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站内搜索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地理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毛主席创作千古绝唱诗篇,蛰伏10年等来契机
日期:2020-7-24 16:38:38

  迂娱与遇 2020-06-25 11:59:05

  《沁园春·雪》,大气磅礴,气吞山河,力压古今,是毛泽东诗词中的扛鼎之作。这首创作于1936年,直到1945年11月14日,才在重庆《新民报晚刊》上面世。为什么近10年后才公开发表,其背后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历史谜云?本文略解一二。

  《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

  1936年2月6日,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这支百人队伍来到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当晚,天降一场大雪,延迟了红军东渡黄河的计划。第二天早上,毛泽东踏着积雪来到了黄河岸边。眼前冰川如雕、雪景绝美、山川如画,壮丽秀美的山河把他这个南方人惊呆了。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在他胸中激荡,诗潮翻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瞬间,毛泽东豪放、激荡地填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

  前来送行毛泽东东渡的周恩来、叶剑英一早起来,没有见到毛泽东,便沿着雪上足迹一路寻来。三人相见,毛泽东把刚填好的这首词给他们看,引得他们连连叫好。周恩来欣喜地说:“让我带回去在咱们的报刊上登载吧。”“还是先让它伴我东征,什么时候发表再说吧!”毛泽东回答。

  毛泽东把他的这首得意之作藏于怀中,蛰伏等待那一个出世的历史契机。谁知,这一等竟然是10年。

  1945年,这首《沁园春·雪》,在他去重庆谈判之后发表,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都是一个历史最恰当的时机,没有之二。它的发表引发了无可比拟的最大的震撼效应。世人从而知道了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伟大诗人。

  1945年,国民党方面3次给中共发电报,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国民党方面普遍估计毛泽东不敢赴重庆,“窃恐未必肯来”。故《中央日报》定下的宣传方针是“假戏真做”。自我想象着让共产党毛泽东背上“假和平”的锅。

  共产党方面认为这“显然蓄着一个很大的阴谋”,猜想国民党会以政治关押等手段扣押毛泽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8月28日,弥天大勇的毛泽东亲赴重庆,来参加了这个“鸿门宴”,与国民党蒋介石进行谈判。

  当时的《新华日报》上刊登读者来信:“毛泽东先生应蒋主席的邀请,毅然来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碎了。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

  成都《华西晚报》判断:“毛泽东重庆之行,将可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毛、蒋在重庆共有9次会面、会谈。毛泽东还与重庆社会各界有了广泛地交流互访。

  9月6日,毛泽东看望了柳亚子,两人于1926年在广州结识。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要《长征》诗,想要收录到正在编辑的一本诗集中。第二天,毛泽东派人将《沁园春·雪》和一封信送到了柳的寓所。信中说:“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这首《沁园春·雪》书写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军用笺上,词末书有“沁园春”词牌,没有署名。看到毛泽东书赠的《沁园春·雪》,柳亚子十分欣喜,当下题跋: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柳亚子将原稿在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的“柳诗尹(瘦石)画联展”上展出。尹瘦石看到《沁园春·雪》后爱不释手,苦求柳亚子相赠。

  柳亚子忍痛割爱后,后悔地睡不着觉。他听说毛泽东将于10月11日离渝,便决定再请毛泽东重新给他书写一份。他先找到篆刻家曹立庵连夜给毛泽东治了两枚印章,一方白文“毛泽东印”,另一方朱文“润之”。10月7日柳亚子求见毛泽东说明意图,毛泽东慷然应诺,再书《沁园春·雪》相赠,这次在左下角钤有柳亚子赠送的两枚印章。

  毛泽东手书的这两幅珍贵手迹,第一幅,尹瘦石于1960年捐献给中央档案馆。第二幅,被柳亚子悄悄带往上海秘藏。他去世以后,亲属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沁园春·雪》的发表时间

  在重庆43天谈判期间,毛泽东和社会各界广泛交流,赢得了各方的褒扬,共产党收获颇丰。他离开重庆后,没想到的是他赠给柳亚子的词掀起汹涌波涛。

  柳亚子把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他的唱和之作拿到《新华日报》请求发表,报社告诉他,须征得毛泽东本人同意才能发表。那时毛泽东已返回延安,无法征得其同意。《新华日报》于是先将柳亚子的和词刊出,词末附有柳亚子的跋语:“……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柳亚子的和词见报后,引起读者极大兴趣,都想一睹原词之貌。

  《新民报晚刊》副刊编辑吴祖光多方渠道抄得了毛泽东的原词,觉得这首词“睥睨六合,气雄万古”,是一篇“可遇难求最精彩的稿件,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的稿件。”于11月14日在该报刊出,加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这之后,重庆《大公报》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柳亚子和词并列推出,立即引起轰动。百姓争相传阅诵读,纷纷赞叹毛泽东原来竟有如此飞扬文采。重庆十余家报纸纷纷转载,发表了大量的唱和之作和评论文章。一时间,四海争歌,山城轰动。

  吴祖光作为首发《沁园春·雪》的编辑,在《新民晚报》历史上留下重墨一笔。40年后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毛主席离开重庆不久,我把三个转抄本凑起来,终于得到了完整的《沁园春·雪》词。我不再顾及友人的劝阻,在《重庆新民报晚刊》第二版副刊的“西方夜谭”上发表了这首“咏雪”词,题目是《毛词 沁园春》。并在后面加写了一段按语。《新民报·晚刊》发表了毛泽东的“咏雪”后,顿时轰动了山城,并波及全国。

  《沁园春·雪》引发的文化大战

  毛泽东114个字的《沁园春·雪》,诗词狂放恣意,横纵古今,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艺术成就的最高峰。毛泽东的胸怀、气魄、才思,引起了社会震动、人们敬佩。他虽然离开了山城,但他的作品引起了一场世纪笔战,掀起了更大的波澜。

  《沁园春·雪》引发了“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巨大轰动效应让蒋介石大为光火。他不相信地问道:“这真是毛泽东自己写的?”陈布雷做了肯定回答,他说:“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蒋介石心中很不是滋味,恼怒地说:“我看他的词有帝王思想,他想效法唐宗宋祖,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他要求陈布雷:“你赶紧组织一批人,写文章以评论毛泽东诗词的名义,批判毛泽东的‘帝王思想’,要让全国人民知道,毛泽东来重庆不是来和谈的,而是为称帝而来的。”

  国民党当局也对主管新闻官大加训斥,还向《新民报》施加压力,说《新民报》发表毛泽东的词,是“为共党‘张目’,向共产党投降”。国民党新闻检查局副局长邓友德私下对《新民报》总经理说:“老兄,你们倒好玩,可我们的日子不好过呀。”吴祖光则因为发表毛词,惹了麻烦,丢了饭碗,被迫逃往香港。

  《新华日报》、《中央日报》,还有国民党的军报《和平日报》、《时事新报》、《新蜀报》等等,都长时间连续发表对“咏雪”词的唱和之作与各类品评文章。热度持续不降。

  12月4日,国民党主办的《和平日报》发表了著名文人“三湘才子”易君左的和词,诋毁毛词。但这些人的作品都是拿不出手的“伪劣品”,词艺、文采、立意等各方面都是小巫见大巫。结果是,直到蒋逃离大陆时,整个国民党一首“毛泽东级”的《沁园春》都没能写出来。

  事实上,经过这样一番炒作,不仅没有起到打压毛泽东词的效果,更是火上添油,推波助澜,让毛泽东“更火了”。不仅火遍了重庆,更传向了全国各地,甚至还轰动了海外华人的文坛。一时间,所有人都知道毛泽东不仅能征善战,文学素养更是极高,毛泽东、共产党与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名号更加响亮了。这场不见硝烟的文笔相斗,可以说国民党完败,共产党在文化战线上大胜。

  吴祖光回忆:国民党的报刊连续发表所谓“和词”近30首,文章10余篇。国民党重金组织而来的《沁园春》中,大多缺乏意境和平心静气的态度,无论其思想,还是其文采,必然是一大堆平庸之作。最后连国民党自己都承认:没人写得过毛泽东。

  一首诗词引发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坛大战”。这既是一个文化事件,也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一种独特的历史事件。这件事已过去了70多年,历史长河抚平了一切争论,有了最后的结果。但留下的涟漪,如地心引力会永远扩散下去。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