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军情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军事地理 军事文学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国际军情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图库 军事专题 名人传记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伊拉克


国旗

国徽

国 名 伊拉克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Iraq)。
面 积 44.1839万平方公里(包括924平方公里水域和伊拉克、沙特中立区伊拉克部分3522平方公里)。
人 口 约2240万(1999年)。其中阿拉伯人占73.5%,库尔德人21.6%,其余为土耳其人、亚美尼亚人、亚述人、犹太人和伊朗人等。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北部库尔德地区的官方语言是库尔德语,东部地区有些部落讲波斯语。通用英语。居民中95%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约占54.5%,其余为逊尼派),少数人信奉基督教(占全国人口3.6%)或犹太教。
首 都 巴格达(BAGHDAD ),人口534.8万(1997年)。
国家元首 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共和国总统兼总理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 )。1979年7月就任。1995年10月在全民公决中连任。
重要节日 7月17日(革命日、国庆节)。
简 况 位于亚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岛东北部。北接土耳其,东临伊朗,西毗叙利亚、约旦,南接沙特、科威特,东南濒波斯湾。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贯全境。海岸线长60公里。领海宽度为12海里。除东北部山区外,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最高气温50℃以上,冬季最低在0℃左右。年均降雨量100~500毫米,北部山区达700毫米。
伊拉克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4700年就出现了城邦国家。公元前2000年建立了巴比伦王国,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550年起,先后遭波斯人、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入侵和统治。1920年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区”。1921年8月独立。1932年获得完全独立。1958年7月14日推翻费萨尔王朝,成立伊拉克共和国。
政 治 1968年7月复兴党政变上台,推行阿拉伯“统一、自由、社会主义”的纲领。1979年萨达姆全面接管政权后,利用石油收入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取得一定成就。1980年伊同伊朗因边界纠纷引发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1990年因伊吞并科威特引发海湾战争,现仍受联合国制裁。
【宪法】1968年9月颁布临时宪法,规定伊拉克是“人民民主国家”,“伊斯兰教为国教”;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私有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并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和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1970年7月16日,革命指挥委员会按照与库尔德民主党达成的协议修改临时宪法,规定“在科学和革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制度”。
【革命指挥委员会】简称“革指会”,根据宪法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它有权解散议会,直接颁布法律和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决议,决定国家对外宣战和媾和,批准国家预算、决算以及对外签署条约、协定等。革指会主席有权任命副总统、总理、部长和其他高级军政官员。革指会成员由复兴党地区领导成员组成。本届革指会共9名成员,萨达姆总统任主席。
【议会】 称国民议会。由250名议员组成,其中30名由总统任命,任期为四年。每年春、秋召开两次会议,遇有特殊情况可召开特别会议。它有权审查由总统和革指会提出的法律草案,讨论通过国家预算、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条约与协定等。第五届国民议会于2000年4月产生。萨东·哈马迪(SADO0N HAMMADI)连任为议长。
【政府】本届政府于1994年5月29日组成。萨达姆总统兼总理,内阁成员多次调整。现主要成员有:副总统塔哈·亚辛·拉马丹(Taha Yassin Ramadhan),副总统塔哈·毛希丁·马鲁夫(Taha Muhidin Ma’ruuf)副总理塔里克·阿齐兹(Tareq Aziz),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希克马特·米兹班·易卜拉欣(Hikmat Mezban Ibrahim),国防部长 苏尔坦·哈希姆·艾哈迈德上将(General Sultan Hashim Ahmed),国务部长艾尔沙德·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齐巴里(Ershad Ahmed Mohammed Al-Zibari),贸易部长穆罕默德·马赫迪·萨利赫(Mohammed Mahdi Saleh),工矿部长阿德南·阿卜杜·马吉德·贾西姆 (Adnan Abdel-Majid Jasim),外交部长穆罕默德·赛义德·卡兹米·萨哈夫 (Mohammed Said Kazem Al-Sahaf),石油部长阿米尔· 穆罕默德·拉希德(Amir Mohammed Rashid),内政部长穆罕默德·扎玛姆·阿卜杜·拉扎克( Mohammed Zimam Abdel Al-Razzaq ),农业部长阿卜杜·伊拉赫·哈密德·穆罕默德·萨利赫(Abdul Ilah Hamid Mohammed Saleh),灌溉部长马哈茂德·扎亚布·艾哈迈德(Mahmoud Diyab Al-Ahmed)。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18个省,省下设县、乡、村。
【政党】(1) 阿拉伯复兴社会党(The Arab Baath Socialist Party):伊拉克执政党。1947年4月在大马士革成立。1950年前在约旦、伊拉克和黎巴嫩等国建立分支。其宗旨是在阿拉伯世界实现“统一、自由、社会主义”。领导机构分民族领导机构和地区领导机构。民族领导机构为该党总部,设在大马士革;地区领导机构为设在各阿拉伯国家的分支,1963年复兴党人在叙利亚执政。1968年伊拉克复兴党人执政后,在巴格达另立民族领导机构。2000年6月萨达姆总统就任伊拉克复兴党民族领导总书记。
(2)库尔德民主党(The Kurdish Democratic Party):1945年成立,1975年后该党分裂成三派:巴尔扎尼派、塔拉巴尼派、阿克拉维派。
巴尔扎尼派于1975年两伊达成和解协议后,被迫率12万武装人员和家属撤到伊朗境内建立基地。1979年巴尔扎尼死后,由他的两个儿子伊德里斯、马斯乌德继续领导库尔德民主党。海湾战争后,该派同库尔德其它反对派在伊北部地区加强了反政府活动。1991年宣布脱离巴格达中央政府,并控制伊北部地区。1992年4月,该派参加了库尔德反对派与政府就库尔德人自治的谈判.但未取得成果。同年6月,该党与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举行了库区的议会选举,并于7月5日成立政府。2000年3月,库尔德民主党召开第13次全国代表大会,副总统拉马丹等与会,会议称赞萨达姆总统是捍卫伊领土完整、人民统一和库尔德人民合法民族权利的可靠保证。
塔拉巴尼派于1975年从库尔德民主党中分裂,成立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
阿克拉维派主要成员多系库族部落首领和地方有影响人物。参加了“全国民族进步阵线”,主张通过复兴党的领导,“扩大库尔德人在库尔德自治区的民族权利”。总书记艾哈迈德·安卢希。
(3) 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The Patriotic Union of kurdistan):1975年11月成立。总部设在大马士革,拥有武装近万人。海湾战争后,该派游击队在北部地区多次同政府军发生武装冲突。尽管塔拉巴尼也参加了同政府就有关库尔德自治问题的谈判,但仍主张通过武装斗争和在国际保障的情况下,争取库尔德人自治。领导人贾拉勒·塔拉巴尼。
(4)伊拉克共产党(The Communist Party of Iraq):1934年成立,1958年参加推翻费萨尔王朝的斗争。1963年伊复兴党执政后,伊共参加复兴党领导的“全国民族进步阵线”。1978年3月,伊共指责复兴党的内外政策。1979年,伊当局将共产党逐出“全国民族进步阵线”。伊共再次转入地下,并在北部地区开展反对现政权的活动。总书记阿齐兹·穆罕默德(Aziz Mohammed)。
(5)伊斯兰号召党(The Islamic Call Party):亦译达瓦党。该党前身为50~60年代出现的法蒂玛党,1974年秘密改为“达瓦党”。该党主张推翻复兴党统治,建立伊斯兰什叶派政权。其大部分成员是伊拉克纳杰夫地区什叶派的宗教人士和伊朗侨民,许多成员在国外。该党在伊朗的支持下从事反对伊拉克政府的活动。1991年海湾战争后,该党在伊南部地区发动了大规模什叶派穆斯林的反政府骚乱,后被政府军镇压。党主席穆罕默德·迈赫迪·阿西菲。
全国民族进步阵线(The Progressive National and Patriotic Front):1973年7月成立,是伊拉克复兴社会党的统一战线组织。主要由复兴党、库尔德民主党(阿克拉维派)等党派和一些独立的民族主义分子组成。复兴党一贯强调对该阵线的“绝对领导”。最高委员会主席萨达姆·侯赛因总统。
【重要人物】萨达姆·侯赛因:伊拉克总统、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复兴社会党伊拉克民族领导机构总书记、武装部队总司令。1937年4月28日生于萨拉丁省提克里特县一个农民家庭,是前总统贝克尔的外甥。1957年加入复兴党。1960年2月入开罗大学。1963年2月复兴党执政后,回国任复兴党伊拉克地区领导机构成员。同年11月阿里夫推翻复兴党政权,萨于1964年10月被捕,两年后越狱。1968年7月复兴党再次执政后,出任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复兴党伊拉克地区领导机构副总书记。1976年1月晋升为上将。1977年7月任复兴党民族领导副总书记。1979年7月在前总统贝克尔称病辞职后,萨任复兴党地区领导总书记、革指会主席、共和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总司令,8月获元帅军衔。1979年10月当选为复兴党民族领导机构副总书记。1991年9月伊复兴社会党召开第10次代表大会,萨当选为该党总书记,1994年5月兼任内阁总理。1995年10月在伊首次全民公决中连任总统。2000年6月任复兴党民族领导总书记。
经 济 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联合国决定对伊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冻结伊在海外的全部资产,世界各国停止了与伊的经贸往来,伊经济遭受重大打击,基本陷于瘫痪状态。1996年12月伊按照联合国第986号决议(即“石油换食品”计划),被允许每半年出口20亿美元石油,用以购买食品和药品等人道主义物资。1998年2月,安理会通过第1153号决议,将伊出口石油份额提高到每半年52亿美元,1999年12月17日,安理会通过的1284号决议中规定取消伊石油出口上限。针对美国坚持维持遏伊政策,2000年11月1日起,伊决定使用欧元结算石油出口。
★国内生产总值(1999年):219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99年):37.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99年):976美元
货币名称:伊拉克第纳尔(ID)
1第纳尔=1000菲尔斯
官方汇率(1998年):1美元=0.31第纳尔
★黑市汇率 (2000年) :1美元=1800第纳尔
通货膨胀率(1999年):135%
(资料来源:2000年英国经济季评年度报告 ★为估计数)
【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1998年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达1125亿桶,主要分布在73个地区,现仅开采了15个地区。在全世界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中仅次于沙特,居第二位。天然气储量预计约达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储量的2.4%。磷酸盐储量100亿吨。
【工业】主要有石油开采、提炼和天然气开采。
伊拉克石油生产和出口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为伊支柱产业。伊于1973年实现了石油工业的国有化,组建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Iraq National Oil Company, INOC)控制国家的石油资源。两伊战争结束到海湾战争之前,伊拉克平均日产原油350万桶,最高时达450万桶。海湾战争结束后由于石油开采设备被毁,石油日产量跌至30万桶。1996年12月联合国安理会第986号决议实施后,石油生产开始恢复。1999年,伊平均日产石油约260万桶,国内日消费55至60万桶,其余供出口。主要通过伊-土石油管道和贝克尔港有限出口石油。土计划铺设第3条土伊石油管道,将伊基尔库克向土吉汉港输出石油能力提高到年输油1.3亿吨。2000年11月,伊与叙利亚决定重开两国关闭了18年之久的输油管道。
伊拉克70%的天然气属于石油伴生气,主要产于北部基尔库克油田和南部鲁迈拉油田,1996年,伊拉克生产天然气35.84亿立方米(历史最高产量为1979年生产196亿立方米),伊还计划在联合国解除对其制裁两年后将天然气年产量提高到154亿立方米。伊拉克有9个集气站,日处理天然气0.42亿立方米。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至位于祖拜尔和巴士拉的液化处理站经液化供出口。
近年,伊原油、原油提炼品(括号内)日产量和出口情况如下(单位:万桶/日):
    产量     出口★
1996 74.0 (45.2) 8.8 (2.1)
1997 114.2 / 91.0 /
1998 211.0 / 179 /
1999 252.3 (49.5) 202.4 (2.1)
(资料来源:同上)
【农业】可耕地面积为800万公顷,已耕地面积近500万公顷,主要集中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0%。政府对农业大量投资,兴建水利,改良土壤,鼓励集体经营。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和椰枣等,粮食不能自给。全国有椰枣树3300余万株,平均年产椰枣约630万吨。近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1997★ 1998★ 1999★
小麦 106 110 80
大麦 77.8 80 50
椰枣 630 660 600
牛、羊肉 1.6 28 2.6
鸡肉 12.6 44 3.9
牛奶 33.7 54.4 49.7

近年农产品进口情况如下(单位:万吨):
    1996 1997 1998
小麦 48 200.1 235.2
大米 20.1 69.1 61.6
大麦 10 10.4 10.4
糖 (精制) 23 36.2 35.2
肉类 0.3 0.2 0.2
(资料来源:同上)
【旅游业】主要旅游点有乌尔城(公元前2060年)遗址、亚述帝国(公元前910年)遗迹和哈特尔城遗址(俗名“太阳城”),位于巴格达西南90公里处的巴比伦是世界著名古城的遗址,盛传的“空中花园”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交通运输】国内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海湾战争期间,交通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铁路:总长2027公里(1998)有以巴格达为中心的三条干线。1994年客运量23.34亿人公里,货运量19.01亿吨公里。
公路:总长3.97万公里,1994年注册私人汽车76万辆。
水运:共有各类船只35艘,总吨位79.1万吨,内河航线总长1015公里,主要有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和夏台阿拉伯河及人工运河(萨达姆河)等部分水道。主要港口有乌姆·卡什港(年吞吐量500多万吨)和贝克尔港,贝克尔港为大型输油港,年输油能力84万吨。
空运:巴格达和巴士拉有国际机场。海湾战争期间,伊通讯设施破坏严重,加上联合国制裁,伊民航业务长期中断。2000年8月,伊重新开放关闭长达10年之久的巴格达国际机场。11月,伊恢复巴格达至南部城市巴士拉和北部城市摩苏尔的国内航线。同月伊与约旦恢复了巴格达至安曼的国际航班。
输油管道:现有三条输油管,总长3750公里。
【财政金融】伊入侵科威特后,联合国实行经济制裁,冻结了伊在国外的资产,伊财政枯竭,伊第纳尔不断贬值(官价不变)。截至1998年底,伊欠外债约203.92亿美元。据估计,长达10年的制裁使伊蒙受约1500亿美元的损失。
【对外贸易】外贸主要由国家控制,但也鼓励私人进口。主要出口原油、天然气、椰枣、化肥等,进口各种生产资料、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主要贸易伙伴为埃及、约旦、土耳其、印度、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近几年外贸额如下(单位:亿美元):
    1997★ 1998★ 1999★
出口 56.26 59.01 116.26
进口 45.01 45.09 78.68
(资料来源:同上)
【人民生活】1988年全国共有医院197所,其它卫生机构1495个,共有病床2.9万张,医生8306人。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约17张,医生8人。每千人拥有电话57部,电视机44台,收音机179台,私人小汽车53辆。海湾战争后,伊拉克长期面临消费品奇缺、伊第纳尔贬值、物价飞涨,工厂开工率不足和失业率增加等困境,百姓因饥饿和缺药而死亡人数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2000年,伊为顺应形势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与许多国家的经贸往来,伊经济状况较前有所改善。
军 事 1921年独立后在英国帮助下建立王国军队。30年代先后建立空军、海军。共和国成立后,改组了军队。武器装备主要来自苏联,并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国购买了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两伊战争停火后,伊优先发展军火工业,花费重金引进高科技和购买国外尖端技术设备,努力使武器装备国产化。海湾战争期间,伊军队和武器装备损失惨重,大部分军事工业和设施被摧毁。战后,联合国通过销毁伊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决议。在联合国的监督下,销毁了一些导弹、生化武器和核设施等。由于联合国的制裁,其武装部队50%的武器缺少零配件。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复兴社会党军事局是最高军事决策机构。
总兵力约35.25万人,其中陆军约30万人(含共和国卫队6万人),装备有坦克2700辆,装甲运兵车2000辆、空军约3.5万,120架攻击型直升机,350架运输直升飞机,近4万准军事安全部队。2000年6月,萨达姆总统颁令撤消于1998年成立的四大战区建制。
文化教育
【教育】实行免费教育。1978年5月颁布全国义务扫盲法,计划1990年扫除文盲。有巴格达、巴士拉、摩苏尔等大学。海湾战争后,伊教育严重滑坡。政府于1997年提高了教师工资以解决由于教育经费不足而导致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问题。但由于伊人民生活困难,伊适龄儿童和青年(6-23岁)的入学率从1980年的67%下降至1994年的53%。成人识字率为57%(1994年)。1993/94年度各级学校情况如下:
 学校(所) 学生(万人) 教师(万人)
小学  7966   339.1   12.6
中学  2511   111.5    4.5
职业学校  271    13.7    0.9
高等院校  19  19.7    1.1
【新闻出版】全国主要报纸有:《革命报》,复兴党机关报,1968年7月创刊;《共和国报》,政府机关报,1963年创刊;《伊拉克报》,库尔德民主党机关报,1968年创刊;《巴格达观察家报》,伊拉克对外发行的英文报纸,1969年创刊。
伊拉克通讯社是伊官方通讯社,1959年11月创建,用阿拉伯文和英文两种文字发稿。
伊拉克共有16座中波广播电台,一座调频广播电台。伊拉克共和国广播电台影响最大,分两套节目用阿、英语播出。
伊拉克共有13座电视台,巴格达有两个台,第一台为中央台,第二台为青年台。主要为阿语节目,插播英语新闻。
对外关系 自海湾危机爆发至2000年底,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55个有关伊拉克问题的决议,对伊实行制裁,并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对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行核查、销毁。为摆脱困境,早日解除制裁,自1993年起,伊接受联合国对伊武器生产的长期监控,承认科的主权及联合国划定的伊科新边界,谋求同美对话,同时要求联合国应根据687号决议规定取消对伊经济制裁。但在对伊武器核查问题上与美、英矛盾加剧,分别于1998年2月、11月和12月发生了三次武器核查危机,并最终导致美、英于12月对伊采取了为期4天的“沙漠之狐”军事行动。联合国特别委员会(特委会)在伊的武器核查工作中断。1999年12月17日安理会通过的1284号决议(11票赞成、4票弃权:中、法、俄、马来西亚)决定设立联合国监督、核查和视察委员会(简称监核会“UNMOVIC”)取代特委会,可无条件检查伊任何可疑地点,并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向安理会提交报告;如报告认为伊在各方面予以合作,联合国可在120天后中止对伊制裁120天。如伊不合作,则重新启动制裁。伊拒绝该决议,指责其是对安理会687号决议的改写。
2000年,伊为单方面打破制裁主动采取了促“闯飞”、增互访等一系列外交行动,并着力改善与阿拉伯国家和邻国的关系。在经济领域,加大“以经促政”力度,并敦促有关国家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0条与伊开展“石油换食品”项外贸易,还不时利用石油武器给美、英制造麻烦。上述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伊内外处境有所改善。年内,有20多个国家的50余架飞机飞伊;委内瑞拉总统、也门副总理、约旦首相、俄罗斯外长等相继访伊,国际上对伊解禁呼声明显增高。美、英在伊问题上压力加大,但仍坚持推行“遏伊倒萨”政策。伊在拒绝接受安理会1284号决议及监核会赴伊开展武器核查工作的同时,也试图寻求通过安理会解决伊问题的途径。2000年11月,伊与联合国秘书长就伊同联合国开展对话达成一致。
【同我国的关系】1958年8月25日中伊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一直友好,双方党、政、民间团体相互来往频繁。
1990年海湾危机中,我对伊侵科持反对和谴责立场,并中止了与伊的经贸、军事往来。海湾战后,我与伊交往逐渐恢复。
2000年1月和11月,伊副总理阿齐兹2次访华。3月,伊电力署署长吉泽访华。4月伊文化新闻部长胡马姆访华。12月,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乘我民航飞机访伊,并随机携带了一批人道主义援助物资。
据海关总署统计,2000年中国同伊拉克进出口商品总额为9.75亿美元,其中中方出口额为3.27亿美元,进口额为6.48亿美元。
1991年以来,我国政府及红十字会通过国际和伊红十字会向伊提供了价值3070万元人民币的药品和食品等人道主义援助。
中国驻伊拉克大使: 张维秋
馆址:HITTEEN QUARTER,SECTION NO.624,STREET
NO.35,BAGHDAD,IRAQ
信箱:15097
电话:5562741 (使馆)
5417628、5567879 (商务处)
国家、地区号:00964-1
传真:00873811572643
伊拉克驻华大使: 乌萨迈·巴德尔丁·马哈茂德
馆址:北京朝阳区建国门外秀水北街25号
电话: 65323385 65321873
【同美国的关系】1967年中东战争后,伊美断交。两伊战争爆发后,两国于1984年11月恢复外交关系。海湾危机爆发后,美反对伊吞并科威特,组成以美为首的多国部队,以武力恢复了科的主权和独立。1991年2月伊拉克宣布与美国断交。多年来,美、伊围绕执行安理会决议等问题多次发生对抗,美在伊南北分设了“禁飞区”和“安全区”。
2000年,美继续对伊采取军事打击、经济制裁和扶植伊反对派等手段,竭力推行“遏伊倒萨”政策,但遭到了伊的顽强抗争。美指责伊无视国际社会愿望,拒不执行安理会1284号决议,拒不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拒不查找因其入侵而失踪的科威特人,并非法走私石油,企图削弱安理会处理伊问题有关决议的整体框架,构成了对安理会权威的挑战,应受到惩罚。与此同时,美对伊政策也受到来自国内的压力。美前司法部长克拉克率团访伊,会见伊领导人,并捐赠了200美元的药品。美70余名国会议员还联名致信克林顿总统,呼吁解除对伊经济制裁。
【同俄罗斯的关系】伊同前苏联1944年建交。1972年两国签订“友好条约”,关系一度密切。苏联解体后,伊即承认俄罗斯等独立国家联合体11个成员国、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共和国的独立。海湾战争后,俄罗斯支持一切迫伊遵守联合国决议的措施,并赞同美、英、法在伊南部地区建立“禁飞区”。1994年以来,伊俄政治交往增多,伊副总理阿齐兹、外交部次长等访俄,俄外交部长、副部长访伊。俄在主张伊必须全面执行安理会决议同时,从其政治、经济利益出发,积极推动安理会松动对伊制裁。
2000年,伊、俄双边交往频繁。7月和11月,伊副总理阿齐兹访俄,呼吁俄加大助伊解禁力度并探讨恢复两国民航等问题。8月,俄民防部副部长塔斯里科夫率团乘俄民航飞机访伊。11月,俄外长伊万诺夫乘专机访伊,会见了萨达姆总统并转交了普京总统的信件。年内,俄陆续多次派飞机“闯飞”巴格达;俄外交部数次发表声明,谴责美英战机轰炸伊南北“禁飞区”。
【同法国的关系】法在两伊战争期间曾支持伊拉克。海湾危机爆发后,法谴责伊对科的入侵,并参加了多国部队对伊的军事行动。战后,法伊关系逐渐恢复,法积极推动国际社会解除对伊制裁。1996年9月,法公开反对美对伊进行导弹袭击,12月,宣布退出美、英、法三国在伊北部“安全区”的飞行侦察活动。在97年底的伊武器核查危机中,法国积极主张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危机。
2000年5月,伊议长哈马迪应邀访法,为伊议长自1990年以来首次访问欧洲国家。8月,法外长韦德里纳强调,法反对美、英轰炸伊南北“禁飞区”的行为,并将继续致力于解除对伊持续10年的制裁。9月,希拉克总统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呼吁各方支持伊早日解禁。法交通部明确支持法民间组织派飞机闯飞巴格达。年内,有数架法飞机抵巴格达,向伊提供道义支持和物资援助。
【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海湾危机爆发前,伊拉克与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关系友好,同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较密切。海湾危机爆发后,阿拉伯国家不同程度地反对和谴责伊对科威特的入侵和吞并。海湾阿拉伯国家、埃及、叙利亚、摩洛哥派兵参加了多国部队或向其提供军事方便。海湾战争后,多数阿拉伯国家停止了与伊的官方往来。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多数阿拉伯国家希望伊重返阿拉伯阵营,主张解除对伊制裁。科、沙等国继续坚持对伊制裁的立场,要求伊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关于海湾问题的所有有关决议,但也主张维护伊的统一和领土完整。97年以来,伊与有关阿拉伯国家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2000年,伊与周边国家关系明显改善。先后与阿曼、卡塔尔、巴林和阿联酋等海湾4国恢复了外交关系,并将与埃及关系由利益照看处提升为大使馆。10月,伊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易卜拉欣应邀出席了在开罗举行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年内,伊与叙利亚的关系有新发展。9月,伊副总理阿齐兹访叙,会见了巴沙尔总统。11月,伊革指会副主席易卜拉欣出席在多哈举行的伊斯兰首脑会议后经停叙并会见了巴沙尔总统。年内,伊、叙重开了连接伊北部城市摩苏尔和叙南部城市阿勒颇的铁路运输业务;两国还就在巴格达、法奥和叙伊边境的两个城市建立自由贸易区达成协议。伊与约旦等国关系也持续发展。9月,约卫生部长塔利克率百人庞大代表团乘专机“闯飞”巴格达;11月,约首相拉吉卜乘专机访伊,成为10年来首位访伊的阿拉伯国家首脑。一年里,伊先后多次向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提供10亿欧元的财政援助和数批食品、药品等人道主义物资。11月,伊与沙特重开了两国边境的加迪达口岸。
【同伊朗的关系】两伊战争结束后,两伊仍处于敌对状态。两国外长在联合国秘书长的主持下,在日内瓦进行了四轮谈判,均无结果。海湾危机发生后,伊拉克于1990年8月17日正式宣布从伊朗领土上撤军,10月两伊恢复外交关系。
2000年,两伊关系明显改善。9月底,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出席欧佩克首脑会议期间会晤伊朗总统哈塔米,就进一步改善双边关系交换了意见。10月间,伊朗外长哈拉齐乘专机访伊,受到了萨达姆总统、拉马丹副总统的接见,并与萨哈夫外长举行了会谈,双方均表达了进一步改善两国关系和解决遗留问题的强烈愿望。伊交通部长哈利勒此后也率团往访,双方就加强交通合作和铁路运输业务等问题达成一致。
【库尔德问题】库尔德人居住在伊北部地区,约350万人。伊库尔德人曾为争取民族自治进行过长期斗争。海湾战争后,库尔德人在库尔德民主党(以下简称“库民党”)和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以下简称“库爱盟”)的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反政府武装活动。控制了伊北部的部分城镇。伊政府调集军队镇压,致使大批库尔德人逃往土耳其和伊朗境内。1991年4月英国提议在伊北纬36度以北建立保护库尔德人的“安全区”,得到美、法等西方国家的响应。4月21日,美、法等国部队开进伊北部地区,建立了库尔德难民“安全区”。7月15日美等多国部队撤出伊北部,驻扎在土耳其南部,作为快速反应部队,继续对库尔德人给予保护。1992年5月,伊库族反对派举行历史上第一次选举,6月成立议会(巴尔扎尼派人士为议长),7月组成政府(总理系塔拉巴尼派人士)。库尔德议会和政府均未得到伊中央政府承认。1994年以来,巴尔扎尼领导的“库民党”与塔拉巴尼领导的“库爱盟”因在权力分配上分歧严重,时而发生武装冲突。1996年8月两派冲突再起,伊政府借机出兵库尔德地区,遭美导弹打击,并宣布将伊南部“禁飞区”从北纬32度扩大到33度。10月,在美、英、土调停下,两派达成停火协议,与三国组成监督停火最高委员会,但两派因权力分配等问题,武装摩擦不断。1997年5月、9月,土耳其政府军以此为由,两次进入伊北部地区清剿土工人党,10月,土单方面宣布在伊北部地区建立“安全区”,引起伊拉克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1998年9月,在美、英的撮合下,库民党和库爱盟就实现库族人团结和组成联合政府达成初步协议。10月和11月,土耳其两次越过边境,进入伊境内清剿土工人党,遭到伊的强烈抗议。1999年土库尔德工人党领袖厄贾兰被捕后,其武装活动大为减少,伊土边境相对平静。2000年,伊多次指责土耳其为美、英战机提供基地轰炸伊南北“禁飞区”。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  备案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