛泽东呢?就是因为每到关键时刻,在重大事情上,毛泽东总是能提出别人提不出的正确预见。抗日战争尚未开始时,毛泽东就预见到:中日必有一战,而且,战争将是持久的。

  毛泽东自己就说过:“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这是实话。早在1936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毛泽东就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说过: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他还向斯诺谈到了打持久战的各项方针。抗日战争刚刚开始时,毛泽东又说,中日之间的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但是,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的系统的理论观点,毛泽东此时还没有形成。他要在抗日战争的实践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实践中进一步去观察和分析,积累材料,真正全面、深入地认识到战争的发展规律后,再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毛泽东对于这一点说过这样的话:大多数人不了解抗日战争的性质,“一半因为我们的宣传解释工作还不够,一半也因为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从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11月12日,毛泽东在《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可见,毛泽东自己形成思想的过程,也是老老实实地采取科学的态度的。

  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抗日战争打了4个月,到11月太原失守。这一重要事件,对于蒋介石,对于毛泽东,震动都很大。蒋介石是情绪消沉,而毛泽东则形成了一个基本认识:国民党正面战场是靠不住的,共产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打持久战。中日战争是持久战,但不是仅仅依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造成持久,而是依靠共产党领导敌后人民实行全面抗战造成的持久。共产党必须深入到敌后去,领导这场持久战。这是共产党领导持久战的开始,也是认识持久战规律的开始。就在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的当天,毛泽东就在致周恩来等人的电报中说:“八路军将成为全山西游击战争之主体。应该在统一战线之原则下,放手发动群众,扩大自己,征集给养,收编散兵,应照每师扩大三个团之方针,不靠国民党发饷,而自己筹集供给之。”毛泽东的方针是:把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化为游击根据地。

  那么,八路军怎样到全山西开展游击战争?当时,共产党内部还是不很明白,包括高级领导干部在内,都是一派茫然,正如徐向前所说的:当时大家对“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方针,不甚了了。”毛泽东做的通盘部署是:我党领导的军事力量分为四大部分,深入到敌后去,发动民众,收编溃军,扩大自己,自给自足,开辟根据地。这四大部分是:当时编制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一五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聂荣臻率领,留在晋东北,继续以五台山为中心,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一部分(即师主力)则从晋东北开赴晋西南地区,创建以吕梁山为依托的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〇师以管涔山脉为中心,开创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九师沿正太铁路南下,依托太行、太岳山脉,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这四个区域,都依托山地,地理条件优越,同时可以直接威胁日军占领的铁路线和大城市。这四个区域之间又相互呼应,存在于日军控制下的山西全省,既可以相互支援,又是将来反攻、收复失地的有力基础。

  毛泽东把我军四大主力在山西全省铺开,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形象地比喻为下围棋的“做眼”。他说:只要我们在敌后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就站稳了脚,就是做了“眼”,我们就活了,敌人就打不破我们了。他反复叮嘱我军将领:到敌后,要像“做眼”一样,建立根据地。“做眼”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大性。这是一个战略任务,必须执行。毛泽东提到的“做眼”,实际上就是认识到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艰巨性和持久性。如果我们没有“做眼”,即没有创建抗日根据地,就在四个战略地区站不住脚,结果,不是被日本人打回来,就是被日本人吃掉,我们就失败了,而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做好了“眼”,我们就在四个战略地区站住脚了,就活了。抗日战争就能够持久地打下去,直到战胜日本侵略军。

  毛泽东部署的我军主力,在1937年的最后几个月,很快就深入到了晋东北、晋西北、晋西南,在那里创建抗日根据地。日军见八路军在他们的“后方”建立了抗日根据地,便在占领太原后,集中兵力“清剿”“后方”,以扫除其“南进”之忧。从1937年11月下旬开始,日军出动2万兵力,配合骑兵、大炮、坦克、飞机,向刚刚创建的晋察冀发动大规模的“围攻”。晋察冀是我军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对此,毛泽东十分重视,他清楚: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能不能保住,是对我共产党能不能独立领导敌后抗战的检验,也是我们能否在敌后进行持久战的关键,因此,从日军进攻一开始,他就几乎没有上床睡觉的时候。住的窑洞里,总是彻夜点着油灯,他不停地读各方面发来的情报,不停地思索。白天则听汇报、看材料、看地图,和其他领导人一起研究情况。毛泽东下的决心是:我晋冀鲁豫根据地不能被动地防守,必须“反围攻”,而“反围攻”的方针是:避免正面抵抗,袭击敌之后尾部队,在敌之远近后方活动,使敌进一步仍在我包围之中,在确有胜利的条件下,集中适当的力量给敌人以部分的歼击和有力打击。同时,要求一二〇师和一二九师分别在同蒲路、正太路积极活动,配合晋察冀根据地“反围攻”。在毛泽东的指导下,晋察冀根据地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打破了日军的“清剿”,取得了“反围攻”的胜利。

  晋察冀“反围攻”的胜利,实现了我军在敌后展开、独立自主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意图。通过战争实践,也证明了毛泽东持久抗战的可行性,使毛泽东通过战争实践,初步摸到了持久抗战的规律。

  二、毛泽东把目光投向全国,进一步认识到了正面抗战的持久性

  抗日战争开始后,日军原打算速战速胜,三个月灭亡中国,但他们没有料到,八路军会深入到敌后去牵制他们,也没有料到,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也对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国民党前线官兵英勇作战,付出了巨大牺牲。国民党的节节抵抗,在一定程度上阻遏了日军的进攻,使中日战争客观上成了持久战。但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硬打硬拼的单纯防御战来对付日军,结果作战十分不利,一败再败。日军先后占领了上海、南京。

  此时,毛泽东把目光投向了全国,开始注意正面战场的局势,开始考虑全国的抗战全局问题。他通过对日军在进攻中已经在许多地方与国民党军队呈相互攻防状态这些基本事实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战争,也由此发现了持久抗战的规律。

  毛泽东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正面战场的抗战,也肯定是长期的、持久的。基于这一认识,他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了一个全面战略部署的完整方案。毛泽东提出:国民党对日作战,不应单纯防御,而应采取“攻势防御”的方针,把内线防御和外线进攻结合起来。如果国民党把近百万军队都退到黄河以南、平汉以西之内线,而陇海、平汉尽为敌军占领,则将形成极大的困难。因此,总的方针应该是:在敌深入进攻时,必须部署足够力量于外线,方能配合内线主力作战,增加敌人的困难,减少自己的困难,造成有利于持久抗战之军事政治形势。

  蒋介石最终没有采纳毛泽东的建议,这使国民党军失去了在黄河以北地区展开兵力,与敌互有攻防,从而对日军进行持久抗战的机会。日军一路南下,攻占了中国大半的领土。国民党陆续将主力部队撤至西南,而西南地区山多路险,易守难攻,日军也因战线太长,力量有限,打下武汉后,再也难以组织起有力的攻势去攻打中国的西南地区了。日军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灭亡中国,已经成为现实,这证明了毛泽东关于中日战争是长期的战争的预见的准确性,同时也证明了正面战场也必定是持久战。

  三、敌进我进,抢占地盘,进一步摸索持久战的规律

  毛泽东见蒋介石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便不再对蒋介石抱多大的希望,他坚定了以我为主、以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为主,再进一步深入敌后,建立战略支点,创造全面抗战、持久抗战局面的决心。

  1938年2月下旬,毛泽东决定,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新形势下八路军的战略方针。会前,毛泽东心中已经有了成熟的想法。这就是:在武汉、徐州等地一旦也失守的情况下,为了坚持持久抗战,八路军应该有足以影响全国抗日全局的动作。这个动作实质上就是:敌进我进,即在日军向我南部大举进攻的时候,我八路军也向敌后开进,在敌后建立更多的能够独立作战的抗日根据地,形成长期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具体方案是:在山西、鄂豫皖、苏浙皖赣、陕甘、鄂豫陕、湘鄂赣,建立根据地,作为战略支点,而以苏鲁边区、冀南区、热冀区、大青山脉区辅助之。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一个师放在鄂豫皖区,一个放在鄂豫陕区,一个放在陕甘区。毛泽东的这一基本思路,就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创建多处能独立作战的根据地,这样才能坚持长期抗战。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意了毛泽东的这一方针。

  后来,毛泽东的这一方针虽然有具体的调整,但基本思路没有变。敌进我进,使我军在日本向南大举进攻的时候,开入敌后,在敌后展开,发动群众,创建根据地,不仅立住了脚,牵制了日军,支持了全国的持久抗战,而且为我军在抗日战争中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奠定了基础。

  八路军在敌后创建的抗日根据地,要能够长期支持下去,依靠的是武装力量。可是,在如何使用我们的武装力量方面,当时共产党内的认识并不一致。很多人认为,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只有分成小股力量,才能机动灵活地打击日军。毛泽东却不这样看,他认为,八路军开进到敌后,要建立游击兵团。所谓游击兵团,按毛泽东当时的具体说法,就是一千人左右,由八路军有作战经验的一两个连做中坚,再把地方游击队和收编的新兵编入,这种游击兵团,可以独立地进行稍大一些的战斗,也可以保护一个地方不被日军全部占领,可以独自发展扩大。各游击兵团配合起来,又可以打大一些的战役,这才能真正做到机动灵活。1938年3月23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提出了自己的这一看法,中央政治局同意了毛泽东的这个意见。3月24日,中央致电八路军各部,提出了组建游击兵团的具体任务。这样,八路军展开的速度就更快了,中国持久抗战的条件也更充分了。

  抗战初期,共产党军队的将领们习惯于依托山地打游击战,对进入平原地区打游击战有顾虑。徐向前在回忆那段日子时就说过:我们从红军时代起,就是靠山起家,靠山吃饭的,对在平原地区搞游击战争,缺乏经验,信心不足。毛泽东却从全面的持久战的角度认定:八路军要在持久抗击日军的过程中发展自己,他认为,八路军要广泛发动群众抗日,就不能只局限于山区,而必须走向平原,发动饱受日军蹂躏的沦陷区同胞共同抗日,共产党的军队才能更迅速地壮大起来,山区打游击条件虽好,但人力、资源都有限,只有走向平原,才能获得更广大的民众的支持,获得更多的资源,壮大自己。同时,在平原,只要依靠人民群众,会创造出更多的打游击的办法来的。徐向前这些话表示的正是当时我军高级指挥员的想法。按毛泽东这一思路,我游击兵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平原游击战打得非常好。毛泽东又进一步把目光投向我国东部和南方。他派罗炳辉到山东和黎玉一起开创山东抗日根据地;还指导新四军在南方开创抗日根据地。

  敌进我进,在敌后创建战略支点,创建游击兵团,开展平原游击战争,使毛泽东进一步摸索到了持久抗战的规律。

  本文节选自《毛泽东著作背后的故事》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