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军情 观察评论 军事技术 各国军队 文献资料 军事地理 军事文学 中华文明 军事机构 关于我们
  国际军情 史海钩沉 战略战术 武器装备 军事图库 军事专题 名人传记 世界文明 网友视点 给我留言


以色列


国旗

国徽

国 名 以色列国(The State of Israel )。
面 积 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但由于1948-1973年间爆发了四次阿以战争,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和戈兰高地。1994年5月和1995年2月以分别从加沙和所占约旦领土撤军。从1995年10月起至年底,以军先后撤出位于约旦河西岸的杰宁、图勒凯尔姆、纳布卢斯、凯勒基利亚、伯利恒、拉姆安拉等六城市。1997年1 月,以撤出希伯伦市80%地区。1998年10月,以巴签署怀伊协议,规定以从约旦河西岸13.1%的地区撤军。1999年9月以巴签署执行怀伊协议的沙姆沙伊赫备忘录,但该备忘录迄未得到全面执行。现在以实际控制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
人 口 625.9万(2000年统计,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犹太居民),其中犹太人占76.7%,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及其他人占23.3%。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居民中大部分信奉犹太教,其余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首 都 建国时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Jerusalem )。1980年7月30日,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 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有争议,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它所占领的一切阿拉伯领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东耶路撒冷)”。绝大多数同以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仍把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耶路撒冷市人口约63.4万(2000年统计)。
国家元首 总统摩西·卡察夫(Moshe KATSAV),2000年8月1日就任。
重要节日 安息日(每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犹太新年( 约公历9月)、赎罪日(约公历10月)、住棚节(约公历10月)、逾越节(约公历4月)、大屠杀纪念日(约公历5月)、独立日(约公历5月)。
简 况 位于亚洲西部。东接约旦,东北部与叙利亚为邻,南连亚喀巴湾,西南部与埃及为邻,西濒地中海,北与黎巴嫩接壤,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海岸线长度为198 公里。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39℃;冬季温和湿润,最低气温4 ℃左右。
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起源于约4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后因躲避自然灾害迁徙至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部。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巴勒斯坦。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922年7月24日国际联盟通过了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训令”,规定在巴建立“犹太民族之家”。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 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成立。
政 治 1999年5月17日,工党领导人埃胡德·巴拉克在提前举行的议会和总理大选中击败原总理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当选总理。巴上台后奉行积极的中东和谈政策,与巴勒斯坦签署了执行怀伊协议和启动巴最终地位谈判的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并启动了巴最终地位谈判;与叙利亚恢复了中断近四年的和谈,并于2000年5月完成单方面从黎巴嫩南部撤军。由于以同巴、叙之间在关键问题上分歧难弥,叙以、巴以和谈先后陷入僵局。2000年 9月底,巴以爆发严重暴力冲突。11月28日以议会一读通过解散议会,提前举行大选的议案。2000年12月9日,巴拉克总理提前辞职。2001年2月6日,利库德集团主席阿里尔·沙龙在总理特别选举中击败巴拉克,当选以第29任总理。3月7日沙组成有工党参加的民族团结政府,并获议会通过。
【宪法】没有正式的成文宪法,仅有《议会法》、《国家土地法》、《总统法》、《政府法》、《国家经济法》、《国防军法》、《耶路撒冷法》、《司法制度法》、《国家审计长法》、《人的尊严与自由法》和《居住法》等一些基本法。
【议会】是以色列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负责制定和修改国家法律,对政治问题表决,批准内阁成员的任命并监督政府工作,选举总统、议长,由议员组成一些常设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一院制,由120名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任期4年,每4年选举一次,在第4年的犹太教历8月的第三个星期二举行。议员候选人以政党为单位参加竞选,获有效选票1.5 %的政党才能有议席。各党按所得选票占总有效票比例在议会安排相应的议员席位。本届议会(第15届)于1999年5月17日产生,一个以色列(工党、桥党、梅马德党组成)26席,利库德集团19席,沙斯党17席,梅雷茨集团10席,移民中的以色列党6席,变革运动6席,中间党6席,全国宗教党5席,圣经犹太教联盟5席,阿拉伯民主党5席,民族联盟4席,以色列-我们的家园4席,争取和平与平等民主阵线3席,民族民主联盟2席,统一民族党2席。现议长亚伯拉罕·伯格(Avraham BURG), 1999年7月6日上任,来自工党。
【政府】2001年2月6日,利库德领导人沙龙在总理特别选举中以压倒优势战胜巴拉克当选总理,并于2001年3月7日组成由利库德、工党、沙斯党等7党组成的第29届政府,执政联盟在议会中占73个席位。主要成员有:总理兼移民接收部长阿里埃勒·沙龙(Ariel SHARON),副总理兼外长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副总理兼内政部长埃利·伊沙依(Eli YISHAI),副总理兼建设与住房部长纳坦·夏兰斯基(Natan SHARANSKY),财政部长萨利文·肖龙(Silvan SHALOM),国防部长本雅明·本-埃利泽(Binyamim BEN-ELIEZER),司法部长梅厄·谢特里特(Meir SHEETRIT),教育部长利莫尔·莉夫纳特(Mrs.Limor LIVNAT),通讯部长鲁温·里夫林(Reuven RIVLIN),农业部长肖龙·西莫宏(Shalom SIMHON),劳工与社会福利部长所罗门·贝尼兹里(Shlomo BENIZRI),工贸部长达利娅·伊奇克(Dalia ITZIK)。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6个区,30个分区,31个市。115个地方委员会,49个地区委员会。
 6个区及首府分别为:
耶路撒冷区 耶路撒冷(JERUSALEM)
特拉维夫区 特拉维夫(TEL AVIV)
中央区 拉姆拉(RAMLA)
海法区 海法(HAIFA)
南部区 贝尔谢巴(BEER-SHEBA)
北部区 拿撒勒(NAZARETH)
【司法机构】最高法院、地区法院和基层法院三级制组织系统,此外还有专项法庭、宗教法院和劳资法院。最高法院院长阿哈龙·巴拉克(Aharon BARAK)。
【政党和组织】以色列政党繁杂,有20多个政党,且不断变化。主要有:
(1)利库德集团 (Likud):1973年 9月由加哈尔集团、自由中心、拉姆党、人民党、国土完整运动等党联合组成。1977年和1981年两次大选获胜执政,1984年和1988年两次同工党组成联合政府。1990年 6月与其它一些宗教党组成新政府。1992年大选失利后成为在野党。1993年3月选举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yamin Netanyahu)为主席。1996年在大选中与犹太革新运动(Tzomet)、桥党(Gesher)联合,击败以佩雷斯为首的工党再次执政,内塔尼亚胡当选为第一任直选总理。1999年5月利库德集团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失利。内塔尼亚胡遂辞去利库德集团主席职务。10月沙龙当选利库德集团主席。2001年2月,沙龙在以色列总理特别选举中击败工党候选人巴拉克,当选总理。3月,利库德联合工党等7党组成民族团结政府。
(2)以色列工党(Israel Labour Party):1930年成立。1948-1977年执政,1984年和1988年同利库德集团联合执政。1990年因与利库德集团在中东和平进程上出现严重分歧,向议会提出对联合政府总理沙米尔不信任议案。该议案通过后,工党受命组阁,但因未获得法定多数而未果。1992年2月,伊扎克·拉宾替代佩雷斯,成为工党领袖。6月23日,工党在第13届议会选举中获胜,7月13日,由拉宾组阁,工党再次执政。1995年11月4日,拉宾遇刺身亡,佩雷斯再次成为工党领袖。1996年大选失利沦为在野党,在议会中占34席。1997年5月,巴拉克当选工党主席。1999年5月,巴拉克在提前举行的大选中获胜,7月6日成功组阁,工党再次执政。2000年12月9日,巴拉克辞去总理职务。在2001年2月举行的总理特别选举中,巴拉克负于利库德集团候选人沙龙,并辞去工党主席职务,佩雷斯当选工党主席。3月工党加入利库德集团民族团结政府。
(3)沙斯党(Shas):1984年成立的代表东方犹太人的正教派犹太人政党。1984~1998年一直参加联合政府。在1999年大选中获17席,并参加工党执政联盟,主席为埃利·伊沙依(Eli YISHAI)。2001年3月,加入利库德集团和工党组成的民族团结政府。
  (4)梅雷兹党(Meretz):1992年由变革运动、马帕姆(统一工人党)与公民权利运动联合组成。在本届议会中占10席。主席为尤西·萨里德(Yossi SARID)。
  (5)变革运动(Shinui):由以新闻界著名人士约瑟夫·拉比德(Yosef LAPID)创立于1999年大选前夕。该党持左派立场,主张政教分离,强烈反对宗教干预政治。在本届议会中占6个席位。主席尤素夫(托米)·拉皮得。
(6) 移民中的以色列(Yisrael Ba’aliya):1996年大选前由前苏联移民组建的移民党。在本届议会占6席。主席为纳坦·夏兰斯基(Natan SHARANSKY)。
(7) 全国宗教党(National Religious Party):1956年由精神中心党和中心工人党合并而成。曾多次参加以工党为主的联合政府。1992年大选后,作为反对党和利库德集团一起不断对工党左翼执政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在1996年大选中获9席并参加利库德联合政府。在本届议会中占5个议席。主席伊扎克·利维(Yitzhak LEVY)。
【重要人物】摩西·卡察夫:总统。1945年生于伊朗,1951年移民以色列,获希伯来大学经济和历史专业学士学位。早年投身政治活动,曾任希伯来大学加哈尔党(利库德党前身)学生组织主席。1969-1981年两度出任马拉凯市市长。卡为利库德集团成员,1977年至今任以第九至第十五届议会议员,曾任议会外交与国防委员会委员。卡还多次出任政府要职,1981-1992年历任住房和建设部部长、劳工和社会事务部部长及运输部长等职。1996-1999年任副总理兼旅游部长。2000年7月31日当选以色列第八任总统,8月1日宣誓就职,任期7年。
阿里埃勒·沙龙:总理。1928年生于特拉维夫马拉勒村,曾就读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专业。自幼参加巴勒斯坦犹太防卫组织“哈加纳”的活动。1948年参加以独立战争,时任连长,后长期在以军任职。历任军训部长,南部军区司令等职。1973年辞去军职,竞选议员,同年9月参与组织右翼联合阵线――利库德集团。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出任“紧急部队”高级指挥官。1975年至1976年出任总理拉宾的高级安全事务顾问。1976年因在防卫问题上与政府分歧而辞职。1977年利库德集团执政后,历任农业部长(兼定居点委员会主席)、国防部长等职。1982年6月策划、指挥了入侵黎巴嫩的战争。1983年因贝鲁特难民营大屠杀事件被揭露而被迫辞去国防部长一职,任不管部部长。1984年起至1999年,历任工商部长、住房部长、国家基础设施部长、外交部长等职。1999年9月出任利库德集团主席。2001年2月6日,当选为以色列第29任总理。
西蒙·佩雷斯: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1923年生于波兰,后移居以色列。曾在本-西门农业学校学习,是约旦河谷阿卢摩特基布兹的创建者之一。1943年任“工人青年运动”书记。1952年至1959年任国防部副总司长、总司长。1956年参与策划第二次中东战争。1959年当选议员,并任国防部副部长。1965年与本·古里安一起离开统一工人党,成为拉菲党总书记。1968年参与重组工党。1969年任占领区经济发展和难民安置部长。1970年至1974年任运输和通讯部长。1974年任新闻部长,1974年至1977年任国防部长。1977年任工党总书记。1984年任工党主席。1984年至1986年在民族团结政府中任总理。1986年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1988年任副总理兼财政部长。1992年至1995年任外交部长。1995年拉宾总理遇刺后任代总理兼国防部长。1996年任议会外交与安全委员会成员。1999年任地区合作部长。2001年3月,工党加入利库德领导的执政联盟,佩出任副总理兼外长。
经 济 经济为混合型,比较发达。农业、工业、科技及军工等部门技术水平较高。私人企业比重较大,但政府对主要部门控制严格,许多大的企业都由国家控制或监管。合作经济主要以农村中的基布兹(集体社)和莫沙夫(合作社)为主。1985年实行“经济紧缩计划”,1986年起政府开始通过出售政府控股企业的股票推行私有化政策。1987年开始经济改革,私有化进程迅速发展,政府通过出售股票增加收入85亿新谢克尔。经过几年的经济调整,1991年经济开始出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但近年来,以经济增长乏力。
2000年以色列主要经济数字(资料来源:经济季评):
国内生产总值:4101亿新谢克尔(约为1015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000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5.6%。
货币名称:新谢克尔(NIS)。
汇率:1美元=4.04新谢克尔。(2000年8月)
通货膨胀率:5.2%。
失业率:9%。
【资源】矿产资源较贫乏。主要有钾盐、石灰石、铜、铁、磷酸盐、镁、锰、硫磺等。森林占总面积的 5.7%。
【工业】工业较为发达。1999年,工业出口额为170.5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6.5%。其中钻石为64.4亿美元,电子、通讯等为85.4亿美元,化学、药品、塑料等为41.5亿美元,食品为0.4亿美元,纺织、服装、皮革为11.4亿美元。(资料来源: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统计年鉴)
【农业】1999年农业总产值123.3亿新谢克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3%。从事农业人口为7.25万。99年农业出口总额为7.82亿美元。农业组织结构以莫沙夫和基布兹为主,全国有莫沙夫458个,人口16万;基布兹290个,人口12.7万。全国耕地面积 425.1万杜纳亩( 1杜纳亩= 1.4市亩),其中水浇地面积 193万杜纳亩。主要出口农作物产量如下(单位:万吨):
1997 1998 1999
水果 105.9 127.9 98.8
蔬菜 106.18 124.33 115.3
小麦 11.6 15.6 1.5
棉花 15.14 13.02 6.39
(资料来源:同上)
1999年捕获鲜鱼1.06万吨,产牛肉2.35万吨,产奶11.3亿升,产鸡肉31.82万吨,鸡蛋13.6亿个,出口鲜花139.48万吨。
【服务业】1999年,全国劳动力人口234.5万,其中86.3%为以色列人,其余为外籍劳工或巴勒斯坦人,在以非法打工的人有7.5-12万。
【旅游业】旅游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是赚取外汇的一个主要来源。以幅员虽小,但有独特的旅游胜地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前往游览观光。尽管中东和平进程及国内安全形势等因素容易对游客量产生影响,但近年来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第四季度,受以巴冲突影响,以旅游业收入下降54%)。90%以上的游客来自欧洲和美洲,其他的来自世界各地,包括通过约旦河桥和埃-以边境进入以境内的阿拉伯各国的游客。1999年,旅游业收入30亿美元,旅游者总数共250万人。至1998年底,旅馆房间数为4.03万间,入住率达58.8%。
【交通运输】陆、海、空运输业发达。其中陆地运输的货物占一半,船泊和航空运输各占四分之一。国内公路运输发达,公共汽车和载重汽车是主要运输工具。国际运输以海法港和本-古里安国际机场为主。1999年交通运输情况如下:
铁路:总长度为609公里。客运量878.5万人次,货运量9936吨。
公路:总长度15965公里,特拉维夫、海法与耶路撒冷之间均有高速公路相连。各种车辆有156.7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127.3万辆,货车28.3万辆。
水运:共有船只57艘,总吨位1591千吨,离岸船只6230艘次,货物装卸总量4192.5万吨,客运量118.6万人次。主要港口有海法、阿什杜德和埃拉特。
空运:着陆飞机27987架次,客运量873.4万人。货运量达29.7万吨。与美国、加拿大、埃及、希腊、肯尼亚、葡萄牙、罗马尼亚、南非、西班牙、土耳其和中国等国有定期航班。
【财政金融】1999年外汇储备达225.15亿美元,政府财政赤字为107.94亿新谢克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2000年财政预算为2274亿新谢克尔(约548亿美元)。
(资料来源:同上)
【对外贸易】由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以主要通过扩大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以一直把大部分创造性资源用于发展出口贸易,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生产的半数用来出口。以周边国家都是阿拉伯国家,由于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贸易受阻。因此,以集中力量打入远方市场,36%的出口物资运往欧洲联盟各国,32.1%运往美国,16%运往亚洲。外贸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的比重。1999年以出口额236.4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8.9%,进口额306.3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13.4%。其中进口总额的67%为钻石、燃油、船只和飞机,17.6%为汽车、机械和其它投资设备,12.8%为消费商品。出口总额的3.3%为农产品,27%为钻石,36%为电子、通讯等。2000年,以出口额为283亿美元,同比增长24%。主要贸易伙伴有23个。先后与美国、欧盟、加拿大、斯洛伐克、捷克、土耳其、匈牙利、波兰、斯洛文尼亚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工业产品可以免税进入,农产品享受优惠关税待遇。以享有澳大利亚、美国、奥地利、加拿大、日本、芬兰、新西兰等国提供的普惠制( GSP)待遇。1999年对外贸易情况如下(单位:百万美元):
主要出口商品
1999年
植株及蔬菜类 795
食品(含烟草类) 338
化学制品 2943
塑胶类 1213
纺织品 1300
稀有金属及矿物 8198
金属制造 908
机电 6326
交通工具及设施 898
科学仪器 1422
(资料来源:以色列中央统计局外贸部统计摘要)
以色列对外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额
出口 进口
美国 9162 6090000
英国 1427 2334000
比利时-卢森堡 1381 3530000
德国 1166 2524000
香港 1052
荷兰 976 1194000
日本 839 1097000
意大利 721 1657000
法国 683 1221000
(资料来源:同上)
【外国援助】美国每年向以提供30亿美元(其中军援18亿,经援12亿)的援助。1948-1989年美国总共向以提供了 466.6亿美元的援助,其中一部分为赠款。1990年10月美国会批准追加 7亿美元的紧急援助。1991年1月德国向以提供了7.32亿美元的援助。1991年3月,欧共体宣布向以提供 2.1亿美元低息贷款。1998年10月,美国承诺向以提供12亿美元的额外援助。
【人民生活】政府实行高福利高消费政策,对一些基本商品实行补贴。1999年,全国共有病床36,400张,平均每千人6张。人均月工资6323新谢克尔,比1998年提高2.5%。
军 事 国防军正式建于1948年5月26日,其前身是二次大战中的“犹太旅”和“犹太突击队”。最高军事决策机构为国防委员会,由总统、总理以及国防、外交、内政、财政、运输、通讯部长和总参谋长组成,总理任主席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战时成立以总理为首的战时内阁。国防部是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国防部长行使总司令职权。总参谋长负责训练和作战指挥。实行义务兵役制,年满18岁男子服役3年,女子2年。此外,所有55岁以下男公民和24岁以下女公民每年必须服役45-60天。现役部队18.7万人,紧急时可动员63.1万人。陆军14.1万人,动员后可达52.1万人,编成3个军区,15个师(3个现役重型装甲师,9个预备役装甲师和3个边防守备师)和18个现役及预备役独立旅。空军 3.65万人,动员后可增加到9.05万人,编有11个空军基地,57个飞行中队,其中有29个作战飞行中队。海军0.95万人,动员后可达1.95万人,编有3个海军基地,7个舰艇中队,拥有各型舰艇67艘。
1999年度国防预算为343.2亿新谢克尔(含美18亿美元军援)。
教 育 政府重视教育事业,5-16岁儿童享受义务教育,免费教育至高中毕业。凡未满18岁且未完成初等教育的青少年还必须参加专门的补习班。著名的高等院校有: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海法大学、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巴伊兰大学、本-古里安大学等。以共有中小学校2994所(包括专门实习班),综合性大学7所。1998年在校学生共181.54万人,其中中小学生124.5万人,大学生21.9万人。
新 闻 出 版 新闻出版业较发达,发行的报刊杂志总数约为1188种,其中36种日报,17种为希伯来文,其余为阿文、英文、法文等。主要报刊有:《国土报》,创刊于1918年,希伯来文日报,无党派报纸,发行量约 5.5万份;《晚报》,创刊于1948年,希伯来文晚报,基本支持政府立场,发行量15万份;《新消息报》,创刊于1939年,希伯来文晚报,支持利库德集团,发行量30万份;《耶路撒冷邮报》,创刊于1932年,英文日报,反映政府观点的半官方报纸,发行量 5万份;《每日卫报》,创刊于1943年,希伯来文日报,统一工人党机关报,发行量 2.5万份;《团结报》,阿拉伯文日报,以共产党机关报。
【通讯社】犹太通讯社(JTA),设在耶路撒冷。以色列通讯社(INA),1923年成立,每天发希伯来文电讯稿,设在耶路撒冷。以色列联合通讯社(ITIM),1950年成立,设在特拉维夫。
【广播电台】以色列广播局,1948年成立,总部设在耶路撒冷,每天用希伯来、阿拉伯、英、意第绪、俄等15种语言对国内、外广播。以色列国防军之声,1951年设立,军方电台,用希伯来语广播。
【以色列电视台】1968年开播,总台设在耶路撒冷,每天播放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彩色电视节目。以色列电视教育中心:1966年成立,主要播放电视教学课程,包括学校课程和成人教育课程。1986年开始建立商业电视网。
对 外 关 系 保持与西方国家传统的友好关系;维护与美战略盟友地位;积极发展与独联体各国和东欧国家关系;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力图实现同阿拉伯国家和解;拓展与非洲、亚洲各国的关系。截止2000年底,以与16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中东问题:1999年5月,巴拉克上台执政后,表示以愿遵守已达成的所有协议,全面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取得进展,提出15个月内同阿拉伯邻国实现和解,但强调“耶路撒冷主权不容分割、不退回到1967年以前的边界、不放弃对定居点的主权、不允许在约旦河西岸部署外国军队”,即所谓四条红线。2001年2月,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当选以新总理后,在巴以谈判方面提出5项原则,即:恢复以色列安全;制止巴勒斯坦人的暴力活动;防止巴以冲突国际化;减少中东地区局势恶化的可能性;在巴勒斯坦方面停止暴力活动的前提下,寻求恢复以巴和谈的一切可能性。
【同我国关系】两国于1992年1月24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92年1月,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利维访华,两国签署了建交公报。建交以来,中方访以的主要有:国务委员兼外长钱其琛(1992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1994年10月)、外经贸部长吴仪(1995年9月)、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1995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1997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温家宝(1997年11月)、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1997年12月)、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1999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1999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1999年1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2000年4月)。
以方访华的主要有:总统赫尔佐克(1992年11月)、外长佩雷斯(1993年5月)、总理拉宾(1993年10月)、以军总参谋长巴拉克中将(1994年11月)、以军总参谋长沙哈克中将(1996年1月)、议长丹·蒂宏(出席议联第96届大会,1996年9月)、副总理兼外长利维(1997年2月)、副总理兼农业、环境部长埃坦(1997年5月)、总理内塔尼亚胡(1998年5月)、国防部长莫迪凯(1998年8月)、总统魏茨曼(1999年4月)、地区合作部长佩雷斯(2000年8月)。
双方已签署“贸易协定” 、“文化交流协定” 、“民用航空协定” 、“劳务输出协议” 、“体育合作备忘录” 、“教育合作协议” 、“旅游合作协定” 、“邮电通讯合作协议” 和“ 工业技术研发框架协议”等。
1994年9月,以色列在上海开设总领馆。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两国贸易额为10.5亿美元,同比增长54.6%,其中我出口额7.2亿美元,进口额3.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46.5%和75%。
中国驻以色列大使:潘占林。地址:以色列国特拉维夫市本耶胡达大街222号。电话:00972-3-5467277,传真:00972-3-5467251。
以色列驻华大使:沙雷夫。地址:中国北京建国门外大街1号,国际贸易中心西办公楼四层。电话:65052970, 传真:65050328。
【同美国的关系】1948年5月14日与美国建交。两国有着特殊的战略盟友关系。1990年3月和4月,美参、众两院分别通过决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目前,美国每年向以提供30亿美元援助,其中包括18亿美元军事援助。2000年,以色列总理巴拉克两度访美(4月、7月),代理外长本·阿米9月访美。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6月访以。
【同独联体各国的关系】1947年,前苏联投票赞成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以建国后,苏即与以建立外交关系。1967年“六·五”战争后,苏、以断交。1990年 9月30日,苏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和以外长利维在美国会晤后,宣布苏、以两国恢复领事级外交关系。同月,以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10月18日,苏外长潘金访以,正式签署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协议。12月,以宣布承认独联体所有国家,并相继同独联体15个共和国全部建立了外交关系。1990年移居以色列的苏犹太人达18.5万,1991年又有14.5万苏犹太人移居以,其中不少人被安置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
2000年,以外长利维访问俄罗斯(2月,出席中东多边谈判会议)。俄国外长伊万诺夫访以(11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以(4月)。
【同东欧国家关系】1991年 8月18日,阿尔巴尼亚外长访以,双方正式签署两国建交公报。10月2日,南斯拉夫宣布与以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至此,所有东欧国家均同以恢复或建立了外交关系。2000年2月,斯洛伐克总统鲁道夫·休斯特访以。
【同西欧国家的关系】与西欧国家有着传统关系。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大多数来自欧洲。类似的政体和共同的社会价值观是以同西欧国家发展关系的基础。由于周边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对以实行经济抵制,欧洲便成为以最亲密的贸易伙伴。1975年以与欧共体建立了自由贸易区。西欧各国支持政治解决阿以冲突,积极参加中东和平进程。2000年7月,以总理巴拉克访问英、法。同年,德国总统拉奥(2月)、法国总理若斯潘(2月)、罗马教皇保罗二世(3月)、挪威外长贾格兰德(7月)、德国外长费舍尔(12月)等先后访以。
【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以建国后同阿拉伯国家发生了四次战争,侵占了阿拉伯国家大片土地。使其现实际控制领土约达到1947年分治决议规定的两倍。
埃及:1979年3月,以同埃及正式签订了和平条约,两国结束了战争状态。1980年2月,双方互派大使。1989年3月,以撤出西奈半岛最后一块埃及领土塔巴地区。2000年巴拉克总理三次访埃(1月、2月、7月),就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与穆巴拉克总统进行会晤。以基础设施部长苏伊萨(4月),代理外长本·阿米(9月)访埃。2000年11月,为对以色列以武力镇压巴勒斯坦平民表示不满,埃及召回驻以大使巴赛尼。
伊拉克:1981年6月,以炸毁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郊区塔穆兹核反应堆。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向以发射了39枚“飞毛腿”导弹,造成 4人死亡, 300多人受伤。
黎巴嫩:1982年6月,以入侵黎巴嫩,1985年 6月撤出时在黎南部保留约 850平方公里的安全区,扶植约3000人的“南黎军”,并经常同黎巴嫩和巴勒斯坦武装发生冲突。1998年4 月,以内阁通过决议,提出愿有条件地执行联合国425号决议,从黎南部撤军,但要求黎在安全问题上做出承诺,遭黎、叙拒绝。1999年7月,以总理巴拉克表示,以将在一年之内完成从黎南部的撤军。2000年5月,以军顺利完成从黎南部撤军。
巴勒斯坦:1993年9月13日,以同巴解相互承认并签署了加沙-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1994年5月4日,以巴在开罗正式签署关于巴勒斯坦在加沙、杰里科先行自治的执行协议。1995年9月28日,巴以在华盛顿正式签署将巴自治范围扩大到约旦河西岸的巴第二阶段自治协议。协议规定,以军撤出占西岸面积三分之一的巴城市和村镇;巴删除巴宪章中关于消灭以色列的条款。11月,以总理拉宾遇害,巴解主席阿拉法特赴以吊唁。12月27日,以提前一天完成从杰宁、图勒凯尔姆、纳布卢斯、凯勒基利亚、伯利恒和拉姆安拉等六座城市的撤军。1997年1月15日,以巴签署《希伯伦协议》,以撤出希市80%地区。1998年10月23日,巴以在美签署怀伊协议,规定以从约旦河西岸撤出13.1%的土地。12月15日,巴全国委员会通过修宪决议,删除其中的灭以条款。1999年9月,双方就执行怀伊协议签署《沙姆沙伊赫备忘录》。9月13日,启动了最终地位谈判。但因双方在攸关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分歧严重而进展不利。2000年9月起,双方爆发暴力冲突。2001年1月双方在埃及塔巴重开谈判,但未达成协议。
约旦:1994年7月25日,以色列和约旦在华盛顿签署和平条约,宣告结束两国长达46年之久的战争状态。同年11月,以、约建交并互派大使,实现两国关系完全正常化。1999年2月,以总统魏茨曼、总理内塔尼亚胡、议长蒂宏、外长沙龙赴约旦参加了侯赛因国王的葬礼。2000年4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访以。8月,以总理巴拉克对约旦进行回访。以通讯部长莫迪凯(2月)、代理外长本·阿米(9月)访问约旦。
叙利亚:1991年11月,以议会通过“捍卫戈兰高地法”。1992年 9月,以首次表明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也适用于戈兰高地,之后,以叙和谈断断续续地进行。1996年,叙以谈判中断。1999年7月,巴拉克当选总理后,大力推动叙以复谈。1999年12月,双方在美国恢复了中断近四年的谈判,但未取得突破。
其它阿拉伯国家:1994年,摩洛哥与以互设利益办事处;海湾六国解除对以间接经济制裁;多数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一起参加了第一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以总理拉宾首次应邀访问阿曼。1995年10月,除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外,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参加了在安曼召开的第二届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以阿双方签订了许多实质性协议和合同。1996年1月,以外长巴拉克首次正式访问摩洛哥;4月,以总理佩雷斯访问卡塔尔、阿曼;同月,以在突尼斯开设贸易代表处。5月,突尼斯正式同以建立外交关系。1999年7月,以总统魏茨曼、总理巴拉克、外长利维和地区合作部长佩雷斯率团出席了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的葬礼。期间巴拉克总理会见了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里卡。10月,毛里塔尼亚与以色列建交。2000年,以色列外长利维(1月)、通讯部长本-埃利泽(5月)、代理外长本·阿米(9月)访问摩洛哥。
2000年9月,以巴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使以阿关系再度趋紧。10月23日,阿拉伯首脑会议后发表声明指责以对造成中东地区紧张局势负有责任,呼吁各阿国完全断绝与以关系,但最后决定权由这些国家自主决定。
【同亚洲国家的关系】以色列同亚洲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随着亚洲各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同亚洲各国在经济、文化,特别是商业领域的联系更趋紧密。日本在以与亚洲各国的贸易中占50%,是以第三大贸易伙伴。2000年6月,印度内政部长拉尔·卡里西那·阿德瓦尼、外长辛格先后访以。
【同非洲国家的关系】1967年“六·五”战争和1973年“十月战争”后,非洲29个国家相继与以断交,只有南非、斯威士兰、来索托、马拉维与以保持外交关系。1974年以色列与南非外交关系升为大使级。南有12万犹太人,每年向以捐款。1991年11月,南非总统德克勒克正式访以。近年来,以先后与扎伊尔、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喀麦隆、多哥、肯尼亚、中非、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加蓬、刚果、尼日利亚、安哥拉、赞比亚、贝宁、冈比亚、布基纳法索、津巴布韦、博茨瓦纳、毛里塔尼亚等国复交或建交。1990年移居以色列的埃塞俄比亚犹太人达3500人。1991年 5月,以出动飞机紧急接运了约 1.8万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到以。
【同拉美国家的关系】自60年代起,以就与拉美国家发展关系,政府要员频繁出访拉美。以每年向拉美国家销售军工产品占以军品出口的一半以上。萨尔瓦多等国还聘用以军事顾问。
【同国际组织的关系】1991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以 111票赞成、25票反对、13票弃权、17票缺席通过46/86号决议,撤销1975年联大第3379号决议中“犹太复国主义是一种形式的种族主义”的界定。1981年,以轰炸伊拉克核设施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随即通过决议,中止对以的技术援助。1994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同意恢复对以技术援助。1995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以133票赞成,13票弃权,1票反对(以色列)通过关于耶路撒冷问题的50/22A决议,将以定都耶路撒冷视为非法。同日,联大还以66票赞成,79票弃权,2票反对(以色列、美国)通过50/22B决议,将以对戈兰高地的占领视为在中东实现全面、公正、持久和平的障碍。2000年10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平民过度使用武力。19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日内瓦也通过了谴以决议。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谴责以过多对平民使用暴力的特别决议。2000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访以,了解和讨论以撤军后的南黎局势。9月,巴拉克总理赴纽约参加联合国千年大会。


®中国军事 版面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豫ICP备05015792号  备案证书